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野草春风竞芳华

  一

  关于艺术的起源,文艺理论有过各种各样的探讨,最早的理论有模仿说,这一理论源自古希腊哲学。这种理论认为,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而模仿说当中又包含两种观点,一是模仿现实。亚里士多德就说:“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而比他更早的柏拉图则认为,艺术模仿的是人类理念,它是理念的“影子”。不过,模仿说显然解释不了很多艺术现象,比如带有浓重心理因素的艺术现象,于是就有了游戏说。游戏说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这一观点尽管有趣,却无法解释有些人在生存条件都极其困厄的情境一下,依然不肯舍弃对艺术的追求。有些大艺术家如雪莱、托尔斯泰提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表现心理,“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托尔斯泰语)。但这种观点对于原始舞蹈、图腾艺术等等带有群体性质的艺术起源却证明乏力,于是又有了巫术起源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涉猎的成功。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这其实是一种巫术性质的活动,是为了确保在现实中能顺利捕获猎物。巫术说又无法解释人类进入后原始时代和巫术时代的艺术活动,因此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最后,便有所谓的“劳动起源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不过,大量的研究分析依旧证明,这一理论也是不周延的,无法涵盖人类的全部艺术活动,由此,绝望的研究者这样说:艺术没有起源,有人就有艺术,艺术就是人类对自己某些带审美性质的活动的统一称呼而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出来艺术的种类太多了,进入高等学府教程的就有文学、美术、建筑、音乐、影视、园林……民间艺术虽然难登高等学府的大雅之堂,但却一直蓬蓬勃勃,生机旺盛。民间艺术的生存力和创新力是无限的,它比起所谓高雅艺术,似乎更有一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与坚忍。

  民间艺术的起源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有原始崇拜的因素,它需要模仿,它展现了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它每每从劳动中迸发灵感与智慧,它有娱神和自娱的作用……前面说到的龙舟与龙灯,不光属于中国的传统习俗,同时也可归结为中国传统艺术,而这种中国式狂欢节的源流那样复杂,谁能仅取其一,罔顾其他?

  本节要介绍的有关“面人刘”、“万家绘染布画”、“杜氏写意绣”等内容,均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即便这些简单的,渐渐边缘化、需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艺术,我们也无法确定它产生的唯一性。

  我以为,探讨它们的起源,固然并非无益,但那已是踪迹杳然不可索求的事了,我们,只需要对之做内容的了解和审美的欣赏,就是收获。

  二

  面人,俗称“捏面人”,学术语言叫“面塑”,这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从它的原料和制作手法就可看出其纯粹的民间性。它采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中国的面塑艺术,汉代就有文字记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发现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面粉制作的人俑,与其他古代墓葬出土的木俑、陶俑、青铜俑在意义上应该是一样的,即墓主人的殉葬品。当然,面塑不光仅是面粉制作的人物形象,还包括动物、器物等等,但以人物形象最具有感染力,因此统一称作“面人”。

  关于面人,还有一些传说。最早的传说认为,面人起源于远古时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品,在祭祀过后可以用来食用。山西地区的相关传说是有关春秋时期晋文公和他的谋臣介子推的。晋文公重耳在谋臣们的帮助下,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当上了国君,论功行赏的时候,却把于危难时帮助他的介子推给忘了。原来介子推功成身退,不慕荣华,携母归隐山林。晋文公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便让人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宁肯烧死也不下山。当火势过后,再命人上山去找,发现了介子推被烧焦的遗体。从此,晋文公便规定,每年这个时候,禁火一天,不准烧煮熟食,这一天便被叫作寒食节。不准烧煮食物,不意味着不许进食。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只能是寒食节到来之前,预先做好食物,以供这天充饥。而最合适的食物莫过于煮好后不会马上坏,不用重新加热也能入口食用的面品。寒食节正好是燕子飞来的时令,晋国故地山西百姓便用面团制作成燕子,在寒食日食用。而这种燕子造型的面塑,便称为“子推燕”。当然,到了后来,“子推燕”的造型不限于燕子,而是各类动物各种事物都可以了,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这就使得“子推燕”愈加受到百姓欢迎。又据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征南蛮,在渡泸江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汹涌,无法行船。诸葛亮心知这是江神作怪,无非讨要贡品。于是他命令部下立即用面粉制作一批面人和猪、牛、羊等三牲,然后恭敬地向江神祭拜,将面人和三牲投入江中,那江神受了贡品,不再搅局,悄然离去,江面上恢复了风平浪静,于是蜀国大军安稳渡过江去,取得南征胜利。

  诸葛亮制作面人的故事是否真实,无法考证,但面人艺术家虔心供奉诸葛孔明为祖师,使这位令人尊敬甚至崇拜的历史人物在他的发明项目单上又多了一项值得骄傲的内容。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发明一共有八项,包括连发弩、八阵图(又叫八卦图)、孔明棋、火兽、搭桥枪、孔明灯、木牛流马、馒头等,却没有面人。不过,在对馒头的解释中,说是诸葛亮南征时期用来做祭祀用的东西,所以这个所谓馒头,应该就是面人艺术家们认为的面塑。

  还是那本《东京梦华录》如此记载北宋东京城里的面人制作:“以油面蜜糖造如笑靥儿”,是说京城里的面人制作,原料采用油面和蜜糖,制作的形象是笑脸盈盈的人物。这些面人不用石蜡,因此可以拿来当点心吃,叫作“果食”,后来又叫“面果”。综上所述,面塑其实可分为两类,一类加入石蜡等物质,可保持长久,专门用来供奉、殉葬和收藏;一类则完全是可食用品做的,于是乎便即可饱眼福,也可饱口福了。

  面人在古代的实用性确实很强。在很多地方,它还是用在节日、婚嫁、盖房、庆生、秋收等许多方面的吉庆物品。如新屋上梁,有些地方用“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谢五土,恭请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而七月七乞巧节,姑娘媳妇们要吃面做的“顶针”、“针线笸箩”,无非是期望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但正是在这种实用性当中,面人的艺术性得到丰富发展。面团具有很强的柔软性、可塑性,因此,在技艺高超的人手里,可以得心应手,从己所欲,捏成世间万事万物,再配以色彩装饰,面人的艺术价值就充分呈现出来了。

  有专门研究面人艺术的专家指出,面人由实用性发展而为纯粹的民间艺术,具有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和雕塑学方面的研究意义。专家们还注意到,面人在不同地域发展呈现出不同风格,比如黄河流域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则细致、优美、精巧,等等。总体上来说,面人艺术与雕塑最为接近,它的造型也与中国传统雕塑有相通之处。中国古代雕塑,与西方雕塑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径,西方雕塑高度重视对象的比例、透视关系,尽量做到与真实物体的一致性,中国古代雕塑则如同中国画一样,喜欢通过夸张、变形来突出所表达的主旨,增强艺术效果。而面人雕塑许多造型走的竟是今天“卡通”的路子,它的韵味和寓意便在这样一种形式中获得充分表达。

  面塑的创作,个体性非常强。它不像一般手工艺,比如木匠、篾匠、铜匠,只要掌握相应技能,便能制作固定模式的制品。面塑到底属于艺术,它的产品虽也有重复,但却不必如同复印机一般复制,它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也追求不断创新。比如同样一个对象,甲有甲的造型,乙也可有乙的造型,千变万化皆可,只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不同的创造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正因为此,便有利于面人艺术家发挥自己的天分和想象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而他的作品一旦受到社会普遍欢迎,人们便会以命名方式肯定他的价值。过去的老北京城里,有专门以捏历史人物或神佛著名的汤子博,人称“面人汤”;还有善于捏三百六十行和清末民初市井人物的郎绍安,人称“面人郎”,如是等等。南昌青云谱区,则有一家自清代起便“精于用泥巴捏人像,见者莫不称奇”的刘姓人氏,人称“面人刘”。

  “面人刘”从清代末期传承至今,已历三代,现在的传人刘纪甫先生也已年过古稀。“面人刘”第一代艺术家叫刘茂成,居住南昌县幽兰镇流芳村,他擅长用面粉和糯米调和制作各式祭祀用面塑供品,第二代传人刘炳荣在先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精于捏制人像,所创作的作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见者称奇。当时十里八乡都知道流芳村有个“面人刘”。20世纪70年代,刘纪甫定居青云谱,“面人刘”的名号开始在这里流传。

  改革开放以后,一直被作为“封资修”而受到批判、打压的古老的民间传统习俗和艺术在各地陆续得到恢复,南昌市古老的绳金塔得以重修,绳金塔庙会也恢复了。是巧合,也是天意,一次,在绳金塔庙会上,刘纪甫竟意外地与天津著名的面塑艺人刘长艺相遇。两人即是本家,又是同行,过去素未联系,此次一见如故,自是相谈甚欢。刘长艺对于面人艺术的理解和钻研让刘纪甫印象深刻,他从中悟到很多东西。这次巧遇成为一场契机,刘纪甫坚定了发扬传统的信心和决心。他在父亲传授的技能的基础上,一步步拓展面人作品的范围。尤其在退休之后,刘纪甫可以集中精力从事这项祖传的艺术,他不断推陈出新,作品包括了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动物、卡通生肖到市井民俗、人物肖像,甚至蔬菜瓜果等等,十分丰富广博,展现出高超的技艺,也呈现了丰富的艺术价值。

  2004年,他的作品载入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美术》教科书。

  2005年,刘纪甫受聘南昌大学附属中学,担任劳技教师,向中学生传授面塑技艺,还成立了“面人刘面塑工作室”,将传统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带入校园,借此提升学生们的素质。刘纪甫还在青云谱区文化馆和自己居住的社区举办面塑艺术培训班,吸引年轻的爱好者参与这项事业的传承和推广;他的作品《打铁》获江西省文化厅举办的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节精品展二等奖。

  2007年,他编写了《面塑艺术》一书,用做南昌大学附中的教学用书;同年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编委会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者”称号。

  三

  绘染,顾名思义,就是在布料上进行绘画染色。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着渊源久远的绘染艺术,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女尸身上的衣服中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绘染艺术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宫廷就有手绘的帷幔,贵族就穿绘染的服饰。从学者的角度看,绘染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实用价值,而且还从不同方面反映着各个民族的传统理念、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只是,手绘的布画既费时,色牢度又不佳,这种古籍上称作“缋”的工艺,渐渐被扎染等新工艺所取代,民间渐渐失传,唯有宫廷官府里延续了下来。后来,随着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和高科技带来的影响,民间传统的印染艺术,无论是绘染还是扎染,都退出了历史舞台,除了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一些蜡染外,多数地方,这一类传统的民间艺术已成绝响。

  但是,还是有一些保留祖传手艺和技能的人,不绝如缕,维系着某种几乎失传的传统,遇上幸运时期,还能延续其辉煌。

  南昌市青云谱区的万家绘染布画就是这样。

  到网上查阅一下,会跳出一个标题:中华绘染布画第一人:万阳智——不错,就是这么写的:中华第一人!

  青云谱区文化馆提供的资料说,据当地老辈人讲述,万家祖籍在山西芮城,明朝的时候,万家祖上有人在官府织造坊做画布师傅。明末战乱,清军入关,皇宫里的各色人等也纷纷如鸟兽散。做画布的万家师傅,逃难到江西,在南昌东面的鄱阳湖畔开荒种地,耕织为生。农闲的时候,万家人会做些民间难以见到的布画,走村串户或者去庙会上摆摊出售。虽不能大张旗鼓,但小打小闹,也能补贴些家用。到民国初年的时候,万家出了一位叫万发水的,在黄溪渡开了一家店,卖小百货和布匹,也包括自家绘染的布画。他制作的绘染布画,产品主要有壁挂、桌围、门窗帘、婚庆及寿幛等,上面的图案都是吉利喜庆的内容,适合当地百姓的审美观念,且万家的绘染布画下水不易脱色,装裱方式简单多样,易于携带收藏,因此很受欢迎。南昌老城垣的德胜门外,“万家布画铺子”逐渐远近闻名。

  1940年,万家绘染新一代传人万阳智出生了。从小在家庭环境影响下,他对布画有着深深的喜爱。聪明、勤奋、好学,使他在画艺上奠定了良好基础。尽管1949年以后,万家绘染布画由于其内容不符合新的政治观念而逐渐淡出市场,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被强行搜缴制作工具,留存布画被付之一炬,但万阳智内心,却一直没有泯灭对这门祖传艺术所怀有的梦想。

  在他年近半百的时候,时机终于来了。民间传统、民间工艺和民间艺术,在繁荣的年代得以复苏,万阳智一生所学,也有了施展的平台。他成立了“豫章幼翁绘染艺术研究工作室”,去云贵,入民间,访问少数民族地区和偏僻山区里的艺人工匠,从那里汲取古老的养料,他甚至还琢磨藏族唐卡的图案设计和印制方式,又结合新材料新工艺新美学新观念,经20年的不懈钻研和尝试,终于对这门古老的工艺有所创新。

  万家绘染,不再限于过去传统的“福禄寿喜”四大项120余种内容,而是有了丰富的拓展。

  万阳智所创作的代表作60米无接缝巨幅长卷《万民祝寿图》被新华社、省内外30余家媒体做了报道。他的作品参展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其中绘染布画《牡丹》(扇面)获铜奖并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收藏,2012年江西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上,他的牡丹孔雀《春光灿烂》荣获铜奖。他的《观音法像》等多幅作品被中国书画院收藏。他制作的《国色天香中华情》《圣母庇黄图》《佛光普照图》被菲律宾、马来西亚、柬埔寨、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个人或社团收藏。《锦上添花》《笑口常开》等五幅作品被中国国际集邮网联合国家邮政、电信等部门编成2012年《科学发展,再创辉煌——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纪念珍藏邮册》,成为“国家名片”的构成元素。

  他经过现代美术专业训练,是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与前辈相比,他的绘染布画渗入了中国士大夫画的技艺,表现更加随意自由,“画法多样,色彩丰富,风格独特,个性鲜明,雅俗共赏,更具独创性、审美性与实用性。”

  为了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的文化部门推出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城南龙灯进师大(江西师范大学)、“面人刘”进南大(南昌大学)之后,万家绘染布画也于近期走进南大,通过画展和讲座的形式,让大学在校师生了解绘染布画的历史和现状,使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人的了解,进而推动这项艺术瑰宝的保护工作。

  四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刺绣按照材料又可分为丝绣和发绣。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王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805)卢眉娘以法华经(《妙法莲花经》略名)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及所谓“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

  上面几段文字,是关于刺绣这门古老技艺的专业解释。刺绣起源于远古时代,起先,绣在衣服上面,仿造纹身之类的习俗来装饰人体,后来功用不断扩展,涵盖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发展,刺绣的工艺不断精进和丰富,社会各阶层的人都离不开刺绣,刺绣蕴涵的社会观念和美学趣味也愈加复杂、浓厚。不过,由于它毕竟是和劳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为士大夫所不为,因此仅仅能作为民间艺术来看待。

  刺绣艺术传承了几千年,其实用性不断减弱几至于无,它的艺术价值却在不断凸显。对于刺绣艺人来说,他(她)的使命便是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曾经有一位叫沈寿的刺绣艺术家,引用西方素描、油画、摄影的表现方法,创造散针、旋针,以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其作品在意大利都朗世界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会展出,获世界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而青云谱区一位叫杜梅的刺绣艺术家,也独辟蹊径,成为刺绣行业的大胆创新者。

  杜梅祖籍是浙江杭州,那一带丝绸业发达,自来是中国刺绣之乡。杜梅传承家法,9岁弄针,10岁学绣,她兰心蕙质,领悟极快,传统针法在她一双稚嫩的手上,很快就十分娴熟了。在学习刺绣的同时,她还学习绘画,绘画对她后来创新刺绣工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杜梅在一次偶然的情景下,打开一本八大山人的画册,立刻被里面的意境所吸引。她脑子里如电光石火般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把这么伟大的作品用刺绣表现出来,会是什么样的效果?此时的杜梅,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刺绣经验,正为如何突破传统而苦恼,八大山人给了她突如其来的灵感!与表现油画、素描和摄影不同,水墨的晕染和浓淡墨的互渗以及枯笔飞白都是传统针法不易表现的,杜梅在摸索中自创了写意绣中罗汉针和空格实针等技法,可以表现浓墨力透纸背、淡墨清逸隽雅、虚实相间、缥缈如梦的风格意境,为赣绣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技法,人们称之为“杜氏写意绣”。这种刺绣方法,最适宜表现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也适宜表达江南水乡的朦胧景象,杜梅开创了中国刺绣新的天地。

  她在八大山人故里生活,这里处于鄱阳湖平原地带,她的刺绣从此延伸出两个系列:八大水墨画系列和鄱阳湖风光系列。这些全新的绣品受到业界和社会极大好评与欢迎。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伴随着中国画的价值在艺术品市场的不断飙升,杜梅的绣品不仅丰富了刺绣艺术的内涵,也成为市场的宠儿。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