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与悲是一对孪生姊妹,它们在人们不经意间上演着令人惊咤的一幕。
就在他们到神户第二年八月,这一幕突然降临了。
一九一三年八月十日,凌淑英、凌瑞清、凌大容、凌淑桂(弟弟)四姊妹乘星期天去六甲山游玩并拜谒生田神社。
六甲山海拔九三三米,分东西六甲山、摩耶山和再度山。在东六甲山的北侧,便是布引瀑布和有马温泉风景区。这里的瀑布大小不同,约有四十八条之多。
北京的山有些因为无水是荒凉的,有的祼露着胸膛,在季节风里卷着一阵又一阵的黄尘,撕心裂肺地锐吼着掠过人们的耳畔,很难让人产生亲近之感。山有了水才会有生命,因了水的浸润,山便活了起来,中国江南的山便是印证。
六甲山占尽水的风光,因此也灵秀起来。那苍郁的林木,染苔的石头,走近它也就有了一份眷恋,一份亲切之感,这也是造物给予人类的馈赠。
四姊妹一踏进这山的怀抱,立刻感到一股扑鼻的清香向他们袭来,那气息直透腋下,幽静、安谧仿佛是山涧无形的器官,使人的心灵顿然安宁肃穆起来。姐妹们嘻闹着、追逐着一路前行,他们中那个唯一的男孩淑桂则显得另类,从路上捡了一枚石子,一路用那洁白的球鞋踢着前行。年龄最长的姐姐淑英,对这个弟弟关爱有加,她不停地停下来催促其赶快前行。
山路越来越陡峭,他们绕过了一道弯,又爬过一道坡,虽然穿着浅绿和浅蓝的丝绸夏装,但依然感到身体的温热,汗水也浸湿了脊背。前面有一家茶社,他们想吃冰激凌,在各自的招呼下,又一阵风向茶社跑去。让他们失望的是,茶社只卖茶水和食品,却不卖冰激凌。于是他们买了一张布引瀑布的明信片,接着继续往山上爬行。香草公园位于山顶,山上有一幢仿中世纪欧洲建筑大屋,有餐厅和各种香水出售。那里聚集了世界各国的香水,让参观者试闻。四姊妹对这些化妆品不感兴趣,他们走出大屋,继续四处游荡。大约四点钟的时候,他们穿过离瀑布不远处的一道黑色大门,因为天色将晚,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不要再往山上走了,于是他们折回来,从那道黑色大门下来。
在香草公园下方的山脚下,有一条布引之龙瀑布,这条瀑布高43米,下面有个430米的瀑潭,水深66米,潭水清澈,煞是壮观。据说潭底有一座龙宫,它的神秘为日本古代诗人提供了不少创作素材。
大约一小时之后,亦就是在这座深潭里,悲剧发生了。
据《神户新闻》次日《姊妹四人溺毙于瀑布水潭》的文章称:
一九一三年八月十号下午五点,一位叫中村龟增的人在回家途中经过瀑布时,看到三具年轻的中国少女的尸体,还有一个溺水的男孩。他们漂浮在泪滴瀑布下面幽蓝的水中。这个人吓坏了,赶紧去报案。法医对尸体进行了检查,估计那几个姑娘分别是十五、十六和十七岁,男孩是十三岁。当时有很多人围观,纷纷表示同情。这几个女孩都穿着浅色中式丝绸夏装和丝织内衣,最大的那个姑娘系着浅蓝色的绸缎腰带。然而,记者特别注意到一个重要线索,那就是她们虽然都穿着外套,但脱下了裤子。她们的裤子和四把丝绸伞是在谷川桥下被发现的。
文章还根据警察得到的证据进行了推测:
那个光着身子的男孩脱掉了衣服,去瀑布下面的水潭里游泳。结果陷在不断冲下来的水里,出不来了。他的姐姐一个接一个地脱掉裤子,跳到水潭里想去救他。她们没来得及脱掉外套,两个姐姐的尸体比妹妹的更加僵硬一些,警察据此推测年纪大些的姐姐是最先跳进水里的。在最大的姐姐上衣口袋里有一个装着两日元的钱包,还有几本中文书。
文章接下来写道:
死者名单列出了他们确切的年龄:男孩凌淑桂(15岁)、他的三个姐姐凌淑英(18岁)、凌瑞清(17岁)、凌大容(16岁),都是凌福彭的孩子,他们住在神户市的下山手道区。那天下午早些时候,凌淑桂和三个姐姐去拜谒生田神社,一直没有回来,家庭教师就出去找他们。在去神社的路上,他听说有几个中国人在布引瀑布淹死了,马上回家去告诉几个孩子的妈妈,三十九岁的谢氏,还有两个留在家里的孩子凌淑萍(15岁)和凌叔华(13岁)姐妹。她们一起赶到布引派出所,从一个警官那里听说了发生的事情,如五雷轰顶。当地的警方帮助他们把尸体运回家里。
文章最后写道:
凌家这几个孩子是在上一年的五月被送到日本上学的。淑英和瑞清在国文学校上三年级,大容在一年级。这几个孩子个个都是又美丽又聪明,大姐淑英特别爱护十五岁的弟弟,所以不顾一切跳下水去救他,发生了几个姊妹在水潭里香消玉殒的悲剧。
这是一位撰写凌叔华论文的日本研究者,寄给凌淑浩外孙女魏淑凌的文章复印件,也是四姊妹溺水而亡最权威的记载。
凌叔华失去哥姐后饱尝撕心裂肺的痛苦,第二天她躲在屋里写了一篇哭姊文,抒发了心中的郁闷:
我最爱的清姊掉在瀑布里溺死了。我们天天哭她。有一夜我醒了,窗外月明如画,房内夜凉如水,粉墙上风筛树影,情境凄寂极了。忽然我看见凉台上有一人影倚栏立着,细认正是清姊。我大惊跳下床,影子却没有了。这一宵便流泪直到天明。第二天,饭也不吃,独自躲在屋顶的小房内,在衣箱背上写了一篇哭姊文。写完一边拭泪一边念,直到黄昏,母亲催逼才下来。
这篇短文的真挚与错愕,表达了她小小心灵的巨大的隐痛,文字符号浸泡在无比纠结和忧伤之中,泣着血,滴着泪,凝固成《我的创作经验》最初的一块璞玉。
凌叔华还回忆说,那天早上八姐(瑞清)离开家前,她向她借了一把梳子,如今再也不可能还给她了。这是八姐生前留给她的一件遗物,每见到它总会黯然神伤。这件事让她终生难以释怀,一直到晚年,那个“结”也没化开,她从不把梳子借给别人。也许是善的感受力驱使,她不想再把拆裂之痛殃及别人。
一年多的海外读书生活就这样嘎然而止了。在谢氏夫人带领下,凌叔华怀着极度的悲伤离开了神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