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贵意象的选取与巧达,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把秋天的金刚桥,“引人袖手少行舟”;九月的重阳节,“鼓楼闲步算登高”,这样平常的事表达意趣盎然,清新老道,特别是“少”与“算”字用得恰到好处,分寸感极强,没有诗才和功底是写不出来的。
凌叔华在女师期间仅《会报》上留下的书信、诗词、游记、论说、日记等十九篇(见年表篇名)之多,且题材多样,笔法纵横,思随时代,让我们看到青春时代的凌叔华文采卓然,不同凡响,作为女师学生中的翘楚,深得老师和同辈的称羡。
从民国九年(1920)一月起,天津各界群众和爱国学生又投入到抵制日货的斗争中。那时有两名参加罢工的工人被日本厂主杀害,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生联合会向天津市长递交了请愿书,要求他转呈总统。凌叔华和全校学生走上街头讲演宣传,说服商店抵制日货,关门一天,并要求政府向日本当局提出强烈抗议。
那时天津许多日本商人的商品以次充好,把便宜货运到中国市场,以高价销售。他们还将走私品运到天津,谋到暴利。中国人对此非常愤慨。
游行返校后,语文老师张皞如要求凌叔华和其他几个学生,立刻把当天的请愿活动写成作文,他选出最好的一篇送到《天津日报》发表。
第二天早上,张皞如带来一张报纸。下课时他当着全班同学朗读。凌叔华听到是她写的作文时,脸红心跳,激动得流下了泪水。张先生把报纸递给凌叔华说:“留着这张报纸,上面有你的名字,等你有一天成了作家,你会更加珍惜它。”
张皞如是凌叔华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南满人。一八九六年,他的家乡被日本人占领,父亲被捕,母亲出走,他流落街头,叔叔找到他,把他带到天津上学,中学毕业后又到北京一所学院学习,他的中文学业非常出色,毕业后回到天津任教。他非常憎恨日本人,也讨厌洋货。学生运动在天津持续了两年,他经常帮助学生会为他的学生制定活动计划,修改讲演稿、请愿书,还推荐到报纸上发表,像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这为他赢得了叔华和许多同学的尊敬和爱戴,叔华做什么事都事先同他商量。抗日战争前一年,张暤如在南满被日本人杀害。
凌叔华的老师张皞如,也曾是周恩来的老师。凌叔华在女师写的文章,倍受张先生赞誉,并写了许多评语留在《会报》里。
在凌叔华《雨后天晴邀女友看菊小启》,他的评语写道:“一路雨天花。此文家纤秾之品,亦文家自然之品也。二者兼得,真乃难事。”
在《与同学书劝真熟读尤西堂〈反恨赋〉》,他的评语是:“无一语不神韵,无一笔不风华。凌生才人也,亦学有根抵人也。勉之进之。”
在《张允瑛女士追悼会记》,他的评语写道:“匹马单枪,如入无人之境。此语惟凌生当之。”
在《论女子学文之功用》,他的评语是:“入门下马气如虹。惟斯文得之,虽后幅于文字稍略,而议论坚卓,根底宏深,大气盘旋,实有他人能不可及者。瑞棠勉之,吾为吾校得才贺。”
在《与执友书:历述生平得意事与失意事》,他的评语是:“谈得意处,如龙跳天门;谈失意处,如蝉呤秋树。光明俊伟如子由,抑郁慨恻如子长,读之领人神往。”
在《拟中秋夜与嫦娥书:对月述评》,他评论更是议论纵横:“神情遥远,气象万千,壮夫之怀,才人之笔。金圣叹所谓‘灵眼觑着,灵手捉着’,史家所谓‘天雨为栗,鬼为夜哭’者,此也,有此文乃不负此题”。
在《人必如何而后为得志说》,他评论说:“色色空空,唤醒世人,理既超妙,笔复纵横,读之如遇南华老仙,放言谈道,句句令人点头称是。”
在《对于中日秘约之感言》,他评论说:“笔有锋芒,辞挟风雷,使当道者见之,不知心有慽慽焉否。”
凌叔华对张皞如老师十分敬佩,曾将她的思念写在小说《古韵》里,但又朦朦胧胧,今从校友会《会报》里终于得到一些具体细节,他不仅文采斐然,对凌叔华也有识珠之明。上世纪二十年代凌叔华走上中国文坛,印证了他的判断并非虚言,上述评语便是佐证,今抄录在这里,与读者诸君共飨。
刘表扬(1894-1977)、郭隆真(1894-1931)、张若茗(1902-1958)毕业后,一九二○年十一月同周恩来一起赴法勤工俭学,成为早期的共产党员。邓颖超(1904-1992)毕业后,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小任教,一九二二年夏应天津达仁女校校长马千里之聘到该校任教。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转党,同年与周恩来结婚,奉调南下广州从事妇女运动。许广平(1898-1968)晚一届毕业,一九二二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一九八四年,邓颖超来天津会见女师校友,还记得同班同学岫尘名字叫秀臣。梁岫尘(1900年生,是班上最年长的学生)说:“我是封建家庭出身,爷爷盼孙子,可惜生了两个孙女,姐姐叫秀君,我叫秀臣。到了民国,姐妹怎么还称君臣呢?这个名字是毕业时白老师给改的。”邓颖超说:“我原来叫文淑,白老师给改为颖斌,我不喜欢,后来自改为颖超。”
凌福彭退居林下后,曾两次到北戴河度夏。
北戴河在商、周时属孤竹国,伯夷、叔齐即孤竹君二子。公元前六六四年孤竹亡,又属燕地。秦始皇第五次东巡到此,刻“碣石门”。三国时曹操北定乌桓,来“碣石”赋《观沧海》诗,这是耳熟能详的历史。
北戴河的开发始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正式划定“鸽子窝”沿途三海里为避暑区。民国六年(1917)北宁铁路局为方便中外游人,开设了北戴河至海滨的支线。民国八年(1919),建莲花石公园和第一、第二公共浴场,吸引了大批游客。凌淑浩按奈不住宣传的吸引力,鼓动父亲凌福彭携家人来此度夏。第二年,美、英、德人又建“东山会”(组织),海滨增添了人力车和驴脚为载客工具。凌淑浩不甘落后,和姐姐叔华又随其父来此避暑,在饱尝海浴滋味的同时,又意外地圆了她的求学梦,上医科学校的计划有了眉目。
第一次到北戴河度夏,凌福彭带叔华、淑浩住在朋友的别墅里,她们曾记得,在二楼阳台上能看附近跑道上的赛马。凌福彭在这里办过一次宴会,和一帮北洋老友一边喝着木桶里堆着冰块的德国黑啤酒,一边畅谈往事。凌淑浩在这里认识了两个外藉女人,一个是印度青年女子,她帮她学中文;另一个女人是在山东齐鲁医学院教书的美国人,她在北戴河开了一个杂货店,凌淑浩因买浴帽与她相识。她问能否到她那儿上学。那位女士告诉她,医学院有一半课程是用英语讲授的,上医学院先得练习好英语。于是她明白了上医学院必备的先决条件,从而坚定了学医的志向。
大约在民国九年(1920)淑浩毕业前夕,表哥冯耿光(小说中叫康光)因事到府上看望姑夫凌福彭,并为叔华、淑浩姐妹回北京上学说项,得到了父亲的同意。
冯耿光(1882—1975),字幼伟,广东番禺黄埔村人,是凌福彭大夫人的侄子。他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先在福建马尾要塞任司令,后改任清政府军咨处司长。辛亥革命后任袁世凯总统府顾问兼山东临城矿务局督办,后脱离军界。民国七年(1918)冯国璋任命他为中国银行总裁,直到民国十一年(1922)辞去总裁一职,改任常务董事。在这期间曾发生安福系攻击中国银行总裁、副总裁“贪渎”一案。
冯耿光是梅兰芳(十四岁相识)一生重要支持者,梅早年住宅芦草园,便是冯耿光所赠,梅妻福芝芳亦是冯牵的红线。梅赴美、苏演出,经费都是冯为之筹集。梅称自己“一生事业中受他影响很大,得他的帮助也最多。”
另一位表哥冯祥光(小说中叫康贤),字玉潜,广东番禺黄埔村,清举人,曾赴德国留学。历任闽浙总督署和两广总督署文案,考察宪政大臣参赞。民国后任驻巴拿马、旧金山、汉堡、新加坡总领事。
二位表哥还劝说凌福彭不要“成天跟那帮军阀费唾沫”,尽早搬回北京去居住,也让两表妹到北京去上学。
凌福彭很快同意了两位表侄的建议。
民国九年(1920),凌淑浩以优异成绩从直隶女师毕业。两姐妹一起考入燕京大学女子学院。
凌叔华站金刚桥头,回忆着七年来天津女师的读书生活,一颗心像海河荡漾的澄波,不停地翻腾着这段青春似水的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