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李彦宏率领百度一路全速前进,可他一人之力毕竟有限,团队才是促成他最后登顶巅峰的决定性推力。在百度的“城市化扩张”中,向海龙的大力协助,让李彦宏有了更多时间去为百度的未来走向做一番详细思量。
通过对市场的观察,李彦宏慢慢发现,竞价排名模式经过市场的打磨后,变得愈发完善,在网络销售平台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是,它并非完美,虽然能通过关键词准确地定位商品,可是结构形式太过死板。就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会单一地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喜欢用电脑上网获取信息的人,也会借助手机达到目的。窥见这个盲点,李彦宏看到了一种潜伏于互联网营销中的巨大商机。
如何将这个商机提炼出来,还有待李彦宏细细思虑。
随着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趋于个性化,受众的注意力也失去了大方向,被细分到不同区间,加之传统广告已很难再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仅凭利用消费需求,显然无法获得更多利益。
李彦宏知道,关于互联网用户使用网络搜索商品,完全可通过跟踪用户搜索的关键词及网页轨迹,并通过复杂的数据分析来得知他所需求的商品。不仅如此,通过这个方法,还能知道用户对所需商品的关注程度,综合这些数据为用户制定广告,自然会更有的放矢地将广告投放率转化成客户购买率。
但这一切,都需要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尖端的搜索引擎技术,既能对关键词进行语义分析,还能对所有用户的历史网络浏览轨迹进行统计和跟踪。而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互联网公司,唯有百度。
考虑清楚后,李彦宏带领百度团队研发了名为“精准广告”的全新广告模式。精准广告,主要以百度闻名世界的搜索引擎技术和庞大的网络用户行为数据库为基础,对互联网用户的上网行为进行“分化式”数据分析,根据广告主的广告投放需求选择目标用户,将不同的广告分配给检索该关键词的不同用户,从而将广告进行一对一推广,按照用户反馈效果进行收费。
李彦宏将百度技术上的优势,转化成了广告传播优势,用精准广告特有的能力,将分散在网络各处、拥有相同需求的用户整合在一起,为广告主提供了一个绝对理想的促销平台。该广告模式被投放在百度的各个频道,以及百度旗下的所有广告联盟网站。
其实,早在精准广告推出之前,百度已经开发过相关的广告模式。当时叫“关联广告”,是精准广告的前身,但经过测试和市场调查分析,发现关联广告并不能将数据精确到单个用户,只能涵盖某一群用户。故此,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功,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百度“精准广告”推出不久后,便受到了全世界各大商户的追捧,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中的奔驰、宝洁、欧莱雅等高端需求商户。各大媒体也纷纷锦上添花,对其进行详细报道,这一模式还被媒体称为“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新型广告模式”。
百度的第一批客户,包括:摩托罗拉、宝马、兰蔻、AOC、迪斯尼等来自不同领域的高端客户。其中,宝马尝试性的精准广告投放极具代表性。
宝马的客户群,以中高端人士为基础,因此其极为重视目标消费人群。当时,由华阳联众广告公司的客户总监隋丹负责宝马相关事务。隋丹从业多年,对客户服务方面具有足够的经验和独特的分析能力。出于宝马的利益考虑,她很认同百度的精准广告。也正是在她的劝说下,宝马决定尝试百度的精准广告和搜索推广。
在宝马投放精准广告之后,百度对广告效果做了跟踪调查,通过得出的数据进行比对,来进行精准广告投放效果的衡量。从数据上可明显看出,宝马此次采用的精准广告模式的推广效果极好。
事实上,宝马对广告投放并没有太高要求,只要能把广告呈献给最需要的人即可。而这正是百度精准广告所能创造出的价值,因此宝马其后多次与百度合作投放精准广告。
宝马最开始投放精准广告的产品是宝马3系汽车,然后是5系,最后宝马的全部产品都参与其中。通过百度的精准广告投放,宝马得到了更多真正愿意选择宝马的客户,精准广告也成了宝马唯一持续使用的广告模式。
除了宝马这些作为第一批实验客户的品牌之外,精准广告还受到了房地产、数码、汽车、金融、奢侈品、酒类等行业内高端客户的青睐。
在宝马之后,一汽大众也决定对甲壳虫投放精准广告。大众有个很有趣的做法,在百度精准广告的用户范围内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主要调查被投放的客户在看过广告后,对甲壳虫汽车有哪些想法。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收到该广告的用户中,89%以上的用户看过广告后开始对甲壳虫汽车产生了兴趣,超过40%的用户因广告而有了购车打算。
如此高效的广告形式,让戴尔也有了“尝鲜”的想法。
早在2002年,戴尔就已在做百度竞价排名的业务了。不过,对于生面孔——精准广告,难免有些质疑,在决定投放精准广告之前,戴尔显得很谨慎。
为了能更准确地比较出媒体投放效果,戴尔也同样做了个有趣的测试:其同时在不同广告形式的广告公司进行广告投放,且在每家公司提供的广告中留下了不同的客服电话。广告投放后,通过对每个电话号码的来电次数及电话咨询转化成商品订单的转化率统计,来判断哪种广告最佳。
戴尔执着地认为,只有电话的来电次数才是衡量广告费用的最终标准,测试的结果有些遗憾,从精准广告所达到的效果来看,百度的成绩不算达标。李彦宏为了留住大客户,只能尊重戴尔的意见,将两家公司的合作计费方式予以修改,并采用咨询电话数量来计算广告费用。
为了能使精准广告这一改变历史的广告模式带来更多商机,百度在内部专门成立了一支由精英组成的精准广告服务部门,团队中招募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在保证广告主经济利益的同时,专家们提供了战略方案、效果勘测,并根据广告所达到的效果,对广告投放模式予以优化、调整。
精准广告的优势和所创造的价值有目共睹,在精准广告推出的一年多时间里,百度接纳了来自19个行业的300多个客户,这其中包括奔驰、宝马、沃尔沃、奥迪、路虎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房地产商、家电企业。就连同为互联网公司的易趣、e Bay、阿里巴巴,也都一并“送钱”给百度了。
然而,就在投放企业和百度都在为精准广告所创造的傲人战绩欢呼时,一个恼人的声音出现了。很多人在弄清了精准广告的工作原理后,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精准广告定位用户并跟踪用户上网轨迹的行为,是否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不久,李彦宏赶到上海,有幸在英国领事馆见到了英国首相,当提及精准广告侵权的问题时,李彦宏显得有些激动,两人也就“隐私权”问题展开了一番激烈辩论。
布朗认为,百度的“精准广告”能够知道用户每天都在搜索哪些信息,知道用户的喜好,还知道用户购买哪些东西,这样的行为应该属于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很多媒体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且,百度通过用户的个人信息赚钱,应该向用户支付对应的信息费用。
对此,李彦宏则表示,虽然百度知道了很多用户的个人信息,但实际上并不知道用户的具体身份,并且保证百度绝不会做出任何对用户造成伤害的行为。而且,百度一直以来都在向用户提供免费服务,只有赚到了钱才能够把服务做的更好,并提供更多的服务。
此时,布朗有些张口结舌,他便问李彦宏:“未来的搜索引擎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越来越智能?”
李彦宏则回答:“人工智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还要靠百度知道这类产品来匹配自然语言的检索请求。”
对于精准广告的审视之声褒贬不一,而百度在设计精准广告的初期,就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百度拿出了并没有侵权的证明。
李彦宏说:“首先,百度不是根据IP,而是根据Cookies来记录用户搜索行为的,Cookies是用户在网上留下的痕迹;其次,百度虽然知道这个用户有可能买什么样的产品,但是并不知道这个用户是谁。百度从来没有真正记录过用户具有隐私性的信息,也不会把有可能比较敏感的产品广告,通过精准广告的方式投放给消费者,更不会向广告主提供任何一个客户或者消费者的隐私信息。百度只对受众进行一个相关性的排序,进行广告展现。”
抛开百度的对与错,其产品为人们创造的便捷性是不可否决的。精准广告作为以技术为王道的新型互联网营销模式,不仅使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供需应求关系更加准确,还推动着广告行业走上了新的高度,让互联网广告展示了其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