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华学习绘画,转瞬便是一年。
她在线条和色彩上的进步,令父亲凌福彭心情格外激动。他高兴地给在广州的女儿凌雪山写信说:“我们家出了个画家,虽然她才学了一年,可画得跟大人一样好。
那些日子,凌福彭的一颗心汪洋似的激荡着。
有一天他吩咐家人,为叔华布置一间画室。
这个画室就在府邸的后院,与母亲李若兰的居室有一墙之隔。画室两边各有一个明净的窗子,从里边望出去,一边如紫瀑布般的藤萝,一边如白云出岫似的丁香。微风吹过,屋内气爽神清,沁人心脾。为布置这间画室,凌福彭派人跑遍了京城的家具店,每一件家具都由他亲自定夺。特别是那一张大红漆几案,放在朝丁香花树的窗前,铮明闪亮,光可鉴人。那只红色方凳恰与案几相配,它的高度正好让叔华坐在上面写字画画。
父亲对这个画室十分满意,给这个画室起名为“香岩精舍”。他亲自题写,请京师雕刻名家制成匾额,那棕红漆地,配上石绿大字,鲜艳夺目,十分照眼。
叔华除去到老师那里上课,她几乎天天泡在画室里。不停地临摹、调色、读画,成了她的全部功课。不临摹的时候,她就到外面看山、看花、看树,对着自然景物学习调色,那斑斓的色彩,为她打开了无穷的情趣,探索到了艺术深处的奥秘。最有趣的是,那些藤萝、丁香、白云、小鸟常常伴她入梦,母亲几次听到她在梦中笑醒。
有一次叔华把这个画室画在一个“玫瑰团扇”上,凌福彭把它送给在度支部任郎中的好友廉泉先生,他欣然挥毫题了一首七绝赠给叔华:
隔墙柳色映鹅黄,
南海明珠入梦芳。
移向鸥波亭子里,
一生旖旎不离娘。
凌福彭书法
这首诗后来收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廉南湖的诗集《梦还集》里。
廉泉,字南湖,江苏无锡人。他不仅是当时著名的诗人,而且也是书画鉴赏名家。他的夫人吴芝瑛,安徽桐城人,清末古文大家吴汝伦的侄女。她亦通文史,能诗文,擅书法,与秋瑾在京城结识,并资助其赴日本留学,创办《中华女报》。秋瑾死后,与徐自华相偕,营葬秋瑾于西泠湖畔,并书墓表,题墓碣,遭清廷忌恨。
凌福彭闲暇的时候,也到画室写写书法。父女二人研墨裁纸,不一会儿便有几幅墨迹悍畅的大字跃然纸上。凌福彭善篆书,在广东粤城颇有名气。然而,凌福彭对自己写的字总是不满意,把它挂在墙上,一会儿近看,一会儿远望。他说:“写书法要手眼合一,意到笔随,沉醉其中,方能悟出它的境界。”
凌福彭为鼓励叔华学习上进,告诉她太祖母(当地人叫她黄毛太,是太祖父海上劫来的意外收获)持家的不易。
你的太祖父病逝南海后,老祖母“接受了家里的生意”,听说有人要卖附近一块坡地,“老祖母卖掉了凌家所有店铺,把钱都投到了花生种植上。”“为了在当地占据竞争优势,她决定不光卖花生,而且还出售花生油。”“一榨出油来,他们就送到广州去卖。”事业成功后,她想让她的孙子们去哪儿上学就能到哪儿上学。因你的爷爷去世早,太祖母对我很宠爱,但同时发现我对学习没有兴趣。太祖母问:“你长大后想干什么?”我说想做生意。太祖母给了我一个机会,借过年派我到一些店主家去讨债,在门房外一等几个小时,结果睡着了,天快亮时被鞭炮声吵醒,沮丧地回到家,太祖母问:“要回多少债?”我回答:“一分也没有。”“你还想不想做生意?”我回答“不想了。”她告诉我,只有好好念书,参加科举考试才是正道。于是给我雇了先生,从此开始了认真学习。
凌福彭还告诉凌叔华,青少年时代他是在背诵经典中度过的。
他在熟读四书五经之后,还要学习经典的注疏,模仿着写诗作文。最初是通过重重考试,光绪十一年(1885),取得督办学校的“生员”名号,又称秀才,凌家门上用红纸写了“生员”二字来庆贺。那一年他二十九岁。
那段时间,家里为他定下婚事。他的结发妻子是黄埔村富商冯氏。但他还要继续攻读,所以大部分时间不在家里,而是到城里书院中苦读。
光绪十八年(1892),他在省城“秋闱”中式举人。但这还不算数,须于第三年二月初十前到京,参加顺天府复试,又叫“北闱”。复试于二月十五日在贡院举行,这是新科举人于乾隆五十四年定的规矩,实质是对举人资格的再认定。复试试题为论一,经义一。他顺利地通过了会试,获得了“癸巳恩科举人”头衔。这年会试,发生了“倩作顶替”事件,经言官劾奏,将三人斥革,其余无一人受罚。
凌福彭对叔华说,顶层考试更是难上加难,没有深厚的经史根底,卓越的属文能力,很难高中鼎甲的,这几乎没有什么侥幸可言。光绪二十一年(1895),又是一个大考之年。“他走的是水路,雇了一艘小船,从人工挖掘的大运河北上”。“墨砚里的墨汁冻上了,仆人就把砚台贴紧身体,用体温将墨汁化开”。他到京后下榻在一个小旅社里。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他又一次走进被高墙围着的贡院。在考官阅卷排序之后,他金榜题名,成了名副其实的进士,在群星灿烂考试的举子中,他名列二甲第三名,同乡的康有为则列二甲第二十七名。
接下来是殿试,在三月发榜后四月初进行,新进士殿试用大卷,阅卷者偏重楷法,一字破体,一点汙损,皆足以失翰林。交卷以日内为度,由皇上在保和殿对二、三甲进士亲自策问。
朝考是在殿试后的五月进行。
新进士殿甲后,由皇帝亲自出题试于保和殿。试题为论、诏、奏议、诗四项;入考者可选一二题,亦可全作。试卷用白纸套格,每页两面共十二行,每行十八字,书法要工楷,即日交卷。阅卷大臣阅后将选卷上呈,由皇帝裁定。朝考翰林院庶吉士,目的是为朝廷“养人材”。每科少则四十余人,多则七八十人不等。这样一来,对入选者又加一重尊崇和荣耀,含金量陡增。
他顺利地通过了朝考,擢翰林院庶吉士。他自幼失怙,在祖母的启迪下,以考取功名为指归,尽管年近四十,苦海慈航,他终于踏上了仕宦之路,光耀凌家门庭。那一刻,他神采焕然,激动之心溢于言表。许多年后他回想起进京赶考那个小客栈外的芬芳,对女儿说:“我特爱闻这紫藤花香,它总让我记起许多赏心乐事,带我回到进京赶考的那段日子。我一见榜上有名,便心花怒放,好像天下人都在看我,等着我大展宏图。”
他的名字被刻在北京孔庙的碑上,凌叔华、凌淑浩及其后人不止一次到那里观摩,分享他的荣耀。
凌福彭进入仕途快车道,是他与袁世凯的结缘。特别是袁在北洋推广“新政”期间,凌福彭的创造发挥,使得袁对他另眼相看,步步提携。他也不忘袁的知遇之恩,唯袁是从。他明白绑在这架马车上的意义。即使在袁世凯倒霉归隐河南彰德洹上三年,他也没有与袁断绝往来,年节的问候,生日的贺寿,尤其是养寿园的落成,亲自登门献诗。在袁克文编辑的《圭塘唱和诗》集中,就有凌福彭诗词的墨迹:
解甲归农田,恋岫知云意;
真灵位业存,寻山到水源。
勋名三尺剑,东皋春已及;
生计数弓园,布谷唤前村。
“真灵位业存”,“勋名三尺剑”,如果说是对袁世凯一生概括与写照,那么,“寻山到水源”便是凌福彭半生追随袁世凯的心灵感受。
宣统三年(1911)六月,袁世凯在彰德致函直隶布政使凌福彭、提学使傅增湘、提法使张镇芳,请他们为其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倡立的天津民立第一小学筹集经费,以维持该校继续存在。接信后,凌福彭允诺从“藩库中每年支取八百金”给予解决。
区区小事,凌福彭对这位老上司给足了面子。
凌福彭点燃一支香烟,悠闲地吸着,烟在头上旋绕。他打开一个纸包对叔华说:“今天让你看一样东西,这是叔祖从广东老家带来送给你的,你一定要好好保管它。”
那是一个十五寸可见方的画夹,有工笔、写意,有山水,也有人物,古朴庄重,墨色苍然,足足十多张,原来这是她外曾祖父谢兰生的画作。他的画,是学吴镇、董其昌、王原祁等人的山水,笔调清雅,设色明快,雄俊而有秀气。传世画作有道光元年的《搽山飞瀑图》、《水榭腾花图》,今仍藏广东博物馆。
他的书法师欧、颜、柳、董,继师二王,晚年之笔酷似米芾。
他的弟弟谢观生,字退谷,号五羊山人,以绘事与乃兄齐名,世称“二谢”。子女亦均工书画。
叔华看着这些嶙峋陡峭的山峰,烟雨满素的朦胧,简洁传神的人物问:“你见过外曾祖父吗?”
凌福彭说:“他是嘉庆年间的举人,八十年前就去世了。年轻时,他的书法便已远近闻名,三十岁通过科举,他不愿留在京城,就回到广州书院做事。他五十岁时突然决定挥毫作画,与他同时的大画家无不惊讶。后来他果然成功了。他的画是文人画,受到许多学者的称赞。”
自此,叔华备受鼓舞,更加勤奋学画,同时又跟父亲学写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