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节后,京东的销售额以200%的速度增长,但是,利润和流动资金却出现了问题。刘强东为练好内功,迎接更大的挑战而深入思考京东的事务。他从基础做起,先是搭建了考核系统,将毛利润和流动资金作为考核指标,旨在缩短存货时间,并提高应付账款。
有段时间,京东的存货长达18天,这意味着资金周转缓慢,这是关系到公司能否高效运转的大问题。刘强东火速组织了有60人的信息团队,优化了后台的信息系统,用数据来考核京东的成本和效率。规定了技术和采销人员要不断地调整存货规模,以保证在仓储成本和满足订单之间的平衡。京东的存货由18天缩短为7天。
刘强东心细如丝,他知道,做零售必须在每个细节摸索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发现,用户的订单和条形码是分开打印的,最终又要放在一起,如果打印机出现问题,两者就很难匹配在一起,人工辨认成本也高。他采取了分别在订单和条形码上打上对应的符号,这样,辨认就很容易了。
2009年10月20日,刘强东在老家江苏宿迁建立了京东的全国客服中心,刘强东赶回去参加客服中心的落成仪式。望着披红挂彩的三层办公楼,刘强东心里很惆怅,他在思考京东客服存在的问题。在此之前,京东已在京、沪、广三地都建立了客服中心,随着京东订单数量的增多,分散的客服中心已经难以满足服务的需求,京东需要提供统一标准的客户服务,建立新的客服中心势在必行。他曾算了一笔账,集中客服可以节省30%~40%的人力成本。一直以来,京东没有开发淘宝旺旺、腾讯QQ这样的通讯工具,客户有了问题只能打电话找客服,繁忙时,电话占线,客户打不通,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怨言。刘强东对技术人员提出要求,开发客服即时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实时追踪商品的发货、快递过程,即使这样,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客户不得不通过电话咨询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他觉得,解决客户咨询已经是摆在眼前的大问题了。他立即召开了公司高层会议,研究如何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及时搜集客户需求。很快,京东的信息系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有了眉目,到了2012年1月,京东在线客服开始试运行。
京东的信息系统不同于大多数电商平台,它像一把利剑,垂直切入领域,积累人脉,积累客户,然后,在积累客户规模和充足的后台供应链资源之上,进行横向扩展,朝着建立行业广度方向迈进,把自己打造成行业龙头。
京东的发展靠什么?无疑,靠精细管理。几年来,刘强东对京东的每个员工要求极其严格。他认为,虽然京东是新商业模式,但京东的本质就是零售商,要真正管理好京东,就要把管理做到极致。京东的员工在他的调教下,管理很细密、很精致。大家自觉地做到每个细节都尽善尽美。
有这样一个例子,感人至深。京东的员工在配货装箱时,小商品绝不用大纸箱,这既节约了纸箱,又节约了泡沫和胶带。为了更规范员工的操作,堵塞漏洞,他们的信息系统发挥了作用,能够定期分析每个打包员使用纸箱和胶带的数据,通过分析发现打包员操作的情况,如有偏离,及时提示。
正是京东注重每个细节的管理和控制,使京东的成本压缩到最低,仅2010年就节省胶带费用百万元。这惊人的成绩告诉大家,细节是多么重要,京东的做法是多么高明。如果京东大手大脚,不注重节约成本,就会徒增许多费用,成本增加。
京东的这种成本控制体现在所有的环节上。在配送方式上,京东根据自身发展寻求更好的物流渠道,不断改进配送方式,这不仅提高了配送速度,还降低了成本。在京东上线之初,经过邮局寄送货物,客户要一周或者十天左右才能收到,速度慢不说,客户意见很大。后来,刘强东发现了航空快递这种便捷的物流方式,开始与圆通等快递公司合作,提高了配送的速度,不仅客户满意,成本也减少了。到2007年,京东快速发展,订单每天超过3000个,月销售额达到了3000万元。这时,原有的配送方式又出现了问题,京东再次遇到配送的时效性和服务品质的瓶颈,遭到客户屡屡投诉。刘强东大伤脑筋,下定决心,解决及时配送的问题。很快,京东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建立了自己的配送队伍和基地,其余地方继续由第三方快递。到了2009年,京东的快递再次升级,京东投入大量资金,在全国20多个城市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并成立了全资快递子公司,全面保障京东订单的配送。京东还抓住配送细节问题,提高配送的服务质量,实现移动POS机刷卡付费。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改善了,与京东的关系更加紧密了,京东成功地赢得了大批客户的认可。
众所周知,企业营销是需要宣传的,而广告往往是宣传的首选。京东的营销宣传手法却与众不同,在发展的早期,他们没有像许多B2C企业那样,网络广告铺天盖地,而是采用口碑的方式推介产品。事实证明,京东的口碑广告法是成功的,它不仅为公司成功获取更多客户,还节省了大量资金。他把这一做法也列为细节的一部分,抓实抓牢。
作为电子商务公司,京东不做品牌而做平台,他们卖的东西都是厂家的,不需要京东做大量的广告宣传,不像凡客等网站都有自己的品牌,离不开广告宣传。就在众多的网站增大对网络广告、搜索引擎投入的时候,京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减少这些投入,提高对网络联盟的投入。到2011年,京东已经吸引了几十家网站成为自己的销售联盟。
刘强东带领他的团队就是这样不放过一个个小小的细节,在电商之路上大步前行,在当代谱写京东与众不同的故事。
京东与资本对赌的制胜法宝
那是2007年夏初的一天。京东的会议室里,坐着公司的高管们,没有人说话,安静的会场里,空气似乎也凝固了。刘强东看了看大家,低头去翻财务报表。目前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那就是资金短缺。这可是京东的头等大事。京东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此重点开展。
从此,京东进入融资时代。
在这个京东和资本对赌的时期,刘强东能赢吗?他有哪些高招能融到资金呢?他如何在融资后股权不断稀释的情况下,又成功地把握住了控股权呢?
他在寻求资本的路上,胜算究竟有几分呢?
事后,大家终于见到了经过五轮融资,融到数十亿美元的这位70后京东公司董事局主席,还稳稳地坐在他的宝座上,指挥着京东在中国B2C电子商务领域左冲右突。
终于,经过浴血奋战,刘强东在数轮融资中,让京东在与资本的豪赌中成了赢家。
与资本对赌,困难之中求动力
几年来,京东公司在刘强东的率领下,注重自身发展,苦练内功。在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领域中,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点,不断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在2006年、2007年仅仅两年的时间里,京东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发展,同时,规模不断扩张。刘强东顺势而行,先后在广州和上海成立了子公司。这个时候,它的日订单达到了3000个以上,而且增长势头迅猛。此时京东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以支持技术应用。
京东资金不断告急,如何解决发展中需要的资金呢?
刘强东日夜思考着,他决定背水一战,与资本对赌!
2006年初夏的一天,京东财务总监敲开了刘强东办公室的门,报告了公司近期的财务状况,告诉刘强东公司没钱了。
那个时候的京东只有50多名员工,专注IT产品的销售,销售额已达6000万元。面对强势增长,刘强东开始计划扩充京东的产品种类,但他手头上没有钱。京东的毛利率很低,虽然占有了市场份额,却没有赚到钱,仍处于亏损状态。
资金,资金,到哪里去找能让京东活下去并飞速发展的资金呢?
刘强东在办公室徘徊着,夏风轻轻吹进来,拂过办公桌上的文件,拂过他棱角分明又帅气的脸,他的头脑清醒了——寻找风险投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燃眉之急。
刘强东立即召开公司高管会议,研究融资问题,几经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
从此,刘强东踏上了寻求资金的历程。
刘强东像所有早期创业者一样,寻找资金时四处碰壁。他见了很多投资人,受了很多白眼,钱却没有融到。
困难就像一块巨大的顽石,挡在他的面前。
刘强东是那种坚忍不拔的人,外部力量越是艰苦,就越会激发他蕴藏在内心的勇气和力量。就像一粒种子,从大地之下破土而出,顽强生长,开花结果。当年,他怀揣着12000元钱创业时,是多么艰难,他不是挺过来了吗?他还是人大学生的时候,不是欠了24万元的巨额债务吗?他不是都走过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