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啊,你这个机会可是来之不易,为了你的分配我们可是没少费心。如今这个时代,有不少年轻人热衷于什么下海经商。我希望你可不要随波逐流,你要牢牢记住,你肩上扛的是我们杭州师范学院的牌子,你要给我好好扛下去,至少五年不能倒下。”
马云的对面是杭州师范学院的校长,校长通达睿智,温文尔雅,语重心长。马云听得心潮汹涌,眼窝湿润。他从心里感谢母校,感谢学院的领导。杭州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几乎全部分配到浙江各市县的中、小学里。能够留在杭州任教那都是求之不得,何况是到大学里?
地处下沙的电子工业学院,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崭露头角、日益上升的高等学府。
走进电子工业学院,马云的身份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教师,从一个在课桌后听讲的学生,变成一个在讲台上教导他人的老师。对于他人来说,适应这个转变可能需要时日,可对于马云而言算不得什么,甚至有驾轻就熟之感。因为,他最不缺的大概就是口才,口若悬河这个词似乎是专门为他准备的。事过多年,他的一个学生这样回忆:“马云讲话永远激情洋溢。他上课前从不备课,但课堂上常常妙语连珠,十分有意思。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大家对英语的兴趣倍增。”
马云只要是站在讲台上,就有无数的话要说,而且,他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还要流利,还要动听。到杭州工业电子学院做一名英语老师,真是物适其人,量体裁衣,使马云在大学的讲台上如鱼得水。在这里他不仅是收获了杭州“十佳青年教师”的荣誉,更主要的是,他收获了对他崇拜乃至能跟他同舟共济的学生和同事。后来,阿里巴巴很多高层管理人员都来源于马云的学生和同事。
走进课堂,他的讲台下就有黑压压的学生。学生们愿意听这个小个子教员授课,只要是马云讲课,学生们一定会事先告之。而马云每当看到台下亮晶晶的一双双眸子,一股激情便从心中油然而生。他讲的课观点独到,节奏明快,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课堂上只有他抑扬顿挫的声音在飘荡,学生们在静静地听讲,小个子马云的魅力在讲台上被尽情地展现出来。
电子工业学院坐落在下沙镇,建筑规整,规模宏大。但它只是一个理工科大学,在电子、控制、机械等专业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可是,在商务、贸易、外语等新兴学科方面的师资相对贫乏,这就给了英语极佳的马云以施展才能的机会。而且,由于他这一专长,学院又让他选择了与专长相近的国际贸易课。于是,马云在电子工业学院除了英语教学外还兼职国际贸易课,而后者在刚刚开放的中国是一个热门,也是冷门。说是热门,是因为打开国门后,贸易是一块炙手可热、谁都想染指的领域;说是冷门,是因为它刚刚开始兴起,还很少有人了解,更谈不上专长。该如何和洋大人打交道?如何去和他们做生意?他们的生意经是什么?他们做生意的规则和潜规则是什么?欧洲的、美国的、日本的,这些蜂拥而来的、中国人走出去必须接触的商人,在过去相对封闭的中国有谁能了如指掌呢?又有谁相对专业一点呢?况且贸易不是简单的贸易,除了互通有无之外,还需要赚钱。而赚钱曾经是一个国人不齿的字眼,我们知道国际援助、国际主义,而对国际贸易则稍感陌生。就马云而言,他自然也不专业。但是他以自己非常熟悉的英语,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并以他无比聪明的头脑、以当年在西湖边上与老外接触所了解到的知识、以他远去澳洲度假的观感走上了讲台。
他讲得不错,吸引了大批的听众。这听众不仅有电子工业学院的学生,还有杭州夜校的一些学生。
中国在开放,在打开国门。一时间,很多传统的认识都被颠覆。一度令人恐惧和害怕的海外关系、港台亲戚,今天却成了人们炫耀的资本,成了身份的象征。而洋人、西方资本家成了中国改革的座上客。国际交往成了许多人的必修课,尤其是那些刚刚兴起的民营和承包的中小企业家,他们必须补上外贸这一课,因此许多人选择了在业余时间上杭州城里兴办的夜校。马云理所当然地成了夜校特聘的老师,教的和大学一样,也是英语和国际贸易。
走上讲台的马云永远是那样神采奕奕,永远是那样口若悬河,仿佛知识就在他的脑海里,只要他挥舞着手势,那些遥远的令人神往的数据和故事,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永远不会枯竭。他吸引了自己的学生,也吸引了杭州城里很多日后有更大发展的企业家。他们尊敬小个子马老师,因为他才华横溢,也因为他们在初进国际贸易这个领域时,是在他那儿学到了最初的规则和方式。
滔滔不绝的英语演说式的教学,使马云在那个非常需要英语的年代迅速名声大震。恰恰马云又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身在大学讲台,又兼职夜校教员,后来又办起了英语角。在改革之初的中国杭州,马云迅速蹿红。有人称他为“杭州英语第一人”。
虽然如此,马云在课堂上从不歧视任何一个人,对于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这来源于他的品质,也来源于少年时的亲身体验。他读小学、中学时,因为数学成绩偏差,经常被一些老师当作一个“不可救药”的学生,这种经历让他终生难忘。因此,他有一句名言:没有弱智的学生,只有无能的老师。
他的话就是这么尖刻,就是这么一针见血。而他在实际的行动中,也从来没歧视过学习差的学生,而是对这样的学生重点帮教。说来也怪,那些经过他重点帮教的差生,很快地就能上台用英语讲话,成绩飙升。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马云的课向来是座无虚席。一时间,弄得他的同事都设法不和他在同一时间讲课,因为,很多学生只要听说是马云讲课,都会设法逃掉其他老师的课钻进马云的讲堂。
这一段大学教师的生涯同样使马云受益终生,当后来成了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后,他也经常到国外去开会演讲。无论任何时候,他仿佛都是信手拈来,不需要备课,也不需要事前准备,更不需要演讲稿。只要一上讲台,看到台下仰视他的听众,看到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眸子,他的语言立刻如打开闸门的水库,丰富的词汇如流水般一泻千里。按照马云自己的说法:一开口就收不住。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要对对自己的团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无疑,清晰的表达力、震撼人心的演说,是其必须具备的重要才能。
马云在讲台上宣读英语和国际贸易,告诉人们赚钱之道,同时,他自己也深入实践。那个时代,人们的收入不高,没有人想到要去投资。电子工业学院的教授们大多还是住在公家分配的宿舍里,可马云竟然东借西凑,在离学校不远处买下了一处较大的房子。后来,人们发现那是他一笔巨大的投资,而且回报颇丰。因为房地产的增值,房价节节攀升,他那处房子过了几年,已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毫不犹豫地将其卖掉,并且用那些钱又在西湖边上的文华路买了一套近200平方米的房子。
西湖可是蜚声中外,在西湖边上有一幢200平方米的房产,在今天意味着什么,那还用说吗?当然,这在当时却引不起什么轰动。对于马云而言,无非是无意间为他后来的阿里巴巴预购了一间办公室而已。但是,没有这幢房子,后来轰动世界的阿里巴巴将于何处安身?
也许,马云本身就有天生经商的灵敏嗅觉。在房地产尚未升温的年代里,这一步棋对于尚是教师的马云来讲,无疑是十分高明的一步。
后来,他曾经谈到这次不动产投资:“如果要我投资房产,我不会投资那些流行的房型。比如说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相反,如果要投资,我会选择一些比现在流行面积大一点的房子。比如当时的湖畔花园,那是比三室一厅还要大一点的别墅,这样,我就永远站在时代前面。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把现在的这套抛掉,去买个更好的。”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后来改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这一段时间里,马云信守了承诺,在学校做了6年教师,成了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同时,由于他的豪气、坦荡、才华,也吸引了许多同事、学生还有杭州的企业家。在实际的交往中人们发现,这个奇特的小个子,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他不仅课讲得好,人也做得很好。他不歧视差等生,也不歧视任何人,包容、宽厚,乐于助人。因此,那时在他的周围就聚集了一大批朋友。
而且,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些朋友竟然和他风雨兼程、不离不弃,成了他创业乃至发展的骨干和精英。比如那时的同事彭蕾,至今仍然是阿里巴巴的副总裁,还有那时的学生周悦红、韩敏、戴珊、蒋芳等人。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他们都是他忠实的追随者。他们崇拜马云,也信任马云。崇拜马云的才华,在于他敏锐的商业嗅觉、坦荡无畏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信任马云的人品,他为人坦荡无私,一块黄金砸碎大伙分,跟着他从来不吃亏。
很多年以后,马云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面对亿万中国观众,无比自豪地说道:天下没有人能挖走我的团队。
这种底气和豪气,来源于团队的忠诚,而团队的忠诚来源于马云的品格。这种品格,不但使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有人牢牢追随,而且使许多人慕名而来,甚至是放弃了更优越的待遇走近马云身边。当然,这是后话,可马云的人格魅力在他尚是一个讲师的时候就已经展现无遗。
有了事业,有了房产,有了朋友,当然,马云还有了张瑛。放眼看去,马云应该满足。年纪轻轻就成了大学讲师,换个人可谓志得意满。可马云不同,也许,他天生就愿意折腾。与马云靠近的人经常会说: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有一个新的点子。出人意料的想法,在他特大的脑袋里层出不穷。
老院长的预料没有错,马云想下海经商了。可对老院长的承诺在马云这里是必须信守的。因此,尽管他兼职夜校教师,兼职许多企业的特聘翻译,还有西湖边上的英语角,甚至还想来一个全民学习英语运动,可他仍然是电子工业学院的讲师,三尺讲台仍然是他的战场。他没有退缩,可他的眼光、他的思维却有了进一步的寻求和探索。
那个时候的杭州,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小商品、中国制造正如钱塘江的大潮来临之前一样,暗潮汹涌,万马扬蹄,那滚滚而来之声,已经让世界有所感知。而世界也在召唤浙江,召唤中国的民营企业。许多参与外贸的企业家,对于外语还是感到头痛,在这一形势下,马云作为杭州英语第一人,其抢手的状态自然太正常不过了。
马云敏锐地感受到这一形势,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商机。如何去做呢?有着天生敏锐经商头脑的马云不想放弃这一良机。他第一个商量的对象自然是张瑛,因为张瑛已经是他的合法妻子,所以必须得到她的同意。
听到自己这个匪夷所思的丈夫果然又有了新的想法,温良贤惠的张瑛瞪大漆黑的瞳仁,目不转睛地看着马云。马云在原地转了几圈,眼睛重新注视张瑛:“怎么样,老婆,你的意见是?”
张瑛当然看到了他眼睛里坚毅的目光,她也当然知道,他既然敢想就一定敢做。张瑛没有多余的语言,她只是点点头说:“随你!”
“不是随我,你要参与,你要帮助我。”
“那还用说!”
于是,马云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办一个翻译社。搞一个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又能为同事和朋友解决工作的小企业。
马云绝非无的放矢,他这一想法有两点考虑。一是他本人的订单多如牛毛,已经是接不胜接,杭州的企业需要有专业的翻译机构。这是市场!二是他的同事,许多已经退休的老教师,在家无事可做,生活艰难,有出来再做事的愿望和能力。这是公司!
有了公司,有了市场,生意自然形成。
于是,马云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杭州青年路基督教青年会旁27号门面开设了海博翻译社。由于他还是在职教师,这所翻译社主要是由一些退休的英语教师在工作,马云白天到学校讲课,业余时间为翻译社拉订单,负责日常经营。
这时的马云,一只脚在学校的讲台,另一只脚在海博。他迈向商海的第一步,就这样意外而又不意外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