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二章 架起心中的博爱桥(报告文学)

  这是一片荒僻幽深的山野,一条小河从山前蜿蜒而过,不知源自何处又向何方而去。河这边耸立着一幢楼宇——石合医院,河那边排立着几幢平房——石合麻风村。河上架起博爱桥,把似乎毫不相干的两个世界连接为一体,两岸紧紧地牵在一起。人,走过桥,走进幽深的山野,一颗颗爱心从桥的一边传到另一边,把幽暗深处的一颗颗冰冷的心渐渐融化……

  一

  清清的河水在博爱桥下潺潺而流,似一条源源不断的爱心之河在流淌。站在博爱桥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外界人都不敢接触麻风村的人,害怕被传染了。在这个以河相隔、以山相阻的麻风村,除了麻风医院的医护人员经常跟他们接触,在很长很长的年月里,几乎没什么人过问他们、关心他们。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害怕接触外界,害怕歧视的目光,害怕冷漠的言语。在这与世隔绝的山旮旯里,他们从来不敢想亲人在哪里,爱在哪里。

  身披红十字丝带的热心人走进他们的村,走近他们,主动与他们握手,主动对他们嘘寒问暖。爱心,让他们感到世界的温暖。最先住进麻风村的庆伯,把身披红十字丝带的人当亲人看。庆伯看到博爱桥修好了,他哪也不去,决计在这里安度晚年;有了博爱桥,广伯也携妻子在这里安度晚年……在温暖中,他们感受到博爱的阳光雨露的滋养。

  二

  这个地处云安县南盛镇的石合麻风村,我在6年前随市皮肤病医院的副院长黎建海来过。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去采访前,相陪的黎建海副院长一再强调:“他们已经不是麻风病人,他们是麻风病康复者,不会传染的,放心!”但走进石合麻风村,38名肢体畸残的麻风病人进入我的视线:他们有的没手指,有的没眼睛,有的嘴歪了,有的鼻子歪了;镶在他们脸上的,是凹陷的眼眶和仅剩微微突起的鼻头……这一切至今仍深深地刺激着我的视觉神经。当时,看着在石合麻风病医院工作了近20年的陈国端院长亲切地与麻风村康复病人握手、递烟、交谈,我的心理障碍还是无法排除。回来以后,我查阅了许多书籍,我懊悔了,怎么能这样呢?医生都说了不会传染,为何还要这样?怀着懊悔之情,我写下了《别这样对生命误会,他们够苦了》,发表在报纸和相关的网站,呼吁全社会关心麻风村的人、关爱麻风病人,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于是,相关部门的人来了,热心人士来了。

  今天,我再次踏进这个村,最令我感动的是当年摇曳在风中的危桥如今变成了新桥,这桥,就是那些身披红丝带的热心人自发捐款修建的博爱桥。博爱桥,让更多人走进这里,让这里的人有更多机会走出来,感受世界的温暖。博爱桥建起了,一直少人问津的麻风村,现在越来越多人关注。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来了,志愿者还带上亲人和不知名的热心人士来了。

  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冯伟告诉记者,红会志愿者每年都来,每年看着这危桥,心里也很焦急。这是麻风村病人通往外界唯一通道,桥没了,麻风村的人就无法把种养基地的东西运出去卖,也无法从外面运各种生活用品和食品进来。这是麻风村的生命之道啊。于是,他不辞劳苦多方奔走,发动红会志愿者一起关心麻风村,关心麻风病人,同心协力建桥。首先响应行动的是坚叔,坚叔是一名下岗工人,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红丝带大使。很多人“谈麻色变”,但他还是经常前来探望,用实际行动感化身边的人……接着,芳姐、光姐、小梁、小曾纷纷行动,省红十字会、深圳红会志愿者大力支持。2009年,红十字会志者愿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自发捐款10多万元把桥建成了。

  三

  走进幽深的麻风村,令我感动的不是别的,是一位6年前我采访过的庆伯,他竟然还认得我。当我提起市红十字会,他说话一下子哽咽了:“像我们得过这种病的人,没有人敢接触,连自己的亲人也不敢。但这班披着红丝带的每年来看望我们。难得呀!”说着说着,老泪盈眶,“我叫不全这些披红丝带的好心人的名字,他们也不一定叫得出我的名字,但是他们身上披的红十字丝带,我记得。每年麻风病日,他们会来;每年中秋、春节,他们会来。大大的红十字,红红的丝带,我都记得,连我盖的被子都是他们送来的,他们就是我的亲人呀。”庆伯1960年就来麻风村住了,当时才20多岁,他是最早来这里的人。患病后,妻子就跟人走了,儿女也不认他这个父亲,至今没有亲人来看过他。所以,在他心目中,每个关心他的人都是他的亲人,愿意来这里看他的人就是亲人,愿意与他交谈的好心人,都是他的亲人了。

  “我哪也不去了,就在村里度晚年。”岑伯说。他是1971年麻风病普查时发现患了此病,当时他甚至操起了菜刀追杀为他诊病的医务人员,死都不肯来医院治疗。后来病情严重了,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住进了石合麻风村。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他康复得很快,但因入院较晚,留下了一点后遗症。有一次,他赤脚下田干活得了破伤风,病情很重,手、脚、腰都硬了,浑身抽筋,几乎不省人事,幸好当时的市慢病站长李天水和副站长黎建海全力抢救,他才捡回一条命。

  “党委政府对我们这些‘社会另类’给予了深切关怀,每人每月给予生活补贴,有病有痛还免费治疗。以前担心危桥建不好,食物运不进,生活难解决,现在不担心了,市红十字会的好心人帮我们麻风村建了桥,麻风村就是我的家了。党委政府就是我的父母了,红丝带好心人就是亲人了。”岑伯激动不已地感叹。

  博爱桥牵动了千千万万好心人的爱心。爱心,传递到麻风村,让一个个曾经以为“自己活着就是多余的人”的麻风村人感动与温暖。

  最近,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坚叔正筹集善款,联系车辆,带麻风村里那些还可行动的老人进城走走。对于坚叔的行动,有人不理解,还不无担心地劝说:“出钱出车都没问题呀,别好心办坏事,麻风病会传染的。”对此,坚叔一笑了之。他坚持这样做,还进村入户宣传麻风病防治知识: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麻风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活力较差,在阳光照射下很快降低传染性,每个人对麻风杆菌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抵抗力),虽然偶有侵入到机体的麻风杆菌,但也能利用自身的免疫力将麻风杆菌杀死而不至于患上麻风病。现在由于医技的发展和国家对这个病给予免费治疗,患上麻风病只要经过1至3年的正规治疗,就会治愈,而不留下任何残疾。去到哪,坚叔等一班红十字会志愿者都宣传:麻风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世俗传统陈腐的偏见、愚昧和歧视,可怕的是人性的扭曲、心灵的畸变、人伦的悖逆、人道的陨落……

  “他们中有的从20来岁就进村,至今没踏出村半步。在他们有生之年,让他们出来走走,感受下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下我们云浮建市以来的新变化,感受下我们云浮宜居城市建设的成就。”坚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是这样说。

  让这些不幸的人出来走走,这是坚叔等红十字会志愿者的心愿,也是这些不幸的老人的心愿。麻风村的陈伯听说坚叔要带他们进城,感动地说:“亲情可贵,爱心更可贵!”陈伯住进麻风村近三十年,刚来的时候,儿子刚上小学。康复后,他曾回过家,但妻子儿子都不理他,他只好回来了。此后,家人再也没有来看过他。前两年,儿子成家了。善良大度的儿媳妇听邻居说他在这里住,逢年过节都带着孙子偷偷来看他。陈伯说起这些,不禁悲喜交加,泣不成声……

  一群不幸的人,在这小小的一个角落生活,生命太多的渴望皆成云烟。在这山野,他们静静地过日子,互相帮忙,互相照顾,互相搀扶。是一群披红丝带的人——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还有那些关心他们的陌生的好心人,让他们重拾生命的意义。

  让我们摒弃世俗的观念,像坚叔一样,像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们一样,走近他们,关心他们,在心中架起爱心桥,踏上博爱桥,为他们播洒爱心的阳光,为他们的晚年镀上一层温馨的亮色……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