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加培训学习,在接受知识、丰富自己的同时,也在细心地观察新加坡的风俗人情,以致不写不快。
享受“人道尊严”
在国内,的确是很恐怖,各类机动车的横冲直撞。每每出门横过马路时,总是十分惊恐地左顾右盼,就是在标有斑马线的人行横道上,也自是十分小心,生怕“瞎了狗眼”看不到车来自找死,只有待到确信没有机动车来时,方敢放心地鼠窜而去。因为,在国内,除了在设有红绿灯的路口还有些过街的安全感外,其他的地方只有人让车的习惯,而没有车让人的规矩。道上的斑马线,标也是白标!
到达新加坡的第二天,我在南洋理工大学校内道路上的一处斑马线上正在过路,看到不远处有小轿车飞驶而来,自然地立马刹步,待立路边,小心地等候车过去。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飞驰的轿车却在斑马线前急刹而止。我不敢相信,这跑得飞快的车怎么会说坏就坏了呢?于是,我仍十分小心地站在路边让车先过,而车却仍停在那里待我先行。要不是此时身后来人指点:“还不快走,这是车在让你”,我岂会想到这里还有此等“车让人”的美事。有此经历,我方才了解到,在新加坡,不管有无红绿灯指示,凡是道路上标有斑马线的地方,一律是车让人过道。这不仅是法律的规定,而且是新加坡各类机动车驾驶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规则。
我很是感叹,在人与车面前,“人道尊严”竟在异国他乡的道路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也不解,这种人性化的做法在我国的交通法条和道路标示上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和体现,为什么就是不能得到真切的实现呢?是执法不严,还是国人法制意识不强?兴许是两者兼而有之吧!
“无酒也成宴”
国人不仅作兴“无酒不成宴”,而且做东设宴待客,总是巴不得席间喝的酒越多越好,若是能放倒摆平几个,则更是主人脸上有光,食客众人尽兴。于是乎,一顿酒席不喝它一两个小时不散,大家伙不喝得满脸红光、步履踉跄不走。真是请吃和吃请的两喝俱伤,苦不堪言!笔者也曾、也听到有不少因酒伤身的人信誓旦旦,下次逼死我也不再这样喝了。然而,上了桌,一经丰富多彩的酒文化熏染,夫复又是一番“宁可伤身不伤心”的大将风采!
初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校方很客气,盛情设宴款待我们这些来自友好邻邦的中国客人。按照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席间必定上酒,就是再不作兴喝酒的沿海发达地区,开席前主人也必有几句喝什么酒之类的客套。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宴会上不仅没上酒,而且主人也没问一句喝不喝酒。席间上得全是饮料和茶水,而且侍宴者,添续茶水饮料特别勤,只要见谁喝浅了一点,立刻上前斟满。一顿无酒之宴,主宾们都很是尽兴,席间频频举杯,传情致意,气氛仍很是浓烈。
“无酒照样成宴”。这种现代文明的待客之道,既省时节俭,又不失礼仪热情。若是国人也能这样,多好!
“入乡要随俗”
新加坡人不嗜酒,也厌烟。对抽烟的人限制很多,凡是公共场所,凡是室内开空调的地方均不可以吸烟,就是在下榻的宾馆房内,也是不可以吸烟的,房里装有传感器,一“闻”到了烟的味道就会“报警”。若是吸烟被抓住,少则罚款500新元(一新元约合五元人民币)多则罚款千元以上,对于屡抓屡罚不改的,兴许还会让你品尝“鞭刑”的味道,那才叫惨呢!如此诸多限制,新加坡人必是吸烟不多。细细察之,也果真如此,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很少、准确地说,几乎是看不到吸烟的人。不像走在国内的大街上,甚至是在一些公共场所,随时都可以见到不少嘴上叼着烟、旁若无人地在大口大口吞云吐雾的烟民。
在这样一个限制吸烟的国度里,同行吸烟的朋友只能是“入乡要随俗”,可先时却一个个熬得苦脸愁眉。我们在学习期间,下了课不抽烟的可以美美地品尝茶点,而烟民们则只有飞蹿出去过把“死瘾”。更苦的是晚间在房间,烟瘾发作了又不敢躲在房里吸,生怕“灵鼻子”闻到烟味报警,罚几个钱姑且不论,损害国人形象就更是不值得。于是只得坐上电梯下到户外去过瘾……苦是苦也,惨也是惨,但如此一逼,却也逼得十分值得:既节省了铜板,又少吸进不少的“毒”。如此既经济又益身,又何乐而不为!
据悉,新加坡并没有推行过大规模的“禁烟”运动,也没有禁止进口香烟,而只是以法条限制吸烟之行为,并立说立行,对胆敢违令者,严厉惩罚。我想,这种不禁烟却限烟,以使国民自感吸烟麻烦不便而自觉不抽烟的做法,是不是也可值得我们效仿?只是可叹,我国不仅烟民居世界第一,而且时至今日,吸毒者似乎还大有蔓延之势。如何叫人不忧?
“可以随时打断老师”
“可以随时打断老师”,这在国内的教室里恐怕是大逆不道的事。师道尊严,我讲你听,已是几千年一直沿袭的铁律。祖法岂能打破?于是乎,死教死读,高分低能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但在新加坡就不是如此。我们在南洋理工大学看到,有些教室的摆法,就不是国内那种我讲你听的模式,而是一种方桌会议式的摆法。这种方桌会议式的课堂布置,就在形式和心理上给老师和学生互动提供了可能。而且,每次上课,那些具有美英博士文凭的教授们丝毫没有一点“师道尊严”的矜持和做派,他们都很谦和,都会首先声明:“可以随时打断我,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而且每堂课,教授们都会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尽兴的提问,老师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们既听又思,轻松理性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信息,而且有可能通过提问讨论,拓展老师的教学思路,更深层次地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识和信息,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双赢。
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似乎从一个侧面折射和透露出现代社会追求的那种平等民主的文明气息!
“不走回头路”
“不走回头路”,似乎是国人的一种习惯。也不知是国人感到走回头路晦气特没劲,还是出于一种中国人勇于走新路的心理特质,反正国人不太作兴,也不愿去走回头路。
在新加坡,华人占绝大多数,他们是不是也有这种“不走回头路”的习惯,我没去考究,但新加坡的公交巴士车“不走回头路”却是事实。人总是喜欢按习惯、凭经验办事,初到新加坡坐公交,我仍像在国内一样傻乎乎地在一个巴士站对面的路边等驶往反方向的车。然而,望眼欲穿,总见对面巴士站不时来车,而总等不到对驶方向的来车。纳闷中,便怀疑是不是这边的巴士站设得更远一些,于是便沿路两边寻出许远,却也没有找到巴士站,只得悻悻返回原地耐着性子死等。死等也是枉然,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好在笔者不致太傻,还知道并愿意去寻人打听。一问方才弄清,新加坡的巴士车行驶的是环行线,所以车子总是从一个方向来而又向另一个方面开出,循环往复,总是向前开而“不走回头路”。
新加坡人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巴士的行车路线?我揣摩,这或许是出自于一种交通安全的考虑,抑或是新加坡人一种喜走新路、勇往直前的文化使然!
原载2006年北京《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