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5

  任正非回来得确实不是时候,任摩逊现在的日子很不好过。本地的造反派们为了让他老实交代问题,经常将任摩逊头带高帽,满脸涂黑,反捆双手,动不动就被拳打脚踢,有时还被踢倒在地……

  任正非的弟弟妹妹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已经不能进一步求学了。

  任正非解释道:“现在重庆斗争得厉害,建筑学院已经没有几个人上课了!”

  任摩逊叮嘱儿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

  任父任母虽然心痛儿子,可是为了儿子的前途,他们还是做出了一个决定,让任正非明天一早坐火车立刻离开家,回重庆去念书。如果任正非回家探望父亲的消息让本地的造反派知道,他再想脱身可就难了。

  一滴水,无法左右河流的清浊;一粒沙,更改变不了荒漠的温度。任正非在第二天天不亮含着眼泪向父母告辞。任摩逊看儿子的鞋坏得不成样子,他就脱下脚上的一双旧反毛皮鞋,非让儿子穿上不可。父命难违,任正非穿鞋在脚,直奔火车站而去。

  任正非后来才知道,父亲被打倒后,任家的境遇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困难。“革命小组”为了从经济上打垮走资派,便不断以各种借口克扣任摩逊和程远昭的工资,任正非的弟弟妹妹因为父亲历史问题的缘故,一次次入学录取都被否定。任家那几个年纪较小的孩子连高中、初中、高小、初小都没读完。但任正非的弟弟妹妹们个个懂事,他们为了分担家庭的重担,便到河里挖沙子,修铁路,抬土方……

  真的难以想象,任家兄弟姐妹六个未成年的孩子,站在冰冷的水里挖河沙,冒着塌方的危险抬土方,是怎样一种折磨?繁重危险的修路工作,又岂是几个孩子能做得了的?而更让任正非难过不已的是,他还是觉得对不住自己的父亲

  任摩逊被打倒后,造反队就让他放下教鞭,去做苦工,泥里水里,冰凉潮湿,他的鞋子都穿坏了,只剩下脚上穿的这双反毛皮鞋。可是这双鞋,还被任摩逊给了儿子,不管怎么说,任摩逊都比任正非更需要这双鞋子。

  父爱如山,每当任正非回忆起这件事,都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

  参军,报国志气高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一个书生和一个战士之间,就是一念之差。任正非虽然一步就轻松地跨越了过去,可是再回头,却已经隔着11年戎装铁马的岁月。

  任正非还能接着往前行,他还能继续自己的军旅之路吗?为了一双儿女,为了家庭的责任,任正非还是选择了转业,可是任正非身上的军装穿得时间够久,深圳这个商业之都,真的能容得下他的理想与现实吗?

  任正非坐火车又回到了重庆。那时,重庆市造反派林立,武斗不断,完全是一个“枪林弹雨”的环境。

  任正非回到学校后,他静下心来,什么派系斗争、文攻武卫,都成了他耳边的秋风、眼前的落叶和头顶的闲云。任正非重新回到了课堂,端起了书本,他将亏欠的知识都一点一滴地补了回来。他甚至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这些看似没有用的课程,也都自学完毕。后来,他的家人都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

  任正非还在校外认识了几个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会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另外,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一道不落地做了两遍,并自修了哲学和逻辑学。最后,任正非还自学了英、日等外语,并达到了可以阅读大学外语课本的程度。如今,任正非去欧美市场考察,他和当地的客户洽谈业务的时候,可以不带翻译,直接用外语对话。

  任正非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故此他的讲话旁征博引,总能一针见血地戳中要害。他之所以能达到这个境界,和他读大学时的努力自学是分不开的。

  任正非知道自己父亲的处境很艰难,他就收集了许多传单,并夹在信中,寄给自己的母亲。其中有一张传单上印有周恩来总理的一段讲话:干部要实事求是,不是的不要乱承认,事情总会搞清的。

  任母就把周总理这段话藏在饭碗里,送给关在牛棚中每日挂着牌子遭受批斗的任父。后来任摩逊说,是这张条子救了他的命,他看了这张条子才没有自杀。

  其实,为了自己的孩子们,任摩逊也不能自杀。如果他自杀了,就等于自绝于人民,孩子们将背上父辈沉重的政治包袱,一辈子都无法生存。

  任正非大学毕业后,首先就职于建筑工程单位。1974年,国家为了尽快实现工业现代化,做出了一个决定:从法国引进一套世界先进的化纤项目,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并将在东北的辽阳市建厂。为了保证辽阳化纤基地的建设顺利完成,急需从全国各地调集优秀人才参加这项重点工程,而这些建设人员首先要参军,然后再以军队的形式参与建设。

  此时,“文革”已经到了后期,任正非的出身问题,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任正非报名参军,应征入伍的事情受到的阻碍不大。任正非就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基建工程兵的一员,并远赴辽阳,参加施工建设。

  任正非1974年入伍,正式穿上了军装,成为辽阳化纤建设工地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员。基建工程兵部队是我国独有的特殊兵种,承担着国家大中型工程建设的任务。该兵种组建日期为1966年8月1日,这支部队后来发展到10个军级单位,总人数近50万人,成为国家基建战线上的一支突击队。

  任正非正式入伍,最初的时候从事化工相关方面的自动操纵工作。当时有数百个法国专家在现场亲临指导,他们教会了中国工人化工自动化操纵等必要的技术。

  任正非在后来曾经这样回忆道:因为其时中国比较贫穷,国家的理想就是每一个老百姓都能穿上化纤的衣服。中国人那时认为化纤的衣服很挺,不打皱,很美丽。那个化纤厂建好以后,中国就改革开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认为棉布比化纤好。化纤有个缺点,不透气,一旦着火以后,沾在身上烧,会很危险。这个厂没有实现给每个中国人提供化纤打扮的梦想,后来转变为做包装袋质料,而不是做衣服了。

  任正非入伍不久,由于技术突出,就当上了通信兵,他随后便被抽调到贵州安顺地区的一个飞机制造厂,参与开发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任正非上进好学,刻苦钻研,有多项科技发明创造,还有两次曾经填补国家空白。由于任正非的出身问题,虽然他的发明不断,但他从未受到过嘉奖,想要入党更是奢谈。

  飞机制造厂的工作虽然艰苦,但火热的青春和艰苦环境的碰撞更能激起绚丽的火花。经过多年建设,部队在贵州陆续完成了包括总装厂、飞机洞库、试验场地在内的几十个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贵州至安顺公路两侧的山沟里,绵延400多公里。1970年,该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这里面自然有任正非的一份功劳。

  即使在条件艰苦的戈壁滩上,也能长出一朵爱情的小花来。任正非当兵的时候,他结了婚,有家的男人才像个男人的样子,有家的男人就好像一艘孤舟终于找到了可以停泊的港湾。

  任正非结婚的时候,任家经济也是很拮据,但他的弟弟和妹妹们还是为他辛苦地凑了一百块钱。这一百块钱虽然不多,但却是任家兄弟姐妹之间最浓、最真、最深的情谊!

  1976年之后,“文革”结束。社会生活、科学研究,一切都走上了正轨。任正非的各种荣誉也随即接踵而来。1978年3月,年仅33岁的任正非来到北京,出席了有6000名代表参加的全国科学大会。这些人中,仅有150多人在35岁以下,可见任正非当时很受重视,他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后来,任正非出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任摩逊也为儿子的成就感到高兴,他还做了一个相框,将任正非和党中央领导的合影放进去,并将相框高高地挂在了自己家的墙上。

  任正非在多年的军营生活中,除了发明创造,他还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也有深刻研究。《毛泽东选集》的精华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任正非的脑海中,以后他在华为的经营和管理中,借鉴了很多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借此开创了独特的华为企业管理文化。

  随着1982年的到来,任正非的从军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和国家体制、军队体制改革的要求,党中央最后决定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

  裁军,退伍?任正非没有想过,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有些茫然。任正非早已经熟悉了研究室和军营这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转业去人际关系复杂的地方,他一下子怎能适应得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