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不择细流,所以成为了长江。华为公司的科研人员在研制JK1000模拟交换机的同时,就已经做了数字交换机的技术积累。模拟交换机折戟沉沙,他们便迅将研究方向速转移到局用数字交换机上。
局用交换机和用户交换机比较起来,就好像滚滚的长江和汇入江水的一条支流。举个简单的例子,局用交换机是人身上的动脉,而用户交换机则是这条动脉旁的毛细血管。
从用户的不同来比较:用户交换机主要面对的是各种事业单位、企业和矿山等小型机构。而局用交换机则是各级电信运营商,比如北京海淀区的电信运营商需要的局用交换机至少也有几十万户,而那些矿山学校等单位,不过是区区几十户上百户而已。局用交换机的价格,是按照客户的多少定价的,也就是说,搞定一个电信运营商就等于搞定几十家单位用户。
“市场就像上帝一样,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但与上帝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这是巴菲特说的话,里面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商业哲理。
任正非以一个企业家才具有的敏锐眼光,早已经看清了形势,华为公司想要发展,必须要尽快成功研制局用交换机。
总工程师郑宝用,依然担负华为研发局用交换机的重任。郑宝用虽然性格豁达开朗,但研制局用数字交换机的担子压在他的肩上后,他的神情也变得异常凝重起来。
华为研发模拟交换机失败,当时深圳的很多同行都认为JK1000会将华为公司拖死。可是,任正非却通过成立莫贝尔合资公司,让华为公司一下子有了充裕的研究资金。JK1000虽然不成功,却锻炼了研发队伍。套用《红灯记》中李玉和师傅的一句话:有这碗酒垫底,以后不管啥样的场面,华为的研发人员都能对付了。
郑宝用率领技术人员,向华为新一代局用交换机发起总攻的时候,所面临的新问题颇多,所面临的困难可谓庞杂。华为公司刚刚经历了JK1000的失败,华为的员工们暂时还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彻底走出来,人心有些不稳。
为了充实研发队伍,尽快出成果,华为公司一直在全国各地的电子科技大学中招人。随着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源源不断地充实到研发的队伍中,郑宝用还得分下心来,一边搞研发,一边组织精干的科研人员对这些新人进行岗前培训。
这些新加盟华为的大学生,对局用交换机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他们身上却从来都不缺乏创业的热情以及刻苦学习的精神。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来到华为这个大熔炉,也被周围你追我赶、蒸蒸日上的企业精神所鼓舞,他们当时人人手里都握着一本郑宝用发给他们的关于程控交换机的国内规范,因为那本书是红皮的,因此,大家都称之为“红宝书”。
年轻的大学生们手捧“红宝书”,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际操作。很快,他们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变成了研发部门的行家里手。
当时华为公司除了人心不稳、人才欠缺等问题,深圳户口问题也困扰着华为的科研人员。1993年,华为公司还没有宿舍楼,研发人员居住的都是厂区附近的出租屋。
华为是一家民营企业,不受政府重视,只有少数几个核心人员有深圳户口,大部分员工都要每年赶回内地去办暂住证。因为华为公司的研发紧、任务重,有时候暂住证就会办得不及时。华为员工居住的出租屋经常有保安半夜敲门来查证件,有居住证还好说,要是没有证件,就会被抓到东莞的樟木头工地上去干苦力。
华为公司的事业做大做强后,有一位国家领导人问华为董事长孙亚芳:“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述华为成功后的感受?”孙亚芳脱口而出:“欲哭无泪!”
那时候的华为人绝对是处在一种欲哭无泪的状态。华为没有背景,没有现成技术,没有应该具备的科研条件,有的只是一腔干劲,这是一种敢和跨国电信巨头掰手腕的干劲儿。
美国的总统林肯,曾经讲过一句俚语:如果一只狗连尾巴也算在内的话,总共有几条腿?
真实的答案是4条腿。
那条经常被人算作狗腿的狗尾巴,就是充斥在电信市场的种种假象,而不被假象所迷惑的企业家中,就有华为的总裁任正非。
如果当时华为公司仅打算做一个差不多的交换机,其技术难度还不算太大。但任正非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他深深地明白,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向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交换机看齐。华为这次研制的数字交换机,硬件应该是最好的,软件应该是最先进的,如果不能处处采用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技术,那么华为数字交换机的命运必定和JK1000一样。
一个人可以被石头绊倒一次,但绝对不可以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任正非手里紧握着华为的舵轮,时刻掌握着公司前进的方向。
年轻,年轻就是动力,年轻就是财富。当时华为的总工程师郑宝用年仅29岁,他手下的研发人员平均年龄才25岁,最小的年龄仅仅19岁。
提到年龄,让人想起一段关于徐海东大将的真实故事。红军长征前,徐海东曾在红28军当军长。红28军有一个学兵连,学兵连的连长也就十八九岁,战士们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娃娃兵。
1934年3月12日,红28军在军长徐海东的领导下,来到河南省南部的商城地区,在葛藤山和国民党的精锐54师161旅狭路相逢。战斗打响后,学兵连也投入了战斗。他们和成年的战友一起,向敌人发起猛烈射击,使敌人伤亡惨重。
打扫战场时,战士们惊奇地发现,凡是被学兵连打死、打伤的敌人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由于娃娃兵个子小,敌人身上的弹伤基本都在胸部以下。
161旅的俘虏发现他们的对手竟是一些小红军,不禁万分懊恼地说:“没想到当了你们娃娃兵的俘虏!”
从道理上来讲,十几岁的孩子还应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可是徐海东大将这个被称为“徐老虎”的一代名将,他手下的娃娃兵经过他的训练,就可以像小老虎似的和他们的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冲锋杀敌,可以将国军的精锐161旅彻底击溃。
任正非绝对是一员强将,强将手下无弱兵。华为这帮年轻的科研人员,他们面对强敌,无所畏忌,遇到难题,一个人解决不了,他们就集体公关。正是这些“无畏”的年轻人,注定要谱写华为局用交换机的辉煌。
华为研发数字交换机的科技人员被郑宝用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负责硬件,第二组负责软件。两个组一共有300多名研发工程师,他们又被细分为50多个分项目小组。
这些小组在本组负责人的带领下,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十分细致地进行着设计、编写和研发工作。
负责硬件设计的工程师们一遇到技术难题,就经常在一起讨论,有时甚至会经常争论得面红耳赤,可是争论过后,各种电子元件就在电路板上找到了它们最合适的位置。
软件小组需要研究的是软件的编写和信令配合的问题。一个个软件,经过华为科研人员的彻夜奋战、仔细计算,终于被编写了出来。随后,程序联调、测试以及编写、提交程序也逐步完成了。
十多年过去后,想起那段研发的历史,当年在硬件小组工作过的一位技术人员曾经这样说:“经过‘左拼右凑’,弄出来的电路板总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谁会信这样‘不靠谱’的产品,最后就能成功了?”
任正非原本有个计划,那就是在1993年春节前,华为的数字交换机的样机系统一定要问世。郑宝用为了赶进度,他一边督促科研人员尽快画出原理图,一边让做CAD硬件布线的人员加紧布线。因为原理图需要不断修改,往往线路刚布了一半,从总体规划办又传来要求改线的指示,负责CAD工作的工程师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满肚子都是意见。
真不敢想像,这样的装备手法,这样的设计水平,制作出来的数字交换机能否成为合格产品?这样“不靠谱”的产品能卖给电信运营商开局吗?华为工程师们紧张工作的同时,疑虑和不安的情绪也在不断滋生和蔓延。
任正非却对华为公司的首款数字交换机充满了信心。有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研发的同时,还需要给这款交换机起一个有意义且好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