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虎癖居士

  一

  江西,真是一块文化的渊薮之地。从文学到艺术,无数的巨匠大师,灿若群星,光耀这块牛斗之墟。在这样的土壤上,后继者自有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只要有远大的志向,足够的勇气加上天赋的才能,那么接近大师,成为大师精神的传承者,便不是蹈虚之语。

  青云谱,有着大师的气场,那座宁静清虚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是艺术的元气聚集的地方,如今,在它旁边不远处,由南昌市人民政府主持,修建了一位当代画家的纪念馆——彭友善美术馆。这座由青年设计师仲松先生设计的文化殿堂,内藏彭友善遗作200余幅,其中有许多珍品,包括彭友善先生一些颇有影响的画作,比如《百虎图》《英雄与美人》《难民行》《永生》……这些作品,有的在国内美术界和社会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也有些受到圈内的人士高度赞誉。

  审美需要距离,对艺术的评价也需要距离,对艺术家的评价尤其如此,须等待历史的机缘。在这种机缘到来之前,我们不妨走进这座美术馆,去体验一下一位虔诚坚韧而具有丰富艺术才华的画家的内心世界。

  二

  彭友善的出生地,是鄱阳湖畔余干县。鄱阳湖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演绎着许许多多大自然和历史人文故事。春去秋来,湖水汤汤,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这样的景致,让少年时代的彭友善,充满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遐想。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幼受到的教育是传统的,充满博爱和崇尚大自然的。祖父的学养,让这位乡村少年受益匪浅,尤其是祖父对绘画的爱好,使彭友善三兄弟自幼便对丹青事业情有独钟。明末清初江浙一带的著名才子李渔,自负才情,曾经说过这样“狂悖”的话:“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他与人编绘了一本堪称中国绘画艺术教科书的《芥子园画谱》(又称《画传》),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成书出版后惠泽于其后世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彭友善的祖父刚好手中藏有一本《画传》,以此示之诸孙,颇为喜爱。尤其彭友善,终日临摹,爱不释手。不知是否偶合,人们后来知道,齐白石、潘天寿、陆俨少乃至郭沫若等一代宗师,初学绘画,均从《画传》获益良多。

  彭友善早先接受的美术教育是传统的,除了祖父的传授和《芥子园画谱》的启蒙,他十几岁时,又师从国画教师范炯,学得了大量国画图形的基本技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来,人们归纳他的画艺,说他同时擅长人物、走兽、兰竹、花鸟、山水、鱼草……可谓无所不精,其实其基本功底都是在这个时期打下的。

  好学精进的彭友善,有了扎实的国画功底,比起前辈画家来,又有了学习西洋绘画的时机。他起先在鄱阳陶业学校读书,后跟随兄长彭友仁赴上海学习素描、参观各种画展,又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美术科,师从徐悲鸿习西洋画。1932年,转学至武昌艺专绘画系,主要是学习西洋画派,勤奋加天赋,他的中西绘画技法均得以登堂入室,各具特色。

  绘画上,个人的天赋很重要,而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所谓师从。绘画是高雅的艺术,在笔者看来,它的传承跟传统的手艺近似,都需得益于师尊。所谓“名师出高徒”,对于画师和工匠具有同样的意义——这里没有丝毫贬低绘画艺术的意思,而只是说出一个事实。彭友善天赋高,起步早,学路宽,固然是他取得成就的基本原因,而他曾经师从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等中国现代画坛的宗师,得以亲炙,获其指授,更使得他的艺术境界达到庸常画匠难以企及的高度。

  彭友善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时,曾反复临摹徐悲鸿的画作,并送与先生指教。往往,先生一眼便看出破绽,挑出毛病。彭友善不气馁,将先生原作反复观摩、领会后,再做仿效。逐渐,徐悲鸿提出的意见一次次减少,有一次,竟然对仿作和原作难以分辨出来,不由得大为赞赏。1931年,他与大哥彭友仁合作了一幅丈二宣纸的巨幅画作《难民行》呈与徐悲鸿,徐悲鸿为该画的内容打动,提笔在上面题诗一首:“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百忧。天下尽是滔滔者,洪水猛兽漫相求。吁嗟彭君幸而免,悲苦流离写成卷。且抒郁抑自宽怀,吾侪有艺堪消遣。好望拭目待升平,闻道黄河能自清。”诗中对彭氏兄弟怀抱苍生,悯惜百姓的博大情怀给予了高度赞许。

  1947年,彭友善经友人介绍得以结识齐白石,欲拜白石为师。他的见面礼是替老人画的一幅肖像,先生见了,很是高兴,当即允诺纳为学生。后来,老人寄来亲笔书信,末句写道:“疏狂那堪做人师?”随信还寄赠老人的照片一幅,后面的题词是:“超真(彭友善的字)贤弟长相见”,可见老人对彭友善这个弟子的爱重非同一般。

  三

  1997年,彭友善先生去世,时年八十有七,堪称高寿。其时,国内一些学界泰斗,画坛巨匠纷纷给他题词,缅怀贤者,追思高才,其中有周谷城、李苦禅、艾青、黄苗子、吴作人、陈立夫等人。李苦禅的题词是:“千秋笔墨惊天地。”陈立夫的题词是:“文以载道,艺以弘德,唯有德者能久享其名。”彭友善画艺精湛,但笔者以为,他最当为世称道的,是一腔报国情怀,满腹苍生之念——这种襟怀,是中国儒家的优秀传统,是士大夫的高尚境界。如陈立夫所言,中国古代有“文以载道”之说,文章风骨和境界最为推崇者,就是忧怀伤世,为时而发者。譬如诗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诗人如恒河沙数,杜甫是最受后人敬重的诗人之一。之所以如此,乃因其胸襟蕴涵不同,宋人陈善《扪虱新语》说:“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八大山人的书画艺术,饱含家国之殇,生民之哀,这也是他的画品能臻最上流的原因!

  彭友善早期画作《难民图》之所以令徐悲鸿赞赏,未必是其艺境已经到达多么高的程度,无非其描画的是苦难中国的苦痛。后来,九一八事变后,他画了《噩梦》;七七事变前夕,他画了《同舟共济》;抗战胜利后,他画了《全民雀跃庆和平》……这一系列的作品,凝聚着他对祖国泣血的爱意,对人民真诚的哀愍,每一幅都具有震撼灵魂的力量,都受到广泛的赞誉。

  《噩梦》构图是几只猛虎闯进人类居住的洞穴,疯狂地撕咬无辜的人们,洞穴中的妇孺老少群情躁动,或恐惧,或愤怒,或呼号躲避,或奋起搏击,画面上有一只虎已被反抗者扼住喉咙,又有一人高擎火把,振臂呼喊众人齐心协力,以抗外侮!这幅画采用国画笔法,而运用油画色调,展示了彭友善中西合璧的绘画技巧,画的内容则动人心魄。该画破格入选1937年由民国政府教育部的“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甚至选入了日本出版的世界名画全集。

  《同舟共济》是彭友善于1936年创作的。画中一群水手在一片狂风暴雨的海洋中共划一舟,他们个个神情紧张,肌肉绷紧,与风浪做着激烈的抗争。当时国难当头,彭友善此画寓意非常明显,就是希望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和衷共济,携手同心,将中国这条已有倾覆危险的大船驶出危险海域,化险为夷,获得新生。这幅画费时八个月,在画好不久,迎来了它的特殊机缘。就在这一年10月底,是国民党领袖蒋介石50寿辰,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为了准备寿礼,正焦虑不已。已是10月上旬了,熊式辉还未就寿礼一事考虑周全,只得将彭友善叫到办公室,与他商议。彭友善一听,心知是想索要自己的画作,便找出几幅完成不久的作品。熊式辉看见《同舟共济》,眼睛一亮,说道:“好,就这幅,这幅最合适!”紧急装裱之后,便送往南京。后来,蒋经国将这幅画挂在赣州行署他的办公室里。办公室墙上还挂有父亲蒋介石和国父孙中山的两幅亲笔对联,孙中山的对联为:“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蒋介石的对联为:“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也有研究者说,彭友善这幅《同舟共济》图当时挂于墙壁正中,两旁即是孙中山先生的对联:“仰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七七事变之后,彭友善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创作了大量抗日宣传画,如《逃亡图》《后羿射日》《最后胜利图》等等,他还数次举行作品义卖,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前线购买飞机大炮以及救济难民之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终于宣布投降,日夜关心时事的彭友善从当晚的广播中听到这一消息,欢欣鼓舞,夜不成寐,他秉烛而起,一气呵成一幅巨型国画:《全民雀跃庆和平》,画中一株古老的梅树绽放出如红霞般烂漫的花朵,360只麻雀鼓噪欢跃其间,给人以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感觉。画面一方,有一只洁白的和平鸽翩然而至,它是多少人期待已久的象征,是无数鲜血荐轩辕的回报!当这幅画于1946年7月送往庐山展出时,被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将军看中,一再向彭友善请求割爱相赠。获得同意后,马歇尔将军设专宴答谢,他身穿五星上将军礼服,三次起立向彭友善先生致谢。回国后,他将这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画作转献给美国总统杜鲁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颁发“胜利勋章”,彭友善是美术界唯一获此殊荣者。

  四

  彭友善有一别号曰“虎癖居士”。没有资料显示彭友善曾经信佛,居士一说自是戏谑之语。而他酷好画虎,一生画虎无数,曾数次绘过《百虎图》,他画的虎神形毕肖,达到无人企及的程度,他还总结出《画虎六法》,将自己的经验公之于世。人称其有“虎癖”,他亦以之自诩,是为画坛一大佳话。

  虎,古人称为“山兽之君”,用今天的俗话来讲,也就是“山大王”。古往今来,人们畏惧虎的凶残,又钦羡虎的威猛,势强者自喻为虎,力弱者畏事如虎,词典中有关虎的成语足有100多句,可见人们对它的感觉多么强烈而深刻。

  最早通过艺术手段对虎加以礼赞的,就是绘画。古代崖壁上的岩画,虎的造型稚拙而粗犷;陶制器皿上的花纹,简朴而生动;青铜器上的装饰,彪悍而威猛……《诗经》中对于虎的描述,比起图像来,更显出鲜明而深刻的力量。

  以虎喻人,《诗经》首开纪录。在《诗经·大雅·常武》中,歌颂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胜利,其中一段写道: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意思是说,周宣王振奋他无上的勇武,就像天神发出震怒。他派出的军士如猛虎一般凶猛,发出的呐喊就像风中虎啸。大军聚集在淮水边,一举将敌人活活擒获。

  回过头来写彭友善与虎的不解之缘。

  据说彭友善对虎的兴趣始于少年时期。一次他去外公家玩耍,见到外公家有一幅画,画上一个人儿骑着一头猛兽,外公告诉他,那个人是药王,专门救济天下百姓,而胯下的坐骑名叫“驺虞”,形同老虎,是为仁兽。传说这种仁兽从不杀生,连只蚂蚁都不肯踩死。那么它肚子饿了怎么办?好办,它只寻找那些自然死亡的动物来吃。小小年纪的彭友善,被这一传说感动,对驺虞这种动物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10岁时,彭友善跟随父亲和大哥前往上海,在上海的公园里,第一次见到真实的老虎,他睁大眼睛注视着这头猛兽,发现它的外形和气魄居然充满生命的力与美。从此,他只要有机会去动物园,便在虎笼前不肯转身,一双眼睛只随着虎转动。渐渐地,虎的各种姿态、造型和虎的各式花纹都深深融入他的记忆和情感之中。

  九一八事变发生,20岁的彭友善受到深深震撼,他内心愤懑汹涌,无以宣泄,用半年时间,画了一组百幅以《林暗草惊风》为题的图画,以虎为喻,来表达“中华民族勇猛无畏,不可屈服”的血性和抗敌斗志。画这些画时,他脑子里一定浮现出《诗经》的句子:“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他画的虎虎虎生风,栩栩如生,让同样喜欢画虎的二哥彭友贤颇为欣赏。不久,二哥与他合作,两人第一次绘出《百虎图》,并举办了“百虎画展”。

  画展的成功,让彭友善信心倍增,对于虎,他愈加有了一份挚爱。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系因中国绘画不重解剖,而虎与其他动物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它虽然威猛强大,但厚实柔软的皮毛包裹着它孔武有力的身体,骨骼、肌肉都无法观察,虎的动作形态因此不好把握。掌握西洋技法的彭友善却对老虎的肌肉、骨骼做了详细了解,以致一切了然于胸。他早年画的虎,多用工笔,细致逼真,活灵活现;到了晚年,他画虎热情丝毫不减,倒是技巧上有了变化更新。这时的虎,重写意,重神韵,所谓“由工而放,由巧而拙”,笔墨简练而生动,更显磅礴大气。

  彭友善一生画虎无数,对虎的珍爱与熟悉,如同他自己的手掌。他曾经这样说:“当我凝思画虎形象时,在树梢影子里,浮云缥缈间,墙壁陈迹处,地上水迹中,有意无意,似幻非幻,到处可见极为生动的虎的形象。”凭此一语,称其“虎癖”,即不为虚妄。

  五

  彭友善画路很宽,几乎所有的国画题材他都能画,且都达到相当高的境界。而中西合璧更让他的画别有风貌。在彭友善美术馆,人们有幸能欣赏他不少精品,这些作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远非绘画一般功力者所能及。

  先生有一幅中国现代绘画史上非常有名的画:《英雄与美人》,选取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与虞姬悲痛分别前夕的场景。夜幕裹挟下的军帐之中,明烛高悬,身经百战、拔山盖世的项羽与他宠爱异常的美人,落寞地相顾无言。在这悲怆的时刻,对项羽同样满怀爱慕而又深明大义的虞姬,为了宽解项羽英雄末路的情怀,举剑起舞,她婀娜的身形、姣美的容颜和翩翩的舞姿,引得项羽定睛相望。项羽手持酒觚,竟然忘了饮用——尽管这是他最后一次观看虞姬的舞蹈,却仍像第一次那样,满是欣赏和爱怜!英雄难过美人关,对于项羽而言,这次他面临的是一生最严峻的关口:四面楚歌,兵败如山倒,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是重整旗鼓再振雄风,还是认赌服输退出江湖,在做出决定之前,他显然被这位绝色美人所难住了。作为当世首屈一指的英雄,他当然爱重江山,而他却绝非无情寡义的莽汉,而是有血有肉的豪杰,他不能、也不舍得自己的爱姬在这场事关生死存亡的博弈中,与男人的疯狂和赌注一道玉石俱焚。项羽内心痛苦纠结,而虞姬反而镇静如水。她用一个最优美的姿势向项羽、向这个世界告别。虞姬舞剑的动作,可用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来形容,画面上,虞姬持剑,一个白鹤亮翅,紧接着的下一个动作会是什么?以剑封喉,那是很自然、也是一瞬间的事,知道这个故事结局的人,只要顺着故事的情节往下想象,内心不能不涌起波澜……这幅画作于彭友善25岁之时,画面色彩绮艳,耀眼生辉,画风和技法明显属西洋流派。这个25岁的年轻人的画,当时便引起瞩目。该画经战乱播迁,不知所终,彭友善后来不得不重新绘制。

  彭友善美术馆里,还有画竹子的四联屏,分别表现竹子在风、雨、晴、雪不同气候里的情景,可以见出彭友善不同凡众的功力。风中之竹,可以从画面上感受到风动的感觉,一阵爽籁吹过,竹子的叶片支棱起来,朝着某个共同的方向倾斜,竹竿的弯曲度,让你甚至感觉到风力和风速,感觉到风穿越竹林时发出的清拔俊健的鸣哨声。而雨中之竹,又是一番风景:低垂的叶子,晶莹的水珠,几乎让人听得见雨点滴落在竹叶上、竹林中的飒飒声响。晴天里的竹子,健劲而挺拔,一副蓬勃气象,充满精气神儿。雪中之竹,竹竿和叶子上沾琼挂玉,墨色的叶子在一片纯洁的世界里,也显得很有神采。白色的宣纸上画雪是很难的,尤其要表现积雪、霰雪和冰凌的区别更其为难,但彭友善这幅作品做到了。墨色和白色的不同层次交相错落、融合,互为衬托,充分印证了“墨分五色”的技法。

  六

  彭友善早年是很有儒家济世抱负的,从他青年时期满怀正气的画作里,从他为抗敌御侮而发出激昂慷慨的呼号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血青年的报国情怀。由于致力于抗日宣传,他曾被国民政府委任为第三战区文化运动委员会艺术组长、国防部第二处艺术专员(文职少将军衔)、国民政府新闻局“抗战绘画研究会主席”等职。1949年以后,他的这些经历反而成为政治污点,他只能退隐到他的画中,独善其身。他在江西师范大学(前身江西师范学院)教学,也曾经担任中国美术家学会江西分会副主席,这期间,一些仰慕彭友善先生画艺,对丹青事业孜孜以求的年轻人师从这位令人尊敬的艺术家、长者,他不遗余力,将自己所学倾心传授,正所谓授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些学生中,多有画业有成者,对自己的师尊,提起来依旧难以忘怀。当代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画家陈丹青,年轻时曾经在江西插队,他为彭友善美术馆题写了“艺林前辈,后学楷模”的字样,无疑是对彭友善这种襟怀的高度赞许。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