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世界的南极狼
把钱借给我
1999年11月,QQ的注册人数增加到了100万人。这个消息对马化腾来说,既有兴奋也有焦急:一方面,QQ用户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公司承受的资金压力也越来越大。到了1999年的下半年,马化腾跟几个创始人商量决定让出一部分股份,进行融资。因为只有走融资这条路,才能将庞大的QQ用户作为谈判的筹码。
马化腾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曾经说:“1998年我刚刚创立腾讯的时候,互联网产业在中国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初期。当时网民才300万,不到现在的零头,现在是超过3亿,是那时的100倍!那时候的环境还没有这么好,获得风险投资的机会刚刚开始有,但那时候机会也非常小。我们也不太擅长这方面,幸好有高交会,第一届高交会有一个契机,很多投资者会关注深圳这个地方,给我们融资的机会。”
虽然很多互联网公司都通过各种渠道融了资,然而让马化腾失望的是,他的小企鹅走这条路却一点也不顺利。
起初,马化腾想到的是找银行入伙,毕竟人家财大气粗,实力雄厚。可是找了一圈之后才发现,银行这种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这种新生行业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银行对QQ的注册用户数量丝毫没有兴趣,因为在人家看来这根本不能证明未来的某一天,小企鹅可以通过这些免费的用户赚到什么钱。
马化腾渐渐明白了,对于那些国内的投资方,他们更看重的是腾讯的固定资产的价值,而非虚拟的用户数量,他们甚至连ICQ也不了解,更何况是本土诞生的QQ了。
马化腾心急如焚,他不能坐以待毙,他得想个办法让这只小企鹅吃饱了继续上路才行。后来,马化腾看到了很多海外融资的案例,发现寻找国外投资机会能更多一些,于是修改了原有的商业计划书,将寻找投资的重点瞄向了海外。
按照腾讯创业初始的规定,马化腾是全权负责融资业务的,不过当时缺钱已成为了燃眉之急,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除了马化腾一个人在忙活之外,身为首席运营官的曾李青也帮忙寻找投资。
当时,曾李青的想法是,整个腾讯的公司价值是550万美金,希望融资220万美金,也就是让出大概40%的股份。至于为什么是220万美金,这是当时五个创始人共同分析商定的结果,而40%恐怕也是大家所能承受的心理底线了。
为了做好招商引资的工作,马化腾他们将计划书改了很多遍,生怕出现一点漏洞。在计划书中,最核心的一条是需要钱购买服务器和带宽,这也是腾讯当时最紧缺的东西。不过关于如何盈利的问题,在计划书中却写得比较模糊,提到更多的是会员费和网络广告。其实,会员费和网络广告这种盈利手段,几乎对很多互联网公司都适用,很难突出腾讯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另外,计划书中对短信收费、动漫等增值服务业务也没有提到,而且最有吸金能力的网络游戏也不在计划之列。所以从这份计划书来看,它的亮点实在是太暗淡了。
尽管曾李青在今天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号召力的天使投资人之一,不过那时候的他对融资还比较陌生,也没有什么便捷的融资渠道。曾李青的想法也很简单,找几个熟人帮忙推荐一下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
曾李青第一个想到的熟人是刘晓松。刘晓松说起来也不算外人,他和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有不错的私交,他和张志东曾是同事,两个人都在黎明电脑公司工作过。早在腾讯增资扩股到100万的时候,曾李青就是从刘晓松那里借来的钱。
刘晓松和曾李青、马化腾相比算是有钱人,不过要靠他一个人拿出几百万美金来,这也是难为他了。所以,刘晓松表示愿意帮助曾李青介绍别人来投资。曾李青非常高兴,并答应以融资额的5%作为股份赠送给刘晓松。后来,刘晓松向IDG(太平洋风险技术基金)的熊晓鸽推荐了腾讯。与此同时,曾李青也托人找到了香港盈科。
IDG和香港盈科都愿意投资腾讯,不过让他们产生这个想法的并非是马化腾他们弄出来的那份改了6遍共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而是ICQ以287亿美金卖给美国在线的故事。或许这两家公司都觉得,QQ原本是ICQ的汉化版本,就算不值上亿美元,几百万美元的价格也不算高吧。而且,ICQ既然能在全世界火爆起来,那么QQ为何就不能在中国火爆起来呢?
当时,IDG的一位高层对马化腾印象十分深刻,还问他“你觉得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马化腾的回答是,以色列的ICQ卖了几亿美元,它有多少用户,腾讯现在有多少用户,所以他的QQ就值这些钱。后来,IDG表示他们当初正是因为马化腾的这句话才决定投资的。
对于两家公司的资本注入,马化腾当然表示欢迎,毕竟这是有着深厚企业背景的资金,正好可以拯救腾讯于水火之中。更重要的是,腾讯毕竟只是让出40%的股权,60%掌控在自己手中,五个创始人仍然有着拍板儿决定的权力。于是,在2000年上半年,腾讯经过第一期融资之后,创始员工的股份占比是60%,IDG和香港盈科各自出了110万美金,所以各占20%的股份。
220万美金,在互联网风投中真的是一笔小数目了,因为还有不少企业得到过上千万的资金注入。钱虽然少了些,但也聊胜于无。马化腾手里有了钱,很多想法就可以马上变成现实。很快,他拿着这笔钱改善了服务器和带宽等硬件设施,给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另外也加强了对QQ软件的开发和改进。没过多久,QQ就成为超越同类产品的“上等马”。马化腾曾经回忆说,当那些新设备进入公司之后,他的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马化腾在融资的过程中,前后动了两次腰椎手术。在第二次手术之后,他是高举着笔记本电脑办公的。可以说,创业者能够经历的艰辛,马化腾都无一例外地“品尝”到了。在获得资金援助之后,他开始专心致志地继续做他的即时通讯,他相信在很多人眼中看不到未来的QQ,将来必定会有大展宏图之日。
史上最温柔的融资哲学
在第一轮融资之后,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干得热火朝天,那边投资者们却有点坐不住了,因为他们除了看到腾讯买了几台服务器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变化。甚至当马化腾再度囊中羞涩,又打算向投资方们借钱时,投资者们一个个都不再是心甘情愿了,他们觉得这个小企鹅简直是一个喂不饱的无底洞,如果再这么折腾下去,就算给他们100%的股权也得赔个精光。于是,他们拒绝再借给腾讯一分钱。
当时,IDG还算是比较积极,到处帮着找接盘人,希望能够让腾讯渡过这个难关。相比之下,香港盈科的态度并不明朗,甚至在某个时间段里,香港盈科表示自己可以考虑跟进,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不确定是不是要继续跟进,这让马化腾实在摸不清对方的真实想法。最后,香港盈科由李泽楷本人在香港盈科附近的一家露天茶餐厅里,跟腾讯签署了一个预投资的协议,同时支付了一笔数额不小的定金。
香港盈科一直在观察着腾讯的变现价值,他们认为,腾讯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有着迅速增长的互联网用户,而这个数据对香港盈科的最大好处是,他们想要将这些用户和电影业结合,为此还特意找来了香港商业片的王牌导演王晶,让他和腾讯面谈,可是也没有什么结果。后来,香港盈科又找到了中公网的谢文,谢文自己的讲述是,香港盈科和他草拟了一份协议,联合霸菱基金给中公网注册6000万美金,在这笔庞大资金开销中,有4500万美金是专门用来收购腾讯的。可惜的是,在这份协议草签后不久,谢文居然被他的同学兼老板给辞退了,于是有关腾讯的收购计划也竹篮打水一场空。
香港盈科还曾将腾讯推荐给自己的关联单位——TOM集团,虽然TOM集团与TOM在线的高层都和腾讯有过往来,然而关于投资腾讯的事最终也是没有了下文。不过,拒绝归拒绝,毕竟已经投入了上百万美元,要是眼瞅着腾讯就这么垮掉了,IDG和香港盈科岂不是白忙活一场,于是他们还是尽量帮马化腾支招。
让马化腾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和团队热火朝天地为小企鹅而努力之际,他们遭遇到了“互联网寒冬”,小企鹅的生存再次面临危机——账面上的钱很快又不够了。
正当马化腾为下一步融资发愁的时候,一个美国人出现在了腾讯的办公室里,他叫网大为,是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中国业务副总裁。
这个MIH,是从富得流油的南非起家的,他们也绝非一般的投资者,不仅财大气粗而且拥有雄心壮志。网大为所做的主要业务是互动电视和收费电视,那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年营业额上亿美元,市值则是40多亿美元,实力相当雄厚。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很想在这块东方的土地上寻找一个比较靠谱的合作伙伴,由此进入中国市场。
一个偶然的机会,网大为无意中发现中国的互联网都是通过一个名叫QQ的小软件来连接起来的,他意识到这是互联网上最核心的资源,所以就萌生了想要认识这家公司老板的念头。然而刚接触腾讯的时候,网大为却发现这个小公司的老板在网站首页上根本就没有留下手机号码,甚至连电子邮件信箱也没有,只有一个QQ号码。更糟糕的是,网大为总也见不到这个老板,而他也不想轻易安装这个名叫QQ的软件,因为他觉得里面可能会有病毒。
2000年6月,网大为通过各种途径终于找到了马化腾的联系电话,忍不住给马化腾打了一个电话。网大为清楚地记得,在他介绍自己公司的时候,当时好几位腾讯的创始人都笑了,并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网大为公司存在的问题——腾讯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由于网大为非常具有投资眼光,所以他成功帮助MIH和腾讯结缘。2001年,MIH从盈科手中一举买到了腾讯20%的股权,此外还从IDG手中收购了腾讯13%的股份。不过很快,MIH就发现自己实在是太胆小了,因为他们看到了腾讯的发展空间,也不想仅仅扮演一个参股投资的配角。
2002年6月,腾讯控股其他几个创始人将自己手中持有的股份出让给了MIH,腾讯的股权结构由此发生了新的变化。不过在持股比例和公司经营管理的界定上,MIH和腾讯的高层经过了一番细致的协商:在MIH短暂控股的时期,腾讯控股的具体经营管理还是要由马化腾等人来全权负责,MIH只能派出两名非执行董事,而且不具备具体管理的权力。
对此,马化腾的思路非常明确:钱不是白拿的,但不能让外人控股,更不能让他们插手经营,否则不如不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