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梅的湖

  一

  青云谱,除去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在此开辟道场,最早就是梅福在这里隐居,当地百姓为纪念他,把他的隐居地改作梅仙祠。

  梅福也叫梅仙,都说他死后成仙,在老百姓眼里,他也是一位仙人。可他不像王子乔,纯属传说,他是史书载名,确有其人的真实。而且其事迹凝重而深沉,一点也不像王子乔的故事那样浪漫。

  这位西汉末年的“边部小吏”,官不到七品,权不过微末,却如此为人敬重,当地百姓纪念他,历代文人赞颂他,各处都争先恐后标注本地是他的出生地或隐居地,如安徽寿春、江苏溧阳、福建泰宁、江西海昏(今永修一带)、江西宜丰……历史上并没有流传说梅福的仙术有多高明,记载的倒是他忧愤国事,抗疏进言,不畏权贵,指陈朝政,替民请命的果敢和勇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全文记录了他给皇帝的奏章,里面刚毅决然地写着:“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他的骨鲠性格,辅臣才识,高迈风姿,出尘气度,让朝野上下、古往今来那些善良正直之人,景仰之、追慕之、效仿之,他的浩然正气不光铭记史册,而且嵌入人心,弥散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之间。

  南昌,以梅福名字命名的,有一山一水,山叫梅岭,水叫梅湖。

  二

  梅岭,在全国有好些座,仅江西境内就有两座。除南昌城郊这座外,另一座梅岭位于赣粤分界的五岭山脉。它得名系因山上长着漫山遍野的梅树,一到冬天便开满洁白晶莹的梅花。从江西翻越梅岭去往岭南,有一险隘,秦朝的时候在这里设立关防,叫做梅关。

  中学课本上有这么一首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首诗的作者是三国东吴大将陆凯。东吴赤乌五年(242)秋,陆凯奉吴主孙权之令,率大军前往珠崖(今雷州半岛)等地平乱,虽说是“戈矛耀日,旌旗蔽天”,一路征尘,气吞如虎,却也是风餐露宿,跋涉艰辛。历数月之久,才到达通往岭南的枢纽梅关。

  此时,梅岭山上驿道未开,山路崎岖陡峭,坎坷难行,即使将军也不得不下马徒步而行。

  正当军士们擦一把热汗,仰望高峻的山岭为之叹息的时候,陆将军的眼睛忽然一亮:遥望前方,但见岭表丘壑,高高低低,起伏错落,千万树洁白的梅花正开得热闹。虽说这里向称“冬无寒土”,但毕竟已是数九腊月天了。山野荒岭间,梅花的怒放姿态,比起家乡邓尉山上温馨如画的香雪海来,又是一种风情。

  此情此景,勾起陆凯对当年情怀的追忆。他身为武将,甲胄在身,且统帅大军,衔命南伐,但骨子里的那份天然韵致却不会泯灭。时值战乱,毕竟驿站邮路仍然畅通,他遥望北方,怅然良久,缓步行至一株梅树旁,轻轻摘下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交与卫士小心包好。回到军营,濡墨挥毫,写下了那首《咏梅诗》。

  梅岭古道,南来北往的谪臣迁客,文人雅士相望于途,络绎不绝,到得这个地方,都少不了要流连一番。据粗略的统计,他们在梅岭留下的诗章中,仅有关梅花的,就有数千首之多,这种现象,即使在以“诗国”著称的古代中国,也是罕见的!而众多的咏梅诗中,前面所讲的陆凯那首,是为开篇之作,也即有案可查的第一首;同时也是压卷之作——后来继踵者中虽不乏文学史上的泰斗巨匠,也有名噪一时的走俏红星,却没有一首能够与陆凯之作比肩。

  不过,翻阅历史的简章,仍可读到不少专为梅岭而写的佳篇丽什,作者中有苏轼、黄庭坚、朱熹、文天祥、戚继光……现代名人、一代开国元勋陈毅当年在梅岭打游击时写的《梅岭三章》,也脍炙人口。

  梅关古道,自来称为“岭南第一关”,险峻难行。后来唐代玄宗朝宰相张九龄,原籍广东,他参加科举考试经过这里,对梅岭的险峻难行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官居大臣,便上书皇帝,“辟庾岭新路”,获玄宗首肯,并命他为辟路使臣。道路修好后,“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方”,从此,这里成了内地通往岭南乃至南洋的最重要的路径。后来,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的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写牡丹亭,就是在梅岭下大余县城的官衙里获得素材和灵感的。

  赣南梅岭在历史上写足了千秋风韵,南昌梅岭,知名度上似乎不如赣南梅岭,但其实它的文化蕴涵之深厚,景色风光之旖旎,并不稍逊。早在汉初,就修筑有经过山梁的驿路,唐朝以来,有张九龄、张商英、周必大、王安石、张位五位丞相;欧阳修、曾巩、黄庭坚、陈师道、汤显祖等文化名人以及岳飞等将领来这里游览赋诗,题刻留记,凭吊古迹。梅岭寺庙观坛曾多达136处,道书称此地为“第十二洞天”。梅岭的风景旅游资源有名山、奇石、幽谷、瀑布、湖泊、云海、日出、佛光、雾凇、雨凇、雪凇、千年银杏等等,主峰景区更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梅福遇仙处、梅福隐居处、梅福观景看书处、梅福养莲池、梅福升天台、岳飞试剑石等等,文人骚客们留下了数以百计的秀雅诗篇及摩崖石刻。笔者曾写《梅岭赋》一章,颂其胜景,赞其渊源。现不揣浅陋,将原文录之于此,以求正于方家。

  梅岭赋

  豫章西畔,九岭余脉,天成其象,地耸其势。千峰翠岩,积紫气而盘桓;百里丹丘,捧烟霞而浮动。实分吴楚之畛域,乃判牛斗之区宇。与匡庐兮隔空对揖,共滕阁兮齐肩并立。远眺鄱湖,集万鸟而蔽空;近览赣江,汇百舸而争流。

  高士隐居,仙人结庐,曾有樵夫烂柯之传说,乃为乐圣伶伦之故里。古郡洪州,因之而得名;仙界王乔,居此而升天。萧史吹箫,引凤鸟而来仪;张氲嘬啸,令玄宗而太息。帝女弄玉,跨灵凤而成比翼;名姝采鸾,骑猛虎而结秦晋。

  五百壮士兮,死子胥之高义;三千突骑兮,扬武穆之威名。江上秋风,迎王师而北定;云中翠微,题寺壁而长吟。英雄远去,碧血化为杜鹃之魂;豪杰殒身,歌哭犹带海潮之声。

  关山路遥兮,帝阍易叩;骊珠难采兮,参星可扪。恍然入梦,疑驻仙人之会馆;欣喜在怀,犹临王母之瑶台。夏季清凉,溽暑远遁,红尘暌隔,市嚣乖违,洗药湖上,垂隐士之丝纶;罗汉峰下,诵迦叶之梵呗。

  穿林入谷,赏四时之奇花;登高凭远,沐八面之凉风。树有三宝,经千年而犹绿;竹垂万竿,虽百斫而复生。藤萝攀援其上,不减古木之春华;苞笋抽节其下,更添箐篁之趣韵。山泉行于幽涧,如潜龙之鸣战;瀑布坠于深潭,似寅虎之啸腾。逸兴遄飞,是知山水之乐;花团锦簇,乃辨自然之美。

  高洁其性,廉隅其行;流芳自远,众口成碑。梅福抗疏,斥王莽之乱政;许逊治水,拯苍生于溺困。以古鉴今,可明为政之德;知人论世,常思立身之本。

  嗟乎!鹿冈之兽囿何在,蓼洲之水师安寻?唯文教之胜迹,与乎山水共存!

  三

  梅湖,原先就是梅仙祠(青云谱道观)前面的一口水塘,据说梅福隐居时常在塘边垂钓。进入21世纪,当地因势利导,建设打造梅湖风景区,这里厚重的人文积淀成为景区的核心价值和魅力辐射源。

  景区面积3200亩,明澈如镜的湖水旁,环绕和点缀着八大山人纪念馆、程允贤雕塑艺术馆、彭友善美术馆、名人雕塑园、艺博园、普贤寺(在建)、寝歌草堂、贤人堂、墨香街、赣鄱民俗风情街(在建)、梅湖艺术中心、华夏艺术第一廊等建筑,稍远处还有梅汝璈、陈云等现代名人的故居,景色宜人、风物秀美已不足以形容它高雅的气质和丰富的蕴含。

  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了梅湖景区中那些饱含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的部分,还有那些新兴的景点以及景区的旖旎风光,都值得我们去品读,去鉴赏。

  这座精巧设计、精心结构的景区在我眼里,相当于一座超大型的南方园林,具备了秀雅、明媚、清隽、舒朗、柔婉却又开阔的特征。

  观自然风韵,园中有樱花园、紫薇林、香樟林、桂花林、桃李林、松竹梅林、茶树林等,这些园林里的树木,许多是青云谱区的居民们亲手栽种的。每年新春植树节,他们集体来到这里,带着铁锨,拎着水桶、扛着树苗,开展热气腾腾的植树活动,一年一度,从不间断。若干年后的今天,这些树已经挺立成林,一片一片,风姿绰约,蔚成风景。这些园林中,栽种面积最大的属樱花林,每逢春季花开时候,满树满园粉白轻红,如同霞帔落于枝上,那种轻盈惆怅的美,很轻易便震颤了赏花者的心头。人们都说日本是樱花之国,却不知樱花的原产地是北半球温带环喜马拉雅山地区。这种花期甚短的植物,却由于其妩媚、美丽和娇艳,传遍世界各地。在日本,樱花是爱情的象征,可早在唐代,人们就这样描绘樱花了:

  二月草菲菲,山樱花未稀。金塘风日好,何处不相依。

  每到春天,芳草萋萋、樱花盛开的时候,风和日丽,煦阳照临,柳岸池边,山间野径,到处是踏青的人们。那些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大自然纯净芬芳的怀抱里,畅情相拥,耳鬓厮磨,共话情语,他们大方而爽朗,浓郁而纯洁,成为春天的樱花林里最生动的风景——上面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做过宰相的李德裕。胸有治平之志的李德裕,面对樱花树下热恋的青年,也给予了真切而热烈的赞许,足见樱花的美艳,是人类最美好感情的某种催化剂。如果今后有某位怀春少年或女孩,能因梅湖景区的樱花园而生诗情,写出属于他(她)一生中最难忘怀的歌吟,无疑将是景区设计者和建设者真心期待的果实。

  华夏艺术第一廊,是一条总长度1800米的中式长廊。长廊是有顶的通道,这种建筑,属于中国建筑中的附属式建筑,以连通各建筑,利于行走;也有专门用于赏玩观景的长廊,又叫游廊。长廊在建筑美学上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依照地势,回环婉曲,有如一条长长的游龙,长廊的楹柱、栏杆、坊梁、廊檐……一般都具有极浓的装饰性,为避免行走于长廊内视觉单调,更可间以亭台,辅以阁榭,饰以花窗,则自有一番韵律节奏。环长廊更多植草木花卉,凿以陂池,垒以山石,则足以让人流连徘徊,不忍离去。中式长廊的建筑不知始于何时?早在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为沟通这史上规模空前,宏丽壮伟的宫殿建筑群,便“周驰为阁道”,按阁道是高楼间架空的通道,它的建筑难度远在长廊之上,阿房宫内必修建了大量长廊,自是不待而言。汉代张衡写《西京赋》,描绘都城建筑富丽,楼阁相连的景象,说“长廊广庑,途阁云蔓”,古代其他诗人描绘长廊的诗句,不少写得也很有韵味。

  中国最著名的长廊,就是北京颐和园内的长廊,它“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而颐和园长廊的长度,与梅湖的长廊相比,则仅为其三分之二。

  梅湖长廊,是一条纯粹的游廊,它不通向任何供人居住的楼台房屋,而是沿着梅湖岸边,依坡陂之势,逶迤而行。长廊的入口处,是一阙汉白玉的牌楼,进入牌楼,拾级而上,是一座仿北京天坛而建其行制更小的圆形建筑,名曰圣坛。圣坛居于梅湖景区高点,自高三层,木质结构,色调华贵,雍容姿态,仰而视之,令人不觉神情端肃。从圣坛下来,长廊蜿蜒折向水边,两侧湖水摇荡,清冽滉漾,山石荦确,高下不平,沿途掩映之竹树,四时之花卉,常人不可尽识。更有花窗、凉亭、露台……层层推进,移步换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长廊的高潮处,是以爱莲堂为核心的一段区域。

  爱莲堂,前临一隅清池,池中荷叶田田,荷风袅袅。池边有两尊青铜人像,一为蓑笠老翁,正静坐垂钓;另一人站立,是为宋代大学者周敦颐。周敦颐乃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老师,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曾经在自己的官衙旁,凿池塘一口,用来种植莲花,并起名爱莲池,又写《爱莲说》,表白自己爱慕雅丽端庄、清幽洁净的莲花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堂的寓意,无疑承继《爱莲说》,是告诉世人,尤其当今的人民公仆,应该向周敦颐那样,“以名节自砥砺”,而不能以贪渎为欲念。这样一处地方,似乎给风景如画、柔婉温润的梅湖,增添了忠毅方正的阳刚气息。

  四

  爱莲堂一带的长廊,粉白的墙壁上嵌入青色的石碑,碑上刻着古代名人的咏梅诗句,这里部分抄录于下: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墨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朱熹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

  老干槎枒酒气魄,疏花园满鹤精神。空山安用和羹手,独立苍茫揽古春。

  ——赵之谦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苏轼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

  ——杜牧

  梅蕊触人意,冒寒闻雪花。遥怜水风晚,片片点汀沙。

  ——黄庭坚

  ……

  梅湖虽不是因梅花得名,但梅花的气质精神,与梅福却一脉相通。同样的冰清玉洁,同样的傲雪凌霜,同样的铁骨铮铮,我想,游赏梅湖者,不光可以观风景,阅风情,同时可以砺风骨——这是梅湖最为佳胜的内涵之一。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