陈年与雷军1998年就认识,后来共同创立卓越网。2005年陈年开始做“我有网”,雷军投资。后因对行业环境判断失误,“我有网”陷入困境,陈年放纵自己,干脆去写了本小说《归去来》。2007年联想投资总裁朱立南认为PPG模式适合再创业,雷军觉得陈年一定会再成功,于是投钱给他。
2006年,联想投资否决了当时的副总裁俞永福投资优视科技(UC浏览器)的提议,俞非常沮丧。那时候,雷军与俞永福相识一年多。雷告诉俞:“如果你从联想辞职来做UC浏览器,我就投。”
作为天使投资人,雷军有自己的立场。他对业界再三申明,如果你不是我的熟人,或者熟人的熟人,不用来找我看项目,我不会投的。因为项目与人的心态比起来,还是人的心态靠谱些。
创业成功需要有好的心态,而作为天使投资人要想成功,心态也很重要。
雷军曾经解释过为什么他的投资有很高的成功率。雷军认为,假如你投的是你微不足道的钱,投个几万元,或者投个一两百万元人民币,你能不轻松吗?如果你每一笔都是卖了房子、卖了车借来的钱,哪怕只投十万二十万元人民币,你可能压力都很大。所以做天使投资要用闲钱,要有闲心,输了没关系,你只有这样冷静的心态才能赢。我说的是真实的心态,输了没关系,就当你没投,只有这样的心态你才能真正把它做好。
在输赢面前保持淡定的心态,对成功很重要。雷军在谈到刚开始做小米的时候,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肯定会走弯路,至少死一回。”雷军说,“初期所有人都做了输一回的准备”。
因为雷军的名声,经常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个企业家,他自己做企业挺牛的,但当他投资的时候,投了一个项目,死了;第二个项目,死了;第三个项目,还是死了。他投第四个项目的时候,手直哆嗦,不敢了,因为投了三个项目全死光了,共赔了三四千万元。最重要的不是赔了那几千万元人民币,而是他失去了对投资的勇气。雷军问他:“一般公司你占多少股份?”那人说:“占80%。”
雷军说:“如果你占不是80%,而是15%,那就不一样了。天使投资是凑份子,你找三个朋友,每人投一点,这样创业者三个人你们每个人拿15%,大家都很舒服。大家以舒服放松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与紧张兮兮的做同样的事情,输赢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夫牵着一头驴和脖子上拴着铃铛的山羊进城去卖,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可以把农夫的羊偷走,一个小偷说可以偷走农夫的驴,最后一个小偷更绝,说可以偷走农夫的所有衣服。
一个小偷偷偷地把羊的铃铛解下来,拴在驴尾巴上,然后把羊牵走了。过了一段时间,农夫发现了,于是到处找羊。这时农夫遇到第二个小偷,这个小偷说他看见那个偷羊贼往相反的方向跑了,于是农夫把驴交给第二个小偷看着,自己去追。当然第二个小偷把驴又给偷走了。在一个水塘边,农夫遇见了正在哭泣的第三个小偷。第三个小偷告诉他,他有一袋金子掉水里了,他不会游泳,如果农夫可以帮他把金子捞上来的话,他愿意分给他一半。农夫于是脱光衣服下水了,小偷抱走了他所有的衣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人的心态历程导致的输赢变化:在“大意”的年轻时代,由于粗枝大叶,丢失了很多;后来,又轻信了很多人的许诺,轻易冒进,直到遍体鳞伤;再到后来,急于成功,贪婪又让自己再一次上当,失去所有。
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按理说,轻信别人,受骗上当之后,应该是吃一堑长一智,应该不会进入第三个阶段,但受骗之后的觉醒,只是在智力上的提升,而人的贪婪与急功近利的本性不会改变。
并且,人性好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输得起。当经历过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时,人还有点资本,而所剩无几的资本,怎样才能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翻盘呢?当然就是赌了。输不起的心态,让很多人选择了继续赌,继续输。贪婪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支配下的人去赌场,输是必然的了。输急了眼的人,已经不会再按部就班,他们所有的想法就是一夜暴富。在这种心态之下,只要有人给他一个莫须有的承诺,然后再挖一个坑,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往里跳。
“我觉得这次能不能成,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决心。”雷军在谈到小米科技能否成功的时候说。因为雷军觉得,小米已经汇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资源、足够的钱,能不能干成事情肯定取决于他们的心态。所以,自从小米开始做,雷军就要求每一个人对小米的事情守口如瓶。要求大家要低调、低调、再低调。在创办小米之前三四年,雷军的主业是天使投资人,他天天看到的都是失败的团队,所以他要足够小心,一定要有危机感,有好的心态,避免外界的干扰。
创建小米,可以说雷军是先具备了成功者必备的心态,然后才获得了成功。要想成功,得先有成功者的心态。
成功不是别人觉得你成功就是成功
为了18岁的梦想,雷军40岁开始“第二次创业”。他在新浪微博中这样介绍自己:“小米创始人,以前曾参与创办金山软件和卓越网,业余爱好是天使投资。”从2007年离任金山CEO后,他投资过UC浏览器、凡客、多玩、乐淘等十多家新锐创业公司,但熟悉雷军的人知道,他的野心绝对不是做天使投资人。
“什么是成功?每个人眼里的成功都不一样。我认为,成功不是别人觉得你成功就是成功,成功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自我感受。我不认为自己是成功者,也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我只是在追求内心的一些东西,在路上!”
雷军做金山的时候非常苦,大家都说他是劳模。他就把金山上市当作目标,当他登上山顶后,很落寞很无聊,所以就退休了。他40岁生日的时候,想起来有个18岁的梦,所以就创办了小米。
或许,当以社会功利的眼光来评价雷军的时候,他已经相当有成就了。当功利性的目标过多强调成就时候,就会忽视成就感。成就在于自己已经到达了哪里;成就感在于翻过了几座山,跨过了几道河。有不经历困难和挫折而获得的成就,但没有不经历困难和挫折而获得的成就感。成就,是以社会的标准来衡量的,而成就感,则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
成就,甚至成功,都是可以直接给予的,而成就感则只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得。
有成就的人,不一定就有“成就感”。貌似成功的人,不一定有成功的感觉。
已过不惑之年的雷军,面临着内心巨大的困惑,那就是他缺少一个让自己内心踏实的东西:“我原来不成功,今天也不成功,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没达到。在我看来,我是失败的,很多人都说我是成功者,但我感受不到。我是一个成就驱动型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忍受各种痛苦,然后前行。”
在雷军看来,有追求不一定有原则,有原则不一定有追求,原则和追求是两个意思,梦想是指内心的追求,当内心有目标,就会过得比较充实,内心没有目标,会迷失。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迷失,迷失之后就会没有原则。只要有目标,每个人都可以很伟大。哪怕扫地,把地扫得很干净,这也是一个目标。现在关键问题是,很多人连地板都扫不干净。
那雷军的目标在哪里呢?
“按自己的方法做事,而不是按别人的预期来做。”他说,“我想办一家好公司,而不是一家大公司,也不是最挣钱的公司,也许股东、员工有这样的需求和想法,但不是我的想法。”
他理想中的好公司,要有好的产品,要让用户喜欢,让用户变成发烧友和粉丝。他说:“中国真正有粉丝的公司不多,我想把小米办成一个有粉丝的公司。”而这个理想,他已经看到了雏形。
小米,处处体现着雷军对成功的这种理解。
在雷军看来,创新的本质就是自己热爱这个东西,钻研这套东西,然后把有相同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小米就是这种想法的体现。他把小米的群体分了两类:一个叫发烧友;一个叫泛发烧友。泛发烧友是指你可能不专业,但你得有专业设备。所以小米就是给贴了一个标签,不一定真正专业,但是有专业的想法,愿意选择带着专业气质和这种角度,这就是小米。
按照这种思路,小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小米举行发布会之前,他要求市场部请1000名小米粉丝到场,市场部觉得有压力,计划用两周时间来邀请。结果邀请函发出去后,没有推广,两天报名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还有粉丝说要骑几百公里的自行车来参加。无数人走后门、找关系想来参加,你能理解这种热情吗?一个新产品的发布会,有这么多人来要门票,本身就说明产品的吸引力,这是挺难的一件事。
雷军做小米,不仅仅是要让自己享受成功的感觉,也让每一个参与小米的人有成就感。雷军办小米的目的就是聚集这么一帮人的智慧,做大家能够参与的一款手机。当小米在网上发动过百万人参与,参与者提的建议如果被采纳了,就会觉得“这个功能我设计的,你看我多牛”。说得直白一点,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有人发明了一个功能,会把办公室每个同事动员起来用小米,把家里人动员起来。他们觉得小米是他们的小米。
小米成了一个网友的圈子。后来延伸到组织各种各样的同城会活动。还有去小米之家做义工,义务帮着别的米粉服务,他们觉得很有成就感。这就是小米真正的精髓。
雷军说,这就是他所希望的。不需要卖很大的量,而是踏踏实实把产品和服务做好,否则:“就算百分之一的人骂你,也是铺天盖地的,让前面的一千人一万人喜欢才重要。我不认为盲目的追求量是一件能把公司做好的事情。”
对雷军来说,创办小米不仅是一次创业,更是心境上的一次自我调适的过程。
“被高度关注以后,人会自觉不自觉想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因为你总是希望能够引人注目,很多企业家都是差不多这样的。”在金山时长期处于高关注度的他,自己创业时就坚持一定要让自己心境平和,不会为了外界说什么做什么,影响自己的心态和判断。
所以他说:“你也就理解了我的困难和问题,你不能取悦每个人,总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还有些诋毁你,这是你要付出的代价。”
集众人的成就感,让自己感到成功,这就是雷军做小米的方法,也是雷军做小米的目的。当所有的人都能在小米身上体验到成就感的时候,小米不成功也难了。
真正要感谢那些批评的人
“雷军说,用户不是上帝!”
“雷军说,小米将超越苹果。”
“华尔街日报说,小米是暴发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