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拜拜
2014年8月28日,中国的MSN用户收到了一封来自微软Skype官方发来的电子邮件:“中国区Messenger服务将于10月31日关闭。但不用担心,您的联系人不会丢失。系统内所有在线通信服务会整体迁入Skype。”
寥寥几十个字,宣告了微软曾经寄予厚望的MSN正式退出中国市场。从2005年4月正式进入中国到2014年决定退出,在前后九年多的时间里,MSN最终还是没有拼得过马化腾的QQ。
其实,早在2010年的时候,MSN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就从2006年的1058%下滑到了6%左右,微软大中华区的收入还不到其全球收入的2%。2013年3月15日,微软宣布正式关闭全球范围内的即时通讯服务MSN,仅保留中国地区的服务。
对于一些MSN的铁杆用户来说,MSN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很多人表示黯然神伤,毕竟MSN对很多用户来说,是一个足够“高大上”的IM软件。曾经有不少人还将MSN当做学英语的利器,在上面广交外国朋友,提高英语水平。不过让这些用户有些尴尬的是,身边的很多朋友并没有MSN账号,所以一个人的“独角戏”实在不好唱,最终就放弃使用了。其实,这个情况也恰恰反映了IM软件的一大特性:当朋友都不在这个软件中时,用户再喜欢它也无济于事,因为它是一个互动式的交流工具,而非一个单机的游戏。
当初MSN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快吸收了数亿的用户,成为了和QQ并驾齐驱的即时通讯软件。然而经过了互联网发展最为风云莫测的十年,微软却始终奉行着软件行业“大公司赢家通吃”的规则,没有从根本上对MSN进行合理的本土化和创新化,最终被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小公司单点突破”的规律彻底击败。
总结来看,三个原因注定了MSN的失败。
第一,MSN缺乏对新兴用户群的关注。
在微软看来,MSN是一个边缘化的非主流产品,这让整个MSN的设计开发团队在微软内部很难获得最优质的资源,受重视程度也很小,因此白白浪费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由于MSN缺乏本土化的意识,导致其中文版只是一个英文母版的翻译版本,在软件的很多应用方面都不能适应中国网民的要求,很难满足其在线沟通和社交需求。特别是当MSN的最初使用人群逐渐变老之后,新兴的80后、85后、90后却没有关注MSN,MSN缺乏对这些新兴互联网人群的关注和推广,长期处于“有减无增”的状态,最终的落败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MSN在商业模式上的失策。
MSN在进入中国之后,一度尝试开频道、上标签投放广告的方式来构建盈利渠道,然而效果却差强人意,既没有满足广告商的需求,也没有满足用户的需求,最终闹了个“里外不是人”。相比之下,QQ的等级制度、Q币积分、QQ空间等商业策略,非常能够迎合年轻用户群体的需求,因此用户群体一扩再扩。
第三,产品性能不强。
MSN虽然和QQ在大体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对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等行业趋势,一直处于比较麻木的反馈状态,而且其单一的聊天功能也越来越让用户感到乏味,这样就造成了活跃用户越来越少,MSN所能拉到的广告也一降再降,导致促进产品研发的资金长期缺乏,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难以为继。而且当IM软件同行在推出离线文件、视频聊天的时候,它依然在原地踏步,一度无视互传文件和语音等功能。
更糟糕的是,在软件捆绑方面,MSN比QQ有过之而无不及,从2006年以后,MSN开始在安装程序中添加了微软的邮件、网盘、博客撰写等工具,打包形成了一个名叫“windows live”的软件包,让用户一不小心就安装了好几款自己原本不需要的软件,这让用户十分讨厌,加上经常掉线、安装失败等意外状况让MSN的产品形象一跌再跌,而2007年的蠕虫病毒“MSN照片”事件,再度让其成为了用户唾弃的对象。
MSN的失败,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创新才是生存的王道。
在互联网产品更新加快的年代,一款软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符合用户的需求,也只有注入了“短、频、快”的模仿思维,才能让产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相比之下,MSN的替代品Skype能够长期在全球IM软件市场位居第一,它的成功之道就在于通过电脑向座机和手机拨打电话,又减少了捆绑软件、捆绑广告等令用户反感的行为。
第二,明确商业策略才是出路。
对于IM软件来说,市场占有率是决定胜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采取何种商业模式是生存的基本命脉。MSN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都无法超过QQ,因为微软从来没有把一个免费的缺乏盈利模式的产品放在心上。
尽管MSN曾经将目标用户锁定在商务人群上,但是由于它没有真正认清互联网市场“不进则退”“不增则减”“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等丛林法则,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一点点被腾讯的QQ所蚕食。尤其是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IM软件和无线客户端的集成趋势更是让MSN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于是,一个曾经誓要将QQ打倒的竞争者就这样成为了明日黄花。
圈地运动开始
不被看好,那是还没长好看
门户网站,历来是不少互联网创业者最为青睐的领域,很多人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代,就将“做门户”当成了最大的目标,因为门户包罗万象,对用户的吸引度很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跑马圈地,中国的门户网站逐渐由凌乱向统一发展,其中最为坚挺的就是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站。
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似乎是在对圈外的人说:已经满员了,谁也不要再上来了。应该说,大部分人的确是知难而退,不敢和这些巨头们一争高下。但是对于马化腾而言,门户网站他必须要做,而且还要从三大门户中抢到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马化腾为什么会对做门户网站“执迷不悟”呢?这其中当然有他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门户网站是当今互联网市场上唯一能够提供多样化盈利手段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集成网络游戏、新闻定制和广告等很多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将为网站提供稳定且丰厚的利润来源。于是,拥有数亿用户的马化腾自然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创收的途径,否则手中的庞大用户基础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于是,马化腾制订了一个以QQ为中心的十年计划,目标就是打造一个容纳门户、休闲友谊、大型网络、电子商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的内容丰富的大门户。
在门户网站的依托下,QQ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而是一个网络帝国的平台,根据这个平台,马化腾能够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资源,填补企鹅帝国发展道路上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从而让腾讯在商务、购物、游戏等多个领域为用户提供综合性的增值服务。
在马化腾的构想下,门户网站将让腾讯实现纵横交错的业务结构,而这个“纵”就是门户。门户网站将最大限度地聚合QQ的向心力,打造出一个更为庞大的资源整合平台,从而使QQ的延伸服务得到充分的释放。
马化腾的这个战略部署非常符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娱乐需求多元化,广大用户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体验QQ上的产品服务了,他们渴望更多的娱乐形式和娱乐平台的出现,因此马化腾必须将用户的需求进行纵向挖掘,而腾讯网就是一个可以满足全体QQ用户对网络娱乐生活体验和新闻资讯的平台。
2003年11月20日,马化腾正式向用户推出了“腾讯网”,它以一个娱乐型网站的姿态展示在社会大众面前,分为新闻、时尚、娱乐、游戏、体育、聊天等多个板块。11月21日,腾讯对外公布,腾讯网已经介入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占统治地位的持续增长的网络门户市场。
其实,马化腾进军的门户网站和那些传统的门户相比存在着些许差别,因为它的定位是娱乐,所以就免不了一些互动和交流,这和主流搜索门户的主动获取和被动接受明显不同。尽管如此,一些人还是觉得腾讯在抄袭,网上也铺天盖地地出现了不少分析型的文章,纷纷指出“成功的模式不能被复制”,基本上都是在给腾讯泼冷水。
在一个泛门户的时代,互联网存在着十分残酷的丛林法则: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在门户领域,不可能存在百花齐放的和谐景象,有人站稳了脚跟,就注定另外有人要怏怏离去。而在“能者通吃”和“马太效应”的影响之下,门户网站市场的竞争更是异常激烈。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腾讯网推出之后才会招来一片质疑之声。
就拿新浪、搜狐和网易来说,它们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自擅长的独特竞争力:新浪的新闻和评论、搜狐的城市生活和网易的虚拟社区,让三巨头具备了在某个方面的口碑和影响力。在这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模式下,门户网站之间难以互相代替,而是在吸纳着各自不同的用户群而已,所以大家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同时存在,互不相扰。
虽然是互不相扰,但是想要跻身前列,对马化腾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当时,有业内专家指出:腾讯的门户之路必将曲折而漫长。对此,专家给出的理由是:新浪、搜狐和网易常年位居前三,从他们的发展道路可以发现,先行优势和在位优势非常重要,先行者们可以在成功卡位之后阻挡后来者居上,而后来者又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所以难以从先行者手中抢到资源。除此之外,像新浪、搜狐和网易这样的巨头,在上市融资之后又获得了资金上的补充,想要撼动他们的既定地位确实很难。
其实,这些专家们提出的看法,马化腾也是心知肚明,但他必须将这条路走到底,因为腾讯不能没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否则马化腾的开放性网络世界将成为一个笑话。为此,马化腾还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信心,他说:“依托QQ庞大用户群基础,腾讯有信心在3年内把qqcom做到前三名”。
虽然不少人对马化腾的这句话表示怀疑,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口号式的豪言壮语,但细细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网络的更新换代不仅是由单纯的技术因素来决定的,其中还掺杂了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马化腾的这个心愿并非是纸上空谈,随着时间的推移,腾讯对三巨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有威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