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八大故乡人

  一

  据人民网报道,2013年4月25日,由上海市文联与江西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八大故乡人”江西名家七人书画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开幕。这次参展的七位江西艺术家,有被《人民画报》誉为“江南才子”的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汪天行;南宋义士谢叠山后裔、“洪都隐士”谢天锡;著名连环画家陈水远;当代江西文人画旗手、业内称为“诗书画三绝”的省三;画风拙朴、雄强,被誉为“当代石鲁”的段□;继承八大山人与傅抱石笔墨精髓的张榕山;还有国内画虎大家彭友善先生长子彭开天。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代江西画坛风貌。其后,该画展又在江西举行汇报展出。

  这是江西画家整体亮相的一次行动,证明了江西画家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和走向外界的渴望。用“八大故乡人”这个概念,也说明了他们对大师的敬重和对传统艺术传承的自觉。

  这七位画家中,省三先生常住在青云谱,因此可以说离八大故乡最近。同样在青云谱生活或工作,执着丹青事业,而且绘事有成的,还有多位,下面不妨分别做些介绍。

  二

  省三,一看而知是个笔名。孙庆佶老先生用此笔名已经半个世纪。稀薄的白发,数寸长的白须,装饰他清癯的面容,俨然仙风道骨。然而这只是表象。朋友们都了解,他是超越了物质生命而进入“一片灿烂的精神圣地”的智者,但他的精神圣地,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居所,不是参禅悟道的佛门净地,而是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为核心,融入了西方哲学关于个人使命与价值判断的内涵,注重士人的正直与良知,怀抱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与批判意识……朋友说,他是一位“精神斗士”,准确地表达了他一直以来的生命追求。

  省三是个卓有成效的教育家,又是声名赫赫的杂文家。他的杂文,“幽默到骨”,却具有强烈的警醒和批判的力量,让人读之,忍俊不禁,又每如醍醐灌顶,豁然而惊觉。作为连续十年担任南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他,对于书法的认识超越了技甚至艺的范畴,归于天地自然之气而进乎道,固非一般书家所能及。耳顺之年,他退休赋闲,又开始绘画创作。

  他的画脱略于行迹之外,全然不以形似为意,只注重内心的精神表达与传递。而且,他似乎创造了一种中国画的新形式:几乎每幅画都加上了题跋,这些题跋,有长有短,长者可数百言,短的也有几十个字。他的题跋,不同于一般画家,每句话每行字都如同他的杂文一样,有着幽默的外衣,美刺的内涵——这是其一。另外,他还借鉴连环画的思路,画了《钟馗演义》系列作品,每幅作品都以钟馗为主人公,加上一头驴、一只虎为配角,分别演绎不同的人生遭际,讲述隐藏在画外的人间故事。

  一位叫汪为新的画家兼书画理论家这样看待省三作品,说他“放纵想象,恣意内心,以调侃嘲讽的题跋质疑现实的荒谬,以看似诙谐的视觉语言形式凸现存在的本质”。省三在他的画作中,表达出对社会的独立批判意识,展现一个传统士人向独立批判者的转化。他的“画里有忧患之语,生命躯体里流淌的是一种真正的血性。”汪为新的这些评价,是为的论。

  自古文人都喜爱给自己的书斋取个有个性色彩的斋名,斋名一般都要雅,要古,要清高脱俗,高远超迈,宁静淡定,以彰显自己的趣味不同于黔首百姓、普罗大众,所以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是他们的首选。而省三则心有别裁,独出机杼,他给自己取的斋名叫“荒堂”,荒堂者,其义似可多解,一则以个人之力,肩负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对社会的不够公平正义之处,针砭讥刺,貌似堂吉诃德之奋身搏风车,不“荒唐”而何?二则省三自署别号“马瘦风西”,以元人名句“古道西风瘦马”为意境而倒装其顺序,颇有倒骑毛驴的做派;又署“低翁”,乃放低姿态,俯身草根之谓;又以“入土文物”自嘲。如此萧寒冷清落寞孤寂,不免门庭冷落车马稀,其堂不荒又何如?当然,省三这些自况,笔者以为其实有着自诩的意思在内,即不同流俗,不驱众议,不媚威权,自我担当起知识分子不堪承受的重负,通过艺术,传达自己秉持的“刚直、坚贞、方正之性”。

  省三书画尚简、尚拙,不求雅致,不呈才气,以恣意放纵而达气韵生动之境,可谓人书俱老,如苍天透彻,湖水澄明。

  三

  漆伯麟,南昌画派促进会会长、南昌画院名誉院长、南昌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漆先生的艺术影响,近年与日俱增,为藏家看好。他的艺术生涯,似乎再一次验证了南昌和江西其他地方的古今画家所经历的坎坷之路。绘画,是他自幼的爱好及天赋所在,可惜早年家贫,连宣纸也买不起,只能用劣质的毛边纸替代。为图生计,他当过翻砂工,从事过园艺,当过老师,一点微薄的工资,除去糊口,全部用来购买笔砚纸张。没有专业指导和训练,想要画艺有成,难度可想而知,好在他有幸遇到了黄秋园,成为这位中国著名国画艺术家的弟子。黄秋园看好年轻人好学上进的求学精神和丹青天赋,倾心传授自己的学养技法,耳濡目染,耳提面命,漆伯麟很快踏上了扎实的绘画之路。

  南昌,是个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绘画底蕴的地方。山水润泽,日月辉耀,从南唐开始,一代又一代艺术巨匠,以他们卓越的才华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增光添彩,徐熙、董源、巨然、罗牧……这一个个名字,让后来的艺术追求者如瞻北斗,如向峰峦。

  在前人的艺术成就面前,有人就此俯首,视前路如畏途,不敢有跨越之想,而漆伯麟在黄秋园先生鼓励下,激发了初生牛犊不怕虎,跃上高楼又一层的豪迈志向,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读书画画上,不仅研习先辈作品,揣摩其中韵味,而且,“漫游名山大川,揽匡庐云,扪黄山石,北上长城,南蹑罗浮,壮行色,宕胸襟,观照山水,神与物游”,广泛的游历,开阔的眼界,让他的画艺有了独特的气韵。有识者论他的画谓:画山水,浑莽苍然,墨气沉厚;画树木,蓊郁滋润,蔚然深秀;画花鸟,明净淡雅,点染成趣;画静物,娴雅清逸,如心灵独语……

  黄秋园先生曾有诗赠给他,赠诗曰:“作画须得山水情,山若有骨水有声。师从不如师造化,何论范宽与李成。俗子师法泥于古,披麻斧劈直虚名。漆君有法亦无法,无拘无束过前人。”诗中既有对弟子的教诲和指导,也寄寓了高度的肯定和期望。

  中国画最高境界是意境、神韵,向来属文人画最能体现,故仅能妙写丹青,并非上乘,能够诗画合璧,方为兼胜。

  有了解漆伯麟先生人品个性的友人这样描述他眼中的画家:其禀性笃实沉静,自甘枯淡,摈弃浮华。遇好友来,承受其兴之所至,斟一壶茶,谈论诗文,品评古今,其识见往往独具机杼。漆君能诗,宗法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每以吟咏遣其性情,风骨清朗而饶有画意。

  这段描述,让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个只通技法的画匠,而是具有古代士大夫气质,有着充分的人文素养,简淡清旷,不拘藩篱,纵情随心与先贤巨匠做灵魂交流,对后辈来者有精神启发的艺术家。

  四

  画家林峰,有一个别样的绰号:“沉着的行者”,这似乎概括了他一生事业的传奇和艰辛。

  少小,他就在青云谱这个充满传奇的地方长大。他的住所旁边有一口池塘,池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丝绸塘。从名字可以想见,那是一口波光潋滟,清可鉴人的水塘。日光月影,朝晖夕阴,在水塘里起伏升降;碧荷翠柳,茅庵农居,倒映水中,呈现出诗情画意。水面上最让人为之迷恋的,是一角黛瓦白墙,那恰恰是朱耷的故居——青云谱道观(也即八大山人纪念馆)。在这样的情境里长大,一种先天的召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神秘的种子。

  他喜欢去道观里玩耍,那里面的景象、氛围和气息,在他看来与外界有着某种不同,那种不同就像引力一般,让他亦步亦趋,不忍舍弃——这种感觉直到如今,仍然萦聚心间。

  观内一位道长发现这位孩子总是前来玩耍,可他来了既不吵闹喧哗,也不爬高上低,而是对里面陈设的八大山人画作反复观看,眼睛里流露出痴迷的光来,心里对他起了意。某日,他亲手给这孩子端来一杯茶,问他:“喜欢这些画么?”林峰点头道:“喜欢。”“喜欢就画吧!”

  道长的声音轻微又悠远,如同一阵风刮过,却在林峰心里掀起回澜。哦,喜欢就画吧,画吧,画吧!或许这就是天启,林峰从此走上了绘事之路。

  他先后受业于两位恩师:陶博吾、张中原。得益于大师指点,画艺自易精进,他又有着一股倔劲,把画画当作比吃饭穿衣睡觉更为要紧的生活内容,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不画。他的朋友王迎春这样评价他:“他有着充沛的精力和苦行僧般的耐性,多少个春秋只要兴起,作画通宵达旦乃家常便饭,次日照常挤车跑班。他画得很勤,经常只要几日不见,冷不丁他会抱出一大摞新作来叫你目瞪口呆。他画得多,思得多,说得也多。往往略有所悟就憋不住与人交流,朋友间论画,他总是滔滔不绝且不乏真知灼见。”有道是勤能补拙,何况他天资颖秀,数日不见,总给人刮目相看的印象。

  他的成就不光源于勤,同时源于博,这个博,一是广泛吸收,博采众长之意。对前辈大师和同辈友朋的画作,他钻之弥深,学而不厌,对于其他艺术,如民间艺术、市井俗器甚至儿童稚作,他都能从中发现出可资借鉴的创意,以为自己创作的养料。他的另一个博,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就是超出绘画本身,对传统文化下功夫钻研,读书养气,诗文铸魂,领悟天地之大道,参透生命之禅意。如此一博,他的画品自然升华,不同俗匠。有人概括他绘画的几个特点,可谓肯綮:其一是他以书入画,书意画境浑然一体,行笔自如而厚朴,笔随胸中意趣尽情写出,笔笔生发充满韵律节奏。其二是用墨、用笔、造境都很简略,力求以简约之笔墨写出纷繁精深之境,画中大面积的虚空,增强了视觉效应和观者的想象力,使之不着一笔而景象万千。此外还有一点是:他非常强调作画时的直觉,意动笔发,看似草草实则十分得体耐人寻味,内里蕴藏着丰富精深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意趣。

  “无法之中有至法,古风吹遍树新风”。当年,他的恩师陶博吾先生赠此联于他,其中提挈之意,勉励之心可谓殷殷。林峰自谓,师教在耳,责任在肩,负重前行,敢不尽瘁?

  五

  其实,比林峰离八大山人距离更近的还另有其人,他叫王凯旋,他的身份是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

  从22岁进八大馆工作,到现在,他已经陪伴长眠于地下的那颗伟大而孤独的灵魂整33年了。他的青春年华、黄金岁月,就在一种神秘且神圣的氛围中度过。毫无疑问,从中受到的熏染和影响,在王凯旋先生生命中形成最为深重的烙印。

  他把八大馆当作自己灵魂的家园,把八大山人当作心中的神祇。他主持了《八大山人研究》专刊,探讨和推介八大的艺术成就与崇高价值,八大山人纪念馆扩馆整修成如今的规模,也系他一手主持。在接受记者采访当中,他深情表示,整修的目的,是为了“让八大山人的艺术爱好者更好地了解和观赏到其画作放任恣纵、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神韵。”从他个人而言,恰是在这里开始了他一生甘苦自知的追踪八大足尘的跋涉。

  这么多年,潜心于幽静的馆内,神游于画艺当中,王凯旋离喧嚣的热闹的亢奋的名利场很远很远,他的心静得就像馆内的那池碧水,里面映射的是天光云影。大师留下的每幅字、每帧画,里面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他的灵魂里汇聚,让他获得无可比拟的财富。

  王凯旋的画以独树一帜的品格在画坛崭露头角。他画了大量泼墨写意人物画,以幽默生动、妙趣横生的造型,传达出内心的意念。京剧人物系列国画,将“原本华丽、璀璨、妩媚多姿的戏剧人物”,以饱蘸浓墨的写意方式,挥洒重塑,给予了迥异于京剧剧情的全新诠释。画里的人物动态可掬,神情兼胜,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让人联想到的不仅是剧情故事,更是大千世界里的世态百相。这里要解释一下的是,我们说他的画栩栩如生,不是指的形象逼真,而是通过夸张变形,突出旨意,其间跃动着浓郁和强烈的生命气息。《时惕乾称》组画,是王凯旋先生作品中颇具匠心,迥异他人的作品。“时惕乾称”一语,本是八大山人的一幅手书横披,传达的是《易经》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的意思)。这组画,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太极》。画中为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如分镜头般的动作组合。为了传达心中的蕴意,他大胆创新,采用汉代画像砖拓片的效果来点染勾画,人物动作行云流水,却省略五官细部,没有画眼睛鼻子,整个透露出浑茫古朴的气息。

  这组画王凯旋想表达的,是他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参悟和理解:遵循天道自然之理,把握动静阴阳平衡,顺而不逆,勤而不躁,从容逍遥,复朴归真。画中人物,憨厚亲切,让人遥想至深。

  王凯旋的花鸟山水,谓其笔墨已窥八大山人之堂奥,当不为过,只是意境旨趣,已是个人风格——毕竟生活遭际与八大山人的年代早已天差地别。

  他的《凝寒》,枯笔横斜,画出梅花苍然老枝,淡墨点染的梅花,一派洁白的报春之意。树底一只鸟雀,也是八大山人式的喙和眼,却隐约露出轻盈笑意。他的《乐水》《乐鱼》,笔意参差,墨法精到,饶有趣味,透露的却是庄子的逍遥游境界。

  六

  程允贤纪念馆馆长徐林晃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副对联: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这副楹联原作书于上海城隍庙门前,徐林晃对对联的内容深以为然,将它抄下带回,书写下来。这幅联是他的得意之作,所有来他办公室的人,对这副对联都会反复观看,品味琢磨。有人这样评价,徐林晃书写的这副对联,具有金石气、汉隶韵、行草风。

  但作为艺术家,徐林晃的主攻方向是雕塑。他担任过南昌市城市雕塑管理办公室主任,自己也创作了许多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美展,有的还荣获奖项,说明了美术界对其创作的肯定。

  徐林晃的作品,写实与写意并重,抽象与具象兼备,既显示其扎实的功力,又证明他的想象力和独特性。

  他有一尊彭德怀的铜雕,属于高度写实的作品。与程允贤创作的彭德怀造型不同,徐林晃创作的是彭德怀正面半身像,但意境上,两尊彭元帅的铜像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徐林晃的这尊雕像,主人公呢子军服,风纪扣紧扣,肩上披一件半旧的军大衣。他眉心紧锁,双目直视,嘴唇紧闭,一副忧患在心的样子。忧患之中,透出一股刚正之气。让人遥想,因百姓利益而怀冤受屈的元帅,就该是这样一种先天后乐的表情。他还有一尊名为《江南春色》的汉白玉雕塑,塑造了一位拉琴少女,少女一手持胡琴,一手翻开五线谱,头和身子微侧,一副专心而又恬静的模样,纯净无瑕而又寄寓梦想,青春的气息和美的意境触手可及。尤其她脚下的裙摆,状如一朵莲花,更给作品平添了圣洁的意味。

  他有成系列的一组表现乡村孩子的雕塑,均采用变形手法。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的《山乡喜雨》,表现的是两个村童上学路上遇雨的情景。孩子身背书包,手提饭盒,一双赤足,走在乡间的泥土地上。他们仰头向上,把挡雨的斗笠微微掀开,望着淋淋春雨,露出欢欣的笑容。还有《春妞》《踏歌》,表现乡村孩子踢球和戏耍时的情景,憨态可掬,庶几触及到人心灵中柔软的部分。

  江西省博物馆广场上有徐林晃创作的一尊巨大的铜雕,名为《时空》,采用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的花纹、装饰为基本元素,表示江西这块土地悠久而深厚的历史积淀。江西省新干县的大洋洲,于1989年获得了一起重大考古发现,在那里第一次发现了商代晚期的大型墓葬,里面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出土,填补了中国考古发掘的重大空白,打破了历史学家一直以来认为的“商文化不过长江”的旧论断,说明江南(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同步发展很早就开始了。这起考古发现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时空》雕塑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出一种凝重、庄严和浩茫的质地。

  七

  青云谱的文化和艺术气质,让无论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如林峰们,或是外地籍贯却仰慕流连甚至定居此地的艺术家们,都感受到某种不可言说的心灵震颤。

  青云谱的空气里弥漫着大师的呼吸。这里的蓝天白云、岸柳池荷、游鱼飞鸟……在在气韵生动,每每透露灵性,仿佛大师的笔意。

  大师的神来之笔,给这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有人解释“韵”的含义:即声外之余响,言外(或象外)之余意。韵而有神,则为艺术之极致。

  明代王士祯倡导诗歌的“神韵”说,并以冲淡、超逸、含蓄、蕴藉的风格作为诗歌的极致。绘画理论受到诗论的影响巨大,绘画艺术最为崇尚的境界也是神韵二字。

  当然,神韵未必一定仅指冲淡、超逸之类,其实,各类艺术,风格还是多样化为好,清冲高远者,禅意为宗,沉郁顿挫者,忧怀为本。联系到水墨神韵,那些冲淡简约,清远孤标者固然让人称羡,而气象深重,格调沉雄者,亦足令人仰慕。

  墨的动感,墨的运行,墨的挥洒,墨的舞蹈,让我们感受到宇宙万象和天地人和。当我们通过墨的气韵和律动,去触摸它的肌体,体会它的情感,参悟它的精髓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是饱满而静穆的,我们将随着墨的韵律,进入到一种与自然统一的节律当中……

  §§第三章 旷野的芬芳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