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一文发表后不久,凌叔华的创作热情更高了。
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随着与陈西滢的爱情升温,她一口气写下了《吃茶》、《绣枕》、《花之寺》等十多篇小说,这些作品大都发表在《现代评论》上,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从此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一九二五年五月,陈西滢从张奚若手里接过“闲话”专栏,从第一卷第二十二期起,改由他撰稿。爱情成了陈西滢的助燃剂,他与凌叔华并蒂莲开,一口气也写了《中山先生大殡给我的感想》、《一天星斗》、《东西文化及其冲突》等十数篇专栏文章,开创了“绅士派”文风的先河,成为名震京城的青年才俊,“闲话”广为世人称道。
然而,围绕“剽窃”和“抄袭”事件所发生的争吵,凌叔华也不幸被他人所羞辱,陈西滢又完全根据不切实际的臆测和“流言”转而羞辱鲁迅,这毫无道理的挑畔,自然受到鲁迅的反击。为此,凌叔华与陈西滢也产生过一些不快,但很快就消解了。
一九二六年四月,凌叔华和陈西滢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然而,对于官宦之家的凌叔华来说,还是不能超越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这道门坎的,怎么办呢?他俩找了对凌叔华父母最有影响力的表哥冯耿光,央他去父母那里说媒。
凌叔华这年四月三十一日写信给胡适,报告了她与陈西滢婚事进展情况:
在这麻木污恶(指三·一八惨案)的环境中,有一事还是告慰。想通伯已经向你说了吧?这是我们两年来第一桩心事现在已经结论,当然算得最值得告诉朋友的事。适之,我们该好好的谢你才是。那天舍表兄来说(已不止一次),我在隔房听了,在他话里有许多老人爱听的话,一半儿当然是表兄尽心,那一半儿的话,我认出来是你同志摩给他的好印像。末了,老父允说商量,这事就有边了。这原是在生活上着了另一样色彩,或者有了安慰,有了同情与勉力,在艺术道上扶了根拐杖,虽然要跌跤也躲不了,不过心境少些恐惧而已。自然这只是就我个人说的话呀。
凌叔华对于这些事总是不徐不疾,慢别人半拍。实际上,当年二月凌、陈二人就办了订婚仪式(见徐志摩《爱眉小扎》)。过了两个月才告诉胡适。而徐志摩是在一个多月前(1926年3月21日)去信告诉了胡适。信开头便说:
天天想写,天天不写,你懂得。通伯、淑(叔)华已经老太爷批准,不久可成眷属,会捉老虫(鼠,南方话)猫不叫,殆斯之谓欤!
至此,徐志摩还对陈西滢耿耿怀着醋意。殆斯,危险意,指代词也。
北京《晨报·星期画报》
刊登的陈西滢、凌叔华结婚照
七月十四日,凌叔华和陈西滢经过两年多的相识相恋,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一九二六年七月十八日,北京《晨报·星期画报》简要报道了婚礼经过,并登了凌、陈结婚照一幅。报道说:
陈西滢君、凌叔华女士于本月十四日在协和礼堂举行婚礼,胡适之博士证婚。陈君为“闲话”老手,凌女士为创作名家,可谓珠联璧合。当日胡博士演说谓:中国夫妇只知相敬而不言相爱,外国夫妇相爱而不知相敬,陈君与凌女士如能相敬又能相爱,则婚姻目的始得完成。闻者皆谓结婚哲学。闻是日行婚礼后,在欧美同学会宴客,席末终,而新夫妇双双潜去,不知所之,似为避友人闹洞房也。
协和小礼堂在北京东单三条,坐南朝北,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是一座传统的大屋顶中国建筑。而欧美同学会在南河沿南口路西,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宽敞而明亮。大画家吴昌硕送了新婚夫妇一方闲章,阴刻三个篆体字:双佳楼。其意昭昭,楼字高耸,占去方章一半,但却没有其楼,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珞珈山武汉大学建成,这座山半腰的“十八栋”寓所,才名实相符称之为“双佳楼”。
徐志摩、陆小曼的婚姻欲速则不达,而且枝节横生,婚礼一直拖到八月十四,比凌、陈整整晚了一个月。梁启超是主婚人,他那个没有照镜自鉴的演说,并不比胡适演说得美妙,且饱含哲理,弄得京城瓦釜雷鸣,叮当作响,一片哗然。
婚后凌叔华跟陈西滢回无锡老家看望公婆,这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礼数,然而这趟无锡之行却使凌叔华心情怏怏,弄出许多不快。
新媳妇来家洗衣做饭、侍奉公婆本是常理,但凌叔华哪做过这个,便借故身体不适勉力下床,亲朋好友上门看望新娘子,倒茶送烟她更不屑于此,陈西滢见此便主动代劳。最使凌叔华忍受不了的是,陈西滢每月薪金要将大部寄家,只留四分之一自用,她人前不好发作,心里却生着闷气。
多事的徐志摩在《爱眉小扎》里因叔华而叹息说:男女一旦结为夫妻,爱人就会慢慢变成怨偶,夫妻间没有真爱可言,倒是朋友的爱较能长久。九月十二日,徐志摩给胡适写信说:“叔华、通伯已回京,叔华病了已好,但瘦极,通伯仍是一副‘灰郁郁’的样子,很多朋友觉得好奇,这对夫妻竟究快活不,他们在表情上(外人见得的至少)太近古人了!”
是五十步笑百步,是幸灾乐祸?
凌叔华、陈西滢已立业成家,然幸福和苦恼并存,矛盾与和谐共生,人生之路很长,也许矛盾磨合得愈来愈少之时,生活激情也就剩下不多了。
一九二五年十月一日,在徐志摩接编的《晨报副刊》上,用了英国画家毕亚兹莱所作的一幅敞胸半裸的女性黑白画像,同期刊登了凌叔华的小说《中秋晚》。在后记中,徐志摩称“副刊篇首广告的图案也都是凌女士的。”
凌叔华为《晨报副刊》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