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九年(1930)九月十六日,沈从文因胡适中国公学离任,只身带了武汉大学的聘书,来武大文学院向陈西滢报到。
沈从文所教课程,还是新文学创作与写作,每周授课三小时,月新一百二十元。到校伊始,他给胡适写信说:
初到此地印象特坏,想不到内地如此吓人,街上是臭的,人是有病的样子,各处有脏物如死鼠大便之类,各处是兵(又黑又瘦又脏),学校如一团防局,看来一切皆非常可怜。住处还是一同事让出,坏到比“中公”外边吃饭还不如,每天到学校去,应当冒险经过一段有各样臭气的路,吃水在碗中少顷便成了黑色。到了这里,才知道中国是这样子可怕。
从这封信当可印证凌叔华的烦闷不无道理。
沈从文不上课的时候,便到凌叔华家看画为消遣,或到古旧书店买字帖,或到图书馆看书。还说“看的是关于金文一类的书籍,因为在这方面我认得许多古文,想在将来做一本草字如何从篆籀变化而来的书。”
在武大虽然过得并不愉快,但对于教学沈从文还是尽力把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经验,悉数留给他的学生们。何其芳、吴晗、罗尔纲等,都是受惠于他的弟子。
沈从文在武大上完第一学期的课,寒假便赶回上海看还在中国公学旁听的妹妹。在这期间,他还看望了丁玲、胡也频和他们的儿子。不久,因胡也频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时被国民党军警抓捕,他接到狱卒送来胡也频的条子,便四处托人为他保释。丁玲与他虽多方努力,最终还是归于徒劳,二月七日胡也频与柔石、殷夫、冯铿等,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此时寒假已过完,沈从文辞去武大教职,向徐志摩、邵洵美借了一笔路费,决定送丁玲母子回湖南老家常德。从湖南回沪经过汉口,沈从文和丁玲过江去看望武大的陈西滢、凌叔华夫妇。凌叔华在与著名作家李辉谈话时回忆了这段往事,内容大致如下:
他们来去匆匆,只在她家住了一天。她和丈夫曾陪他们在东湖浏览一番,第二天他们就上船了。她的印象中,丁玲的样子很憔悴,情绪也不高。在谈话中,大家都避免谈论她不畅快的事情。沈从文则顺便打听了继续任教的可能性,结果自然失望。
回到上海,沈从文正在四处谋职,突然收到徐志摩来自北京的邀请信。信上说“北京不是使人饿死的地方,若在上海已经感到厌倦,尽管来北京好了。”“你那么一个人吃得几两米?难道谁还担心你一来北京米就会涨价?”
沈从文听从了徐志摩的建议,于五月中旬离开了他生活三年的上海,又回到了睽违多年的北京。
就在沈从文来武大执教的同年秋天,袁昌英应聘到武大外文系任教。她带着女儿杨静远,从上海溯江而上来到武昌,和凌叔华住到同一个院落里。袁昌英母女的到来,解除了凌叔华许多寂寞和烦闷。
袁昌英号兰紫,在外文系教授戏剧;一八九四年十月出生,湖南醴陵人;早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一九二一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一九二六年赴法国研究法国文学;一九二八年回国后在上海中国公学讲授英国戏剧。袁昌英早在北京时就与凌叔华、陈西滢一同参加了新月社、《现代评论》的活动,相识相交甚好,还让出生不久的女儿杨静远认他们夫妇为干亲。
稍后,来武大教书的还有苏雪林。苏雪林幼名瑞奴,学名苏梅,一八九七年生,大凌叔华三岁,安徽太平人,一九一七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女子师范,一九一八年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一九二一年毕业后赴法留学,先习美术,后改文学,回国后曾任教于东吴大学和安徽省立大学,那时她已有《绿天》和《棘心》两部作品饮誉文坛。
她们的相聚,给当时的武汉大学带来不小声誉,尽管凌叔华不在武大任职。她们三人形影不离,意趣相投,有时烹茗谈艺,有时连袂出游,有时捉笔润色,久之她们便得了一个集体号——珞珈三杰,
意为三位是女中豪杰。
她们也是“珞珈山上的三个文学朋友”,亦都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坛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凡在珞珈山住过的人,或与新文艺有缘的人,或从报刊杂志中,都会知道这三个人的名字:袁昌英、凌叔华、苏雪林。
袁昌英,是获得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第一位中国女性。她以现代主义重新创作话剧《孔雀东南飞》,散文《游新都后的感想》、《再游新都的感想》、《行年四十》等作品,开创了中国女作家的先河。
凌叔华以短篇小说《酒后》名世,著有《花之寺》、《小哥俩》、《女人》等小说集,亦是画坛高手。与冰心、林徽因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方文坛的三位才女”。
苏雪林是文豪苏辙第三十八代嫡孙,留学法国。著有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中国第一部描写留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集《绿天》(一些篇章被选入当时中学生课本),是李大钊、胡适的学生。
一九三○年六月,闻一多先生辞去文学院院长一职,到青岛大学任教,陈西滢便接替他任文学院院长。
武汉大学新址建成后,学校教职员陆续从东厂口搬来。但真正搬完,已是第二年夏天了 。
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六日,武大举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蔡元培专程从南京赶来祝贺并讲话。他的讲话热情洋溢,称武大新校舍工程设计新颖,是国内大学最漂亮的建筑。
武大的教职员住宅区,是按级别划分的。教授们住在一区即“山前十八栋”。那是一排排依山建造的小洋房,一家独居或两家合住一个连体楼。陈西滢和凌叔华就住在一区的小楼里。
杨瑞六、袁昌英夫妇也搬到这里,住在最上排的三百二十七号。杨瑞六比袁昌英晚来一年,任经济学教授兼法学院院长。他早年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经济学,与陈西滢是校友,回国后同在北大任教,现在又走到一起。
一个夏天的早晨,袁昌英穿了一身白衣服去文学院听课,陈西滢喊道:“男子,干啥子去?”
袁昌英小名兰子,同事们喊来喊去,便成了“男子”。袁昌英便借水行舟,以男子自居。
“到文学院去啊。”袁昌英答。
“这就奇怪了。”陈西滢说。
“奇怪什么?”袁昌英说。
“我们武大医学院尚未成立,白衣天使倒先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