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星聚青云

  一

  唐代诗人王勃在他那篇名扬千古的《滕王阁序》中,这样赞美洪州(南昌古称):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意思说这块宝地,才俊之士如云雾聚集,多不胜数,如星驰电掣,在为国家政事奔走效力(这里借用了一位当代学人对这两句话的新解,新解反对将“雄州雾列”解释为“洪州境内的建筑如云雾排列,到处都是”这种传统说法)。

  南昌自古为人文昌盛之地,其为江南西道(即江西)首府。整个江西,古代有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禅宗文化……均曾盛极一时,各自先后出现晏殊、王安石、曾巩、汤显祖、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慧远、马祖道一、怀海……等一大批光耀古今的人物。还有田园诗始祖陶渊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理学宗师朱熹、画坛巨匠傅抱石……均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泰斗巨星。

  群星已逝,光芒永存。为了让江西的文化名人深入人心,垂范后世,青云谱区在梅湖景区建立了一座“江西名人雕塑园”,突出“山水江西,人文南昌”意境。通过省内知名文史专家严格筛选,共确定了68位江西籍历史名人入园。出于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景仰,特请中国雕塑院向全国发出征稿信息,当代国内一批顶级雕塑家热心参与,终于有了这批手法多样(包括群雕、组雕、浮雕、圆雕等等),造型各异,在艺术表现上渗透人物内在精神,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

  二

  陶侃,字士行,原籍江西鄱阳人,西晋时期名将,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作品采用装饰性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威风凛然的大将风度。

  这是刻在名人雕塑园里一尊铜雕前的部分文字说明。

  这位陶侃便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的曾祖。陶渊明的诗,被誉为“平淡之宗”,这种风格,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大创造。他把笔触伸向田园,伸向乡村,伸向那些自《诗经》以后就从来不曾进入诗人视野的物象:荒草、豆苗、井灶、废墟、村口吠叫的狗,树巅鸣叫的鸡……一种清旷简洁、纯净自然的诗风,吸引了从古到今无数的粉丝。清代沈德潜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诗歌地位,说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这些在中国诗歌史上响当当的大腕,只不过学得陶渊明的某个侧面,就留名千古。李白、杜甫对陶渊明都推崇备至,李白说:“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说:“焉得诗如陶谢手。”在苏轼的心目中,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应该在李、杜之上,他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与苏辙书》)

  陶渊明为当之无愧的文化宗师,诗坛盟主,他的祖上却为“赳赳武夫”。曾祖父陶侃的父亲,是吴国的扬威将军。吴国灭亡后,陶家破落,家里穷困得紧,连买酒的钱都没有。一次,一位鄱阳老乡来拜访陶侃,仓促之间没处借钱,陶侃母亲将自己的长发剪了,才换来酒钱。陶侃进入仕途后,很快显示出他卓越的才干,以功劳而封侯拜将。他治军严谨,“戎政齐肃”,故而打起仗来“所向必破”。他当荆州刺史,“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晋书·陶侃传》)东晋政权几次遇到危机,陶侃参与平叛,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平定苏峻之乱中,由于他拥有的实力最强,作战最有韬略,甚至被推为盟主。

  陶侃出身寒门,在当时世家大族垄断朝政和军权的时代,他出类拔萃,官高位重,在别人眼中是个异类。所以当时竟有谣诼,说陶侃怀有野心,企图凭手中兵力遥制朝政,所谓“潜有窥窬之志”,也就是怀谋夺权篡位的意思。其实,在门阀制度严苛的东晋,陶侃仅凭一己之力,采取犯上的行为,将引起世家大族的联合反抗,并引来各路诸侯共同讨伐,无异自杀之举。时人称之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诸葛亮),陆抗诸人不能及也”,如何会心存不恰当的野心,去对宫廷抱觊觎之心而惹来杀身之祸呢?这样做绝非明智之举嘛!当然,谣言的起因自有缘由,陶侃对当时的宰相王导心有不满。王导对于陶侃这位寒门出身的都督,心存戒备,生怕他的势力威胁到政权,预先采取了一些防范预警措施,让并无异心的陶侃颇为难堪,因此他曾经跟人说过欲废去王导相权的想法,结果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竟成为陶侃“潜有窥窬之志”的根据。或许,他治军严谨,政事清明,“欢喜慰赐”,而立身清廉,也成为别人编排他怀有野心的依据也未可知。遥想千年之后,太平天国起义风起云涌,大清帝国摇摇欲坠,曾国藩力挽狂澜,扫平“长毛之乱”,他的声望和实力达到顶峰,也有人认为,乘此时机,只要曾国藩心念一动,取大清国而代之,如探囊取物,曾国藩却经受住了诱惑与考验,成就了自己一代名臣和千古完人的名声。将陶、曾二人比较研究,他们的近似之处颇多,当属同一类型人物,故而攻讦陶侃有窥窬之志,实为不经之语。

  《世说新语》里记载有这样一则关于陶侃的故事: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成今文是这样的: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赠送给我,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这则故事,后来演化为一句成语,叫“封鲊付使”。陶母这样的女性,和孟母、岳母等伟大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懿范千秋,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理所当然!

  立在名人雕塑园里的这尊陶侃铜像,从造型上没有遵循写实主义表现手法,采取了较大尺度的变形与夸张,意在突出陶侃的将军气概、武士之风。陶侃虽以武将著称,其实并非莽夫,他胸怀韬略,腹有诗书,见识深远,“恭而近礼”,“笔翰如流”,远非一般将帅所能及。铜像注重了武的一面,对其文的一面展示不足,虽为小憾,但其威仪所具,亦能博人敬仰。

  三

  据《江西状元全传》,自唐代开元二十四年(736),江西出了47个文状元,7个武状元。现搜集如下,以飨读者。

  47位文状元,见证了江西这块土地上读书风气之盛,儒学浸染之深!

  当然,也许印证了今天一些学者的观点:有大出息者都不是考第一的。国外一些学者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成就大事业者,基本不是读书成绩最好的,反倒是第七名以后的中上成绩者,能够在社会上脱颖而出。这其中的原因有多种,有人说,考90分,对那些智商高的聪明学生都不会太难,但要是考100分,这增加的10分所耗费的精力,甚至会超过前面90分的耗费,所以,考第一对时间与精力的消耗,从经济学的角度计算,其实是划不来的。另外,为了考第一,时间、精力耗费殆尽,没有精神去从事别的活动,而那些中上游的学生,他们则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其他方面的体验,比如社交、文体活动、课外阅读等等,这样对今后的发展能奠定更加广泛的基础。

  所以,中国历史上那些最为著名的人物,无论是政治家、艺术家还是科学家,状元出身者希见。但这里要说的是,状元或者第一名,他们依然是出类拔萃,不可多得的。

  在名人雕塑园里,立有三尊状元的雕像,一位是唐朝的卢肇,一位是南唐的乐史,还有一位是南宋末年的文天祥。

  说三尊状元像为立像,其实不确切,乐史的那尊雕像,与园内大多数雕像不同,既非立像,也非坐像,说他是一尊卧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卧像。这尊乐史像,呈45度倾斜,他还不是头朝上地倾斜,而是闭着眼睛,头枕双臂,如同眠觉一样,两只脚却伸向空中,如同他一头扑倒在地的姿势。这位乐史,是醉态、憨态还是梦态?大概只能观者仁者见仁了。

  雕像旁边的文字标注出创意说明:创作在形式和取意上突出其传奇性,从代表作《太平寰宇记》《绿珠传》中吸取灵感,以作家本人从天而降的形式感代寰宇和坠楼之意,即体现作家的不同寻常和超于常人,也体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执着和忘我精神……

  乐史是江西宜黄人,古代属临川郡管辖。临川这个地方,“东连吴越,西接潇湘,南控闽粤,北襟江湖,横跨吴、越、楚三地,为古代通往闽粤沿海地区的要冲”。临川郡始建于三国吴太平二年(257),东晋以后,相继有中国顶级的文化名人在此地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如王羲之、谢灵运、颜真卿等。这些“名公闻人”为宦此地,留下许多佳话。比如颜真卿就为南城的麻姑山书写了号称“天下第一楷书”的《麻姑仙坛记》。

  南唐时期,这里成为偏安小朝廷的后花园,自然获得深度开发,经济和文化有了同步发展。在之前,临川郡还没出过一位进士,南唐后主李煜时期,乐史成为监川郡的第一位进士,而且一举高中状元。据研究历代状元的重要资料《玉芝堂谈荟》记载:

  宜黄乐史,母梦异人授五色珠而生,力学有文,举南唐进士第一。

  南唐为宋所灭,乐史和南唐的官员们多数归降宋朝,成为大宋官员,乐史也入宋担任史官。他专心于学术事业,一生著述浩繁,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地方志辞典》《中国方志大辞典》均列“乐史”条目,称其为古代杰出的方志学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太平寰宇记》,看似小说书名,其实是宋太宗时地理总志,该书计200卷,堪称皇皇巨著,历述北宋初期全国各州、军的地理沿革及户口、人物、土产、风俗、古迹等,对宋代以前周边各少数民族及与中国有往来的海外诸国也多有记述,资料翔实,考据精核,成为中国地理类书籍的样板,也创新了地理著作的写作体例。他不仅是学者,同时是文学家,他根据唐代杨贵妃的故事和西晋石崇宠妾绿珠的故事创作了传奇小说《杨太真外传》和《绿珠传》。

  乐史个人及由他主持的著述之丰富,古今罕见。除200卷的《太平寰宇记》外,另有掌故类的《广卓异记》20卷、《宋齐丘文传》13卷、《李白别集》10卷、《颜商实录》20卷、《坐知天下记》40卷、《总记传》130卷、《诸仙传》25卷、《神仙宫殿窟宅记》10卷、《杏园集》10卷、《掌上华夷园》1卷,以及传记小说《许迈传》《滕王外传》各1卷(今已不传)。据能统计到的乐史著作,已有27种,共1018卷。假如从他33岁考中状元开始计算他从事写作生涯的数量,那么到他78岁去世,45年间,平均每年写书21.07卷!数量说明了他用功之深,写作之勤,而他所涉及的范围,更是让人惊讶和敬佩。其写作共涉及地理、历史、人物、小说、散文、戏剧、舞蹈、伦理、建筑、神话传说等10大类。这样的渊深广博,这样的触类旁通,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所以有人这样评价乐史:“在整个1300年的科举史里,他也不愧为名状元”。

  名人园里另外两位状元,文天祥自不用说,他的名气比乐史要大得多,凡中国人,没有不知道他的千秋浩气和锦绣文章的。文天祥不仅是状元里的佼佼者,更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这里就不多述。卢肇,是江西历史上第二位状元,尽管今天知道他的人不多,但在他那个时代,则是“颇有文名,官誉亦佳”,训诂、绘画、书法都精于一时。他当过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四地的刺史,著述有100多卷,应该说是颇为丰富的了。他的诗歌,在唐代那个明星璀璨、人才辈出的朝代,自然算不得一流,但要放在明清这样的朝代,便可算出色的了。这里抄录他的一首诗:

  祝融绝顶万余层,策杖攀萝步步登。

  行到月宫霞外寺,白云相伴两三僧。

  祝融,指南岳衡山主峰祝融峰。它是以三皇五帝之一、被民间称为“火神”的祝融的名字命名的。卢肇这首诗应该是纪行诗,记录自己攀登衡山主峰的感受。该诗的诗眼在最后一句“白云相伴两三僧”。这里透露了卢肇这位科举状元内心的另一面:亲近自然,清虚自任,淡泊逍遥的生活观念。

  名人园里坐落的这三位状元雕像,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江西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古代士子的才学襟怀。

  四

  名人雕塑园内的这68位名人,跨越了多个行业和领域,他们当中,多半是古代的文化名人,其中有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美术家、书法家、音乐家、戏曲家、医学家、工程学家,地理学家和航海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铜冶炼专家、星象家以及军事将领……现代则有物理学家吴有训、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胡先骕;中国近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曾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的邹韬奋;现代政治学家萧公权;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著名法官梅汝璈;被称为“北齐南傅”的画坛巨匠傅抱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等。

  中国古代人文昌盛,主要在于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自然科学方面,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短板。古人把哲学等等方面的知识称为“学”,把艺术方面的知识称为“艺”,把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称为“技”;而民间把从事学术的人叫“学人”,从事艺术的人叫“艺人”,而从事工程技术的人则叫“匠人”,这里面透露出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知识的轻视。尽管轻视技术和自然科学,但自然科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条准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古代民间有许许多多术业有专攻的能工巧匠,在发明和创造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绩与贡献,不然,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不可能在整个封建时代一直处于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

  世界著名的科技史家李约瑟一生耗费近50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刻苦著述,写出了世界首部多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7卷34册,总计4500万字),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以及对东西方科技发展进行长跨度对比,不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和辉煌成就,而且阐述了一个有力的论点,即:“就技术的影响而言,在文艺复兴之时和之前,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世界受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顽强的手工业者之赐远远大于受亚历山大时代的技工、能言善辩的神学家之赐。”他一共开列了中国科技的100个世界第一,并以之为红线,贯穿整部书的研究和写作。这部书被人们称为“重识中华文明”的皇皇巨著!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人物是江西奉新的宋应星。

  宋应星是明末时期的科学家,他写了一本书叫《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那个时候,西方的启蒙运动还没有发端,启蒙思想家们编著的那套著名的《百科全书》,比《天工开物》晚了一个多世纪。

  《天工开物》的书名,分别取自《尚书·皋陶谟》和《易经·系辞》里的两句话:“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前一句话的意思好理解,即造物主的职责和行为,人可以取代,这句话后来有成语阐释,即“巧夺天工”是也。后一句话也成为后世的一句成语,其意思为: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得到成功。取此书名,充分表明了宋应星对于科技知识的看重。在书中,他表示过这样的观念:“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也就是说,只要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熟能生巧,巧能生华,就能制造和生产出各种胜过天然的精巧物品。

  宋应星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曾祖父曾为南京工部尚书转兵部尚书,后入京师转任都察院左都御使,为正二品的重要阁臣,他积极参与推行首辅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政策,是明代中期这场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公元1615年,28岁的宋应星和哥哥宋应升一同参加江西省的举人考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一举夺得第三名,宋应升考得第六名。全县考生中只有宋氏两兄弟中榜,一时声誉鹊起,闻于乡里。遗憾的是,他们以后继续进士考试,五次进京,却五次落榜,此时的宋应星已经45岁,岁月蹉跎,白发添鬓,让宋氏兄弟体验到人生的残酷。从此,他们绝了科举之念,自然也绝了仕途之路。

  有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五次进京,往返行程万里之遥,宋应星科举失意,旅途的收获却是巨大的。沿途经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省,他一路考察了百姓从事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生产的细节,掌握了丰富的相关资料。更为重要的是,他得出一个结论:书生终其一生皓首穷经却与实际生活隔绝,可谓百无一用,真正是不足道也!从此,他决意调转人生方向,走一条中国士大夫从来没走过的路。

  1634年,宋应星谋到了一份分宜县教谕的差事。教谕主管一县的教育,近似于今天的教育局长,多为进士担任,或许上面认为他确实是个人才,便将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小官职给了他。以前的教育没有衙门化,所以也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寻租的权力,管管学生和老师,最多教几堂课,剩下的时间多了去,恰好给宋应星开垦自己的“自留地”创造了好机会。

  于是,业余时间,宋应星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天工开物》的写作之中。历时数年,他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为18卷,记述了古代共30个门类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技术、方法和经验,几乎包括了社会生产的全部领域,为当时以及后人留下了大量可资参考的资料。以后有些生产项目失传,人们通过这本书得以复原。

  宋应星写这本书时,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因为“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而他自己又“伤哉贫也”,想购买一些资料,或者进行实验验证,却没有钱;想和同仁们一起讨论,以避免差错和舛误,又没有地方(“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铜仁,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尽管如此,他却毫不动摇,终于积跬步以至千里,而遂成心愿。

  《天工开物》完成和刊行,正值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时期。农民起义和清军压境,数年之后,先是李自成攻占北京,很快,大清王朝入关,夺取汉人的政权,并一路南下,扫荡、平息各地的反抗。宋应星的书尽管讲的是技术,对时局却有忧患之语,尤其其中“华夷之辨”的观点,引起清政府不满,在整理《四库全书》时,将《天工开物》一书毁版。所幸此书已经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从日本引进,得以重见天日。

  这样一本技术百科全书,和中国古代地理百科全书《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医药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李时珍)、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徐光启),同出现于明代,说明明代的确是封建经济完全成熟,臻于顶峰的时代。后世几百年,中国在科技、生产等等领域再也没有出色表现,终于导致了列强入侵、中原板荡,中国险遭瓜分瓦解的悲剧。

  名人园里一位雕像原型名叫雷发达,是真正传统意义的匠人,他的家乡为永修县,本人以建筑工艺见长。清代初年,他和堂兄雷发宣被招募到北京,替清政府修筑皇宫。康熙朝,他主持修建了故宫最重要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人们俗称的金銮宝殿,是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乾隆朝,他又担任的圆明园楠木祥样式房掌案,即工程总设计师,将这座虽然已经焚毁但至今无有超越的,被称为“万园之园”的伟大园林奉献给人间。根据自己的经验,他写下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程营造录》等著作,并将一生所学,传授子孙。雷家主持皇家的宫殿园林建设达200年,还修建了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等等。

  另一位张潜,是北宋著名的湿法炼铜家。他研发利用硫酸铜溶液浸铁,使其产生化学反应,将铜析出,此法堪称我国冶金和化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这三位名人,要按照今天的学术评价体系,成为两院院士,可以当之无愧!

  五

  散发着花木清香的文化园,也散发着文化的沉香。这里的几十位不同朝代、跨越千年时空的文化名人,以这样一种方式聚集在这里,他们代表了历史的正能量。在后世一些精神浅薄、行为悖乱的年代,他们这些耀眼的星座曾遭到荒诞的讥讽、肆意的攻击甚至作为所谓的“四旧”而受到可笑的批判,然而,纷乱的乌云消散之后,日精月华的光芒益显其璀璨。让我们怀着敬慕的心情对这些先贤大师顶礼膜拜——我想说,倘若没有这些先贤大师,我们即便每天过着锦衣玉食、快马轻裘的生活,我们的精神世界,仍是一片苍白;我们的世道人生,仍是一片荒凉;我们的心绪情感,仍是无处依托……我还想说,要论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不是那摩天大楼,不是那钢铁的摩天轮,而是屹立千年的滕王阁,是安宁静穆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是这一座座栩栩如生的文化名人雕像!

  星聚青云,星耀赣鄱,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是要真正做到让优秀的文化和人类的文明薪火相传,方能不负南昌和江西“人杰地灵”的称誉!

  §§第二章 流动的墨香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