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网络游戏相比,马化腾做资讯门户的目的多少有些不太一样,那就是开拓互联网广告市场。因为当时的广告主更希望在有影响力的网站进行广告投放,而当时的资讯门户是最容易建立影响力的地方。于是马化腾觉得,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虽然超过网络广告,然而广告的增长潜力却比网游大很多,所以必须要打造门户网站。
不过矛盾很快也出现了,不少用户已经习惯了QQ强调年轻化和娱乐化,小企鹅自身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所以一旦要打破用户心理这种牢固的联系,就需要一个全新的名字和标志才能打造更高端的门户网站。除此之外,马化腾也考虑到必须要让门户网站和聊天工具做出明确的品牌划分。对此,马化腾的解决方法是:在不要娱乐的时候就可以抛弃娱乐,在不合适的场景搞一些活蹦乱跳的企鹅,那就是不明智、不合适,会让用户感到反感。
很快,“腾讯网”在千呼万唤之中诞生了,为了能够将它做成一个高端品牌,马化腾首先同意在门户采编领域大规模地招兵买马,没想到却引发了大门户之间频繁的人员跳槽。另外,马化腾还选择了“赞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绝好机会来树立综合门户的形象。
根据协议,腾讯要负责“网上世博会”互联网平台的总体集成、运行以及维护,另外还要全面负责世博会网络互动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建设。马化腾表示,将会有更多的人重新认识腾讯,腾讯不单单是一个聊天工具。
在马化腾的大战略策划之下,腾讯的门户网站成功了,腾讯的网络游戏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可以在增值服务领域中试试水了。
其实,很多用户对增值服务的概念并不清楚,但如果问他们什么是Q币的话,他们一定很清楚。对于马化腾而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和网络游戏销售收入的迅猛增长,既保证了公司的正常运转和发展,也为腾讯在门户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圈地运动”铺开了门路。
2001年,腾讯正式发行了120元一年的Q卡,没过多久又开发出了付费的服务“QQ秀”和棋牌游戏。QQ秀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虚拟装备,让QQ用户拥有选择虚拟着装的权利。不过,有些普通用户也能接受什么都不穿的尴尬。在很多好友都开始“秀”起来之后,QQ秀消费便慢慢流行起来。
据说,当时QQ秀项目在腾讯内部的审批过关时,公司上下曾经对一个80多页的、逻辑缜密的PPT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可见那时候腾讯对它的信心不是很充足。现在可不一样了,QQ秀已经成为腾讯最赚钱的项目之一,也是马化腾在增值业务中开疆扩土的“功臣”之一。
马化腾有一个很精妙的经营哲学,被人称为“三问自己”。据说,他在经营中经常向自己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个新领域你是不是擅长。竞争对手可能对商务、利润、资本感兴趣,然而却未必将客户的需求真正考虑进去。相比之下,马化腾就不会了,他会凭着对网络市场的一种看似模糊却又十分清晰的认识做出敏锐的理解和判断,从而带领公司走向正规道路。马化腾正是用一种比较偏执的兴趣和近乎狂热的热情,给腾讯建立起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中,马化腾会坚定地将“技术为核心”这个理念运用在他的日常生产和经营当中,注重对技术的开发和质量的提升。
第二个问题是:假设你不做,用户会不会受到损失。其实,开发软件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用,并非是开发者本身的快乐。马化腾说:“其实我只是个很爱网络生活的人,知道网迷最需要什么,所以为自己和他们开发最有用的东西,如此而已。”
第三个问题是:一旦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还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记得还是在1999下半年的时候,马化腾在网络传呼系统市场上越做越大。不过他却面临着至关重要的选择:一方面传呼行业已经显出了颓势;另一方面QQ用户数已经增加到了100万并且还有增长的趋势。那时候,QQ还只是腾讯的副产品,马化腾对QQ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不管是从技术还是资金上,马化腾都对自己到底能掌握多大的竞争优势缺乏自信。为此,腾讯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齐下”。一是把精力投放在完善QQ功能和新版本的开发上;二是找寻能够对腾讯进行资金支持的投资者;三是继续加强传统网络传呼系统所带来的利益。
后来的事实很多人也都看到了,马化腾选择的出路是正确的。
对于马化腾的成功,总会有人觉得是他的运气太好。可是马化腾自己却说:“在我的生命中,除了工作之外,现实生活中其他事情很少能使我产生兴趣。我对任何事情都很专注,专注使我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其实,不是马化腾造就了腾讯,也不是腾讯造就了马化腾,而是专注造就了腾讯,而腾讯造就了奇迹。
腾讯上市好,富翁遍地跑
从2001年到2003年,腾讯的规模和利润都呈现几何级的增长。2003年8月,腾讯创业团队将IDG所持剩余股权悉数购回,并从MIH手中回购少量股权,经过股权结构的重新调整,最终形成了上市前MIH与创业团队分别持股50%的股权结构。
认真看一下腾讯2003年的财务报表,大家就会知道,腾讯那时候已经不缺钱了。腾讯的公开资料显示,它在2004年第一季赢利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87%。不过,马化腾不想让自己的资金来源被风险投资所限制,为了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稳定企业的正常运行,马化腾开始筹谋着如何融资上市的问题。
这时候,融资对腾讯来说,已经算不上什么难事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腾讯的大名几乎响遍了整个互联网,也让马化腾的上市工作变得很容易开展。
关于在哪里上市的问题,马化腾说:“承销顾问里,六家建议在香港,四家建议在纳斯达克,三家建议两边同时上,搞得我头都大了。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比美国低,但如果我是香港的龙头股呢?”
最终,马化腾选择了与深圳相隔一河的香港。要知道,2000年的时候,新浪、搜狐、网易都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马化腾却没有跟着这些互联网大佬们“凑热闹”。对此,他的解释是,香港股市的要求要比纳斯达克严格,只有腾讯上市时连续3年实现赢利,才具备在香港上市的资格,相比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只有腾讯一家做到了。
经过一番积极筹备,2004年6月7日,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以中国内地最大的即时通讯产品QQ服务供应商的身份在中国香港创业板公开招股,正式向海外投资者发售股票。这个消息对外公布之后,立即在中国互联网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听到腾讯准备上市的消息,所以马化腾的保密工作实在是做得好,这让那些天天为头条新闻犯愁的媒体惊慌失措。
2004年6月16日,腾讯控股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根据当时每股370美元的发行价来计算,腾讯一下子就拥有了622亿港元的市值。而经过这次上市,马化腾身边(包括他自己在内)一下冒出了5个亿万富翁和7个千万富翁。
根据持股比例计算,马化腾持有腾讯1443%的股权,账面财富是898亿港元;张志东拥有643%的股权,账面财富为4亿港元;而其他三位高层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共持有987%的股权,合计约为614亿港元。除此之外,腾讯其他7位高层拥有另外的677%股权,这7个人的共同财富为422亿港元。
上市这条路让企鹅的魅力再一次显现出来。由于腾讯此时此刻已经是深得人心,所以在上市之后很快得到了股民们的全力追捧。尽管大多数投资者都保持着比较理性的心态,不会轻易对某个股票跟进,但腾讯的股票出马不久,超额认购还是达到了146倍。
南非最大的付费电视运营商MIH集团在几年间仅仅花费了4000万美元,就获得了腾讯公司一半的股权。而现在,MIH集团将享受由腾讯带给它的市值超过20亿港元的巨额回报。
那么,腾讯上市之后,马化腾准备将这些募集来的资金用到什么地方去呢?由腾讯的招股文件可以得知,马化腾计划将818亿元港币注入到腾讯的新战略方向——即时通信、娱乐和互联网新业务,收购对象可能包括电子商务或音乐领域的增值服务,同时也不排除在未来收购第三方技术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可能。至于剩下的25亿元港币,则用来对公司现有的业务进行拓展。
有分析人士指出,从2003年的腾讯盈利情况来看,马化腾即使不进行招股募资,他们也具备了强大的现金流,足够有能力收购国内一些从事即时通信和娱乐新业务的中小型公司。而从2004年第一季度腾讯的收入和盈利情况分析,它同样处于持续盈利的状态。因此,如果单从融资的角度来看,上市并非完全为了钱。
也有一些投资银行认为,是大股东出于套现的目的才促成了腾讯的这次上市。可仔细观察一下腾讯当时的股东组成结构和经营状况,MIH应该已经收回了投资。那么,马化腾为什么要将如此大的一块肥肉送给香港的公众股东呢?
这个答案或许在今天也并不明朗,不过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化腾在香港上市预示着腾讯要坚持本土发展的策略。另外,马化腾在对比腾讯上市前后时也认为,虽然上市后腾讯还面临着一些管理和架构协调的问题,不过公司基本的运作模式已经趋于正规化和稳定化,另外马化腾对企业的规模化和业务发展也有了更完善、更科学的管制机制。如果腾讯不走上市这条路,它日后面临的问题将是后劲不足,缺乏动力。
随着腾讯的上市,腾讯迎来了员工的激励问题。2008年,马化腾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采访时说,对全体腾讯员工而言,腾讯的创始人和股东都非常重要,第一是融资,第二是提高形象,第三是股份流通和期权,而对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来说更是重要。
虽然上市有钱花了,但是由此带来的隐患也不容小觑,回顾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因为早早走了上市这条路,很快就由草根变成了土豪,结果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最早的一批员工因股票而腰缠万贯,导致他们后来的工作动力不足,而那些新来的员工即使努力工作,在收入上也无法跟持有股权的员工相比,就会丧失工作的积极性。
2009年6月,马化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他们的老员工目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确实没有工作动力了,因为一般的激励已经对他们毫无作用了,他们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出去创业;还有一类依然能保持很强的动力,也可以继续成长,即便你没有激励他。马化腾的意思很简单,对于第一种员工,他无能为力。
虽然存在着先来后到的问题,但这个世界很多时候也是公平的,如果一个员工在这个公司待得时间越长,激励每年也会跟着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