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冬天,战争的火焰迫使武汉大学搬
到长江上游的四川小城乐山。凌叔华、陈西滢一家
也随校西迁,把家安在了城北嘉乐门的半壁街。
这座小城坐落在大渡河、岷江和青衣江的交汇
处,东北为丘陵,西南为山地,下游为三江冲积平
原。乐山始建于我国春秋时代,北周置嘉州,南宋
升嘉定府,清雍正改乐山县。
武汉大学的文学院、法学院就设在文庙里,中
间大殿为图书馆,两庑是教室。校长室、教务长室
和校办公室在文庙的后面。而理学院、工学院则设
在城西。各院办化验室设在钟鼓楼。到乐山后,校
方不再提供教职员宿舍,各自找人租赁,大都住在
城内的鼓楼街、半壁街、玉堂街和丁东街。
武大开课不久,寒假便到了。凌叔华、袁昌
英、苏雪林相邀到凌云山游览。
凌云山在乐山城东岷江的东岸,与古城隔水相
望,最早称青衣山,因唐代建凌云寺而得今名。这
座山雄伟秀丽,朱楼画檐,绿树掩映,高崖峭壁上雕凿着许多佛像。古人称:“夸父之巧,巨灵之工,一至是耶”。
山上最著名的建筑是凌云寺,初创于唐开元初年(713),
清康熙六年(1667)重建。凌云寺巍峨壮观,画檐飞角,正中
高悬巨形金匾,集苏轼书“凌云禅院”于其上。两旁书刻“大江
东去,佛法西来”的诗联,气势磅礴,有佛法庄严之感。寺内有
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
灵宝塔耸立于凌云寺后面的灵宝山上,始建于唐代,共十三
级,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登临可四处远眺,视野开阔,乌尤
山、乐山城、三江之水尽收眼底。
璧津楼在后半山的山道上。原址在乐山城南门,始建于宋代,
后移建在洪川庙的废墟上。因南门原为渡口,青衣江出璧玉而得
名。楼上有古人题刻的“闲听秋风,静眠凉月”, “江上清风,山
间明月”等匾额,驻足其间,有松风明月之意境。
乐山大佛雕凿在凌云山西壁石崖上,是这里最著名的景观,
佛像坐东面西,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远眺峨眉,近瞰
乐山,双目欲睁似闭,面容慈祥肃穆。唐开元初年(713),海
通和尚为平水患,开凿了这尊大佛,历时九十年才建成。
从大佛背后的夹道前行,经海师洞左转拾级而上,便是东坡
楼了。此楼为木质两重结构,原为明代魏忠贤祠,传说苏轼曾在
此读书,后人便改祀为东坡楼。
初踏乐山山水的欢乐,凌叔华被战争火焰烧灼的心,暂时得
到了安顿,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为她洗去一路的尘垢,她当时不知道,
战争的洗劫竟是如此漫长,在这座小城一住便是八年。
§§第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