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人生如梦,眨眼间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都已鬓发斑白,少时的老师而今也已是70高龄的老人了。几十年过去,多少往事尽付滔滔东流水,而唯有那不了的师生情谊,却像那一坛窖藏陈年老酒,年数越是久远越是醇香浓烈。
老师张宝珍是我的初中老师,她大学毕业分配到武宁教书。整个大好的青春年华全都奉献给了武宁山乡的教育事业。后来老师随夫筑路,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调往外地,先贵州,后福建,最后定居在湖南长沙。我师从张老师的时间不长,但师生之情却刻骨铭心。记得张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正是“教育要革命”的年代,学校的常态是学工学农。三天两头不是勤工俭学,就是支工支农。但就是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环境氛围下,我们的老师硬是能变着法子找到各种机会给我们上文化课。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她给我们讲解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时的抒情语调。就是借以讲解毛主席诗词,老师着实给我们灌输了不少的古诗词和语言文学知识。我是一个没喝过几多墨水的人,初中毕业就进厂学徒,后又从军入伍,虽说后来通过考试脱产读了两年大专,而今偶尔能有几个文字见诸报端一角,但心里清楚那还是小学初中打下的底子。其中,张老师功德无量!张老师很爱学生,更喜欢在她看来是会读书的学生。我很幸运是她特别钟爱的一个。前不久师生相聚,仍有同学不无妒意地在老师面前笑称我是“张老师的心肝命崽”。老师疼爱我,并不是溺爱护短,而是“望徒成龙”的更为严格的要求。我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考试,本来我的考分是全班第一,96分,她为了矫正我写字不恭的毛病,硬是以卷面不洁、字迹潦草扣了我2分,硬生生地把全班第一变成了第二。直到今日,我还记得当时她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卷面批评我的严厉神情。那时不解老师的苦心,又加少时气盛,第一、第二看得很重,为此,还着实生了几日闷气。现在想来确是惭愧,要是当年能按老师教诲就此改过,好生练字,可能就不至落下今生“一笔鬼样的字”的遗憾!
老师教我们的时候不到30岁,青春阳光,充满着热情和活力,每天不知疲倦地滚在我们这群不大不小的孩子之中,硬是把单调年代的班际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一群毛头小崽、黄头小丫个个被她调理得虎虎生威、灵光四射。就连当年上山砍柴、下河捡石、进窑挑砖、田里割稻那样枯燥繁重的劳作,在我们的记忆里都被老师的灵气活力感染点缀得五光十色。而今,回想起来仍是那样有滋有味。老师在我们心中,我们在老师心里。她的人品、学识、灵气、活力,甚至是她的倔,都正是老师的凝聚力,直至今天仍没有些许衰退。这不,40个春秋过去,老师竟然一声号令,就从天南海北把我们这群“奔六”的学生聚集到了长沙——她的身边。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老师老了,但又的确依然不老。70岁的人了,依然是那样有精神,依然是那样有活力,依然是像当年带我们那样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带着一群从各个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学生。到长沙的当天下午,老师的几十个“老学生”就为我们的这些老师的“小学生”表演了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扇和排球对抗赛等体育节目。晚间,这群“老学生”们又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这就是我们的张老师,只有她才能够在古稀之年又拥有一大群饱经人世沧桑的老年学生。当这些“老学生”在台上齐诵《我们的张老师》时,台上台下,新生老生,心律共振、泪眼晶莹。一首诗朗诵《我们的张老师》,道出了老师过去、现在学生们的共同心声,把整个联欢晚会推向了高潮。置身这热烈而又活力四射的感人氛围中,目睹着70高龄的老师和她的一大群老学生们的精美演唱,以及老师在演唱时传递给我们的幸福满足的神情。无论是谁,都会瞬息间感受到一种灵魂的静化和精神的升华:珍爱生命,奉献社会,和谐共融,享受人生。是啊!人生除了竞争,还应该晓得共融;人生除了奋斗,还应该懂得满足。在竞争中和谐共生,在奋斗中品味知足的幸福!
相聚苦短,乍聚又离。为了各自的生活和事业,师生不得不别,同学不得不离。当我与张老师依依不舍地握别在湘水江畔的清新晨风中时,我不禁感慨万千:幼时的毛老师、陈老师,少年时的李希鑫、刘合春、张宝珍老师,工作之后的许多好领导、好师长,若不是你们的心血浇灌、教诲扶掖,自己何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今天!只是很是惭愧,学生无以报效,只能是以人世间最美丽的“谢谢”二字,来聊表对人生之路上的众位恩师的感激之情了……
原载2009年《九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