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曾经在济南城不远处当兵,却无缘领略泉城“趵突泉”的风采神韵。后来转业回家,离得远了想去就更为困难不易。但也不知咋的,那“趵突泉”情结却一直难以放下。终而有个机会路过济南,方才一了此生何时得赏“趵突泉”之心愿!
济南谓之泉城,果是名不虚传。仅济南老城区就有泉176处,若含城边市郊在内,济南城竟拥有800多处涌泉。这几近千处的涌泉水,当以“趵突泉”最为有名、最为壮观。
济南之所以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泉城,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地质结构决定的。济南城南高北低,千佛山似一条巨龙绵延百十里长卧于济南城南,山上树木茂密葱茏,涵养的大量水分渗于地下的石灰岩中,经年由南而北往低处渗透,当渗水大量汇集于济南城区时,却因该区域地下石质密度极高而难以再往低处渗水,巨大的水压便逼得地下渗水沿着石缝石隙往外寻求出路,那些得以沿着石头缝隙冒出地面的地下水,便形成了泉城各色各样的涌泉景观。
在趵突泉公园,我们虽是“走马观花”匆匆一游,但却真是游园赏泉一饱眼福。踏入园门不远,见到的第一个泉池是“酒泉”。见那泉水清澄,煞是悦人。但何谓是“酒泉”,还真没去细究,想象着也许是用该池泉水酿出来的酒特醇特香之故吧?仅与“酒泉”相隔一池的是“线泉”。这“线泉”,我们倒还真是弄清了原委。当地人告诉我们:“这线泉是因为泉水从池子两边往池子中间喷涌,两股泉水激荡相交便会在池面水上形成一条水线,因而得名线泉。”还真是耶,平生第一次在水面上清晰地看到了一条直多弯小的水线。若不是亲眼所见,还真是觉得匪夷所思呢。离“线泉”不远处,就是扬名天下的“趵突泉”了。据说,这“趵突泉”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所名,之所以以“趵突”名之,是因为当年曾巩见这泉涌水分三股,昼夜喷涌高达三尺余,不仅劲道腾跃如豹,而且泉水喷涌声响“嘟、嘟、嘟”,故而名之为“趵突”。真不愧是唐宋名家,这以“趵突”名之,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真是绝妙绝佳。这天下奇泉名为曾巩取,字则为明朝山东巡抚胡缵宗所书。只是奇怪这笔力苍劲、书法上乘的“趵突泉”三字,怎么会突字宝盖上头少了一点呢?后人演绎,一说是书法家里无错字,怎样写都是自成一体的书法艺术。还有一说是,书写之人希冀这喷泉永远向上,喷无尽头,故而有意少写一点。是耶?非耶?恐怕还真只能是天知、地知、书写之人自己知了。细观这圆形趵突泉池,约莫亩余,池中间一字排开的三眼涌泉好一似池面盛开着三朵硕大的水晶芙蓉花,虽说是没有了往昔泉涌三尺的壮观,但却不失花的娇艳与妩媚,让人品赏之别具另样滋味。环池三面历代修建有亭台楼阁,或是文人骚客在此听泉吟诗,或是天下游人在此赏泉品茗,反正是泉边赏景良多妙趣。据悉,清代康熙、乾隆二帝都十分喜爱这“趵突泉”,康熙赞之为“激湍”、乾隆赐封之为“天下第一泉”。相传,乾隆帝曾几次巡游“趵突泉”,并曾因旱象严重泉喷不高而亲率官员在泉边焚香求雨,祭拜天地庇佑。至今这泉边还留有乾隆亲吟亲书的御诗碑,以诗记录了贵为天子的他为民求雨兴泉的盛举。
“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00多年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描绘该泉:“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若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则以“且向波间看玉塔”赞之。而清代刘鹗游赏此泉后则记之:“三股大泉,从池底涌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虽然,很是可惜而今人们向泉没有了“且向波间看玉塔”的眼福,但或许在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日益浓厚的精心呵护下,“趵突泉”泉涌三尺的壮观美景将会再现!我想,这也许并非是难事。据悉,十年前千百年来一直奔涌的趵突泉曾经断涌三年。这不,经过泉城人的限采少采地下水的共同努力,“趵突泉”水终于又乐哈哈地从地底下竞相冒出来与世人见面了。
现在,济南人可是珍惜泉城这块金字招牌了。在当今世间一些城市比着看谁楼高、纷纷掘地修路以疏导地面交通的今天,为了泉城地下泉脉不被破坏,济南城中将不建高楼、不修地铁,宁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光鲜淡一些,宁可出行拥堵困难一些,泉城人也在所不惜。这种重视历史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理念和精神,不仅值得人们好好地学习与效仿,而且还有理由让人们相信,随着泉城人对生态环境的精心呵护和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与保护,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趵突泉“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的壮美景色将会在泉城重现。人们期待着……
原载2014年《九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