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不少企业一开始都是从仿照国外产品起家,哪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一旦国外的诉状递交到该公司老总的案头,心里缺乏底气的中国企业无不立刻乱作一团,未到法庭应诉便怯战先输。
所以,思科在和华为的商业大战中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便挥舞起了知识产权的“大棒”。那位思科的副总裁本以为自己来到深圳后,华为便会惊慌失措、俯首认输,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任正非异常镇定。他先让华为的科研人员成立了一个技术小组,首先对华为的产品进行了一系列“体检”。
华为的技术小组对可能出现类似纠纷的产品进行了全面检查后,便拿出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中这样写道:华为的产品没有问题。任正非根据这份报告,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停止在美国本土销售涉嫌有争议的路由器产品。而对思科认为华为在软件方面的侵权,则予以断然否认。
这位思科的副总裁一见无法沟通,便离开了深圳,回国述职去了。
华为公司为了表示诚意,市场部首先将有嫌疑的路由器产品退出美国市场,但这份善意的举动,却让对手觉得这是华为懦弱与心虚的表现。随后国外媒体就以“华为撤回路由器产品”为题,对华为“侵犯思科知识产权”展开了连篇累牍的报道攻击。
这时,任正非隐约地感到,消极避战、依赖和解,华为公司有可能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2003年1月,思科公司聘请美国专打知识产权案的律师,组成了强大的诉讼团队,并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马歇尔联邦法院,递交了长达70多页的诉状。诉状中,历数华为的软件和专利对思科的侵权行为,其证据“确凿”,其言辞“犀利”……果然,该来的一定会来,这场“侵犯知识产权”的官司,华为是绝对躲不掉了。
这场令世界震惊的诉讼大案也随后拉开了帷幕。
美国起诉华为的消息传到深圳,正值中国的新春佳节,任正非在大年二十九的晚上,紧急找来公司的高层,并召开了全体会议。
任正非半开玩笑似的说:“这是思科送给华为的一个意外的春节礼物!”
跨国知识产权官司,是最难打的一种官司。官司还要在美国本土打,一切要按照美国的法律办。华为根本就没有境外应诉的经验。
翻开思科的诉状,他们对华为公司一共起诉了四项,分别是:起诉华为盗用思科IOS源代码、盗用思科技术文件、盗用命令行接口和至少侵犯思科五项专利权。
华为真的不能输,一旦输掉官司,需要赔偿一笔巨款不说,华为的产品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进入美国市场,而且多年开拓出来的国际市场都将受到影响。要知道,在更为看重商业信誉的境外,哪家公司也不愿意和没有自己知识产权而是一味靠抄袭的电信供应商做生意。
如果思科将华为告倒,那么这场官司将是华为全球化战略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势必会引发后面一连串的不佳反应。华为一定要抖擞精神,去美国法庭应诉,这场官司一定不能输。
任正非讲罢利害关系,最后华为的高层摩拳擦掌,一致同意,要到美国的马歇尔联邦法院,去打这场跨国官司。
任正非点了点头说:“敢打才能和,小输就是赢!”
面对强敌,任正非之所以敢于拔剑而上,是因为华为这些年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华为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3年,华为专利申请量达到1500件。至2003年11月1日,华为申请国内外专利累计3662件:其中国内专利3462件,85%属于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专利686件;在美国、欧洲等地累计申请国外专利200件;申请PCT(专利合作协定)226件,是发展中国家申请PCT最多的企业之一。
中国有句古话: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任正非手里掌握着众多发明专利,这就是敢和思科在法庭上硬碰硬的本钱。
华为迅速成立了一支由知识产权、法律、数据产品研发和市场等部门参与的应诉团队,这支阵容强大的团队,由郭平、徐文伟、费敏和洪天峰等华为数位副总担纲带队,然后乘飞机一路直飞美国而去。
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正在考验着华为人的智慧和勇气,华为人能否在异国的法庭上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能否面对异国的法律为简单的“中国制造”打上“中国创造”的知识产权的标签?
握手,一笑泯恩仇
世界就像是海,不会游泳的人会淹死。
——西班牙谚语
思科和华为的跨国大诉讼确实令世人瞩目,任何一点消息都会被无孔不入的媒体当成“宝贝”,大肆报道。这场诉讼没有输家,思科虽然借助美国法律达成了阻止华为产品登陆美国市场的目的,但华为却通过这场官司让世界各个角落都知道了它的存在。
商场上除了你死我活,是否还有第三条路可走?两家公司又能否握手言和?
华为常务副总裁郭平、徐文伟等人率队来到了美国,他们的年夜饭只是简单地叫了一个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