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作长篇小说者甚少,山区农妇创作长篇小说则更为罕见。然而,不久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泷江情结》,它的作者就是粤西山区罗定市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姓李,名勇坚。白天干农活,晚上写小说,使她不仅成为一名在当地家喻户晓的农民女作家,而且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头
眼前这位农村女人,中等身材,脸庞黑黝黝的,腼腆害羞,穿着朴素,既没有风趣的谈吐,也没有优雅的举止,和她握过手的领导、记者,都感觉到她的手掌很粗糙。她像作家吗?熟悉她的人都说,她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一点作家的模样都没有。
作为一名农民,李勇坚白天的体力劳动是高强度的,而晚上呢,她的精神世界也是丰富的。长期以来,她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当一名作家。在读中学的时候,她就爱上了文学,她读高中二年级时的语文老师叫辛凤鸣,因为李勇坚的作文、周记写得好,辛老师拿来当作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这使一位正在读高中的女孩子,得到了强大的精神鼓励,她更加热爱写作了,更喜欢阅读课外书和文学作品了。毕业后,她白天拿锄头在田地里干活,晚上,总是忘不了拿起笔头写写画画。
李勇坚1962年2月出生于罗定市泗纶镇双龙村,1979年高中毕业,因为没有考上大学,只好回到农村种田。她于1988年嫁到黎少镇田心村高车寨,丈夫黄兴华原是广州驳运公司职工,1997年下岗之后长期外出打工,一个月收入才几百块钱。他们夫妻养育两个孩子,家庭经济拮据,那座一层的钢筋水泥楼是2005年建起的,家里只有电视机、电风扇等两三件家用电器,这就是李勇坚的家境状况。
李勇坚一家有责任田1.5亩,还有责任地1亩,加上代耕邻居1.1亩责任田,一个农村妇女,要耕耘好3.6亩田地,她需要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由于家里没养耕牛,平时翻田翻地只靠双手挥舞锄头,她身体结实而健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双手长满了厚茧。
李勇坚常想,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结果,我要用笔把它记录下来。仅读过四五年书的丈夫,对妻子如痴如醉的写作,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李勇坚为人沉实,不喜欢张扬,她极少跟别人谈自己的事情。但是,熟悉她的人,却大都知道她因为写作闹出了许多“趣闻”。一天,天蒙蒙亮,她起床煮早餐了。农村的早餐,清一色是米粥。早餐煮好了,她按往常一样,赶紧叫两个孩子起来吃早餐上学去。两个孩子都很乖,从不赖床,他们起来,刷了牙,洗过脸,打开锅盖一看,锅里面哪有什么早餐,锅里只有半锅开水!原来,昨晚李勇坚又是爬格子熬到大半夜,因为睡眠时间少,脑子里迷迷糊糊的,加上里面依然不停地盘旋着昨晚作品里的人物和故事,竟然忘了往锅里放米。
李勇坚热爱家庭,关爱孩子,但因为写作,也常常会引来孩子的不满。一次,儿子想买一本数学练习册,问妈妈要5元钱。妈妈说,下午她到镇上买农药,顺便到书店给他买吧。孩子听母亲说亲自给自己买书,很是高兴。孩子上学出门时还叮咛:“妈,别忘了给我买书啊,老师说,那本数学练习册,一定要快点买,等着用。”李勇坚赶到镇上,她记着孩子的叮咛,买了农药,就立刻往新华书店走去。谁知到了书店,像往常一样,看见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她的心就立刻被那些书籍吸引住了。书架上有一本文学名著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这是她很久以来一直渴望拜读而未能读到的,她从书架上取下那本书,躲到一个角落,看了一页又一页,竟然把书外的一切都忘却了。不知什么时候,她好像听到一种异样的声音,一看才知道书店的工作人员正在关门下班呢。李勇坚急忙说:“同志,我还在这儿,我要买这本书,还要买一本小学五年级的数学练习册。”工作人员笑笑说:“嫂子,你明天再来吧,我们这店是专人收款的,收款的同志刚出门,已经开摩托车回家了。”李勇坚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在工作人员按时下班目光的催促下,终于不得不走出书店的大门。回到家,孩子已经放学在家里等着他的练习册了,一看妈妈手里空空的,一急,竟然哭了:“妈妈,你不关心我,你心里就只想着你自己的事儿。”
一边写短篇,一边写长篇
李勇坚对打扑克、打麻将从来没有兴趣,只对文学情有独钟。工作之余,她不是读书,就是练习写作。她既看中国小说,也看外国小说。《水浒传》《红楼梦》《青春之歌》《红岩》《暴风骤雨》《创业史》《高老头》《母亲》《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牛虻》等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打动了她的心。她想,人家名作家写得多好啊!我也有时间,也学着写写呀!于是,她便练习起文学创作来了。开始,写得不好,写多了,水平便渐渐提高,后来,她对长篇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长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人物多,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丰富、广阔,写作要求更高一些,因此,不是每个人想写长篇小说就可以写得出来。
但李勇坚想:写!一定要写!李勇坚写作,十分艰苦,那种艰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常常,她白天在田里劳动,晚上在灯光下写到深夜,有时候,就连白天的点滴空闲也不放过。有一年夏天,她想写一篇短篇小说,腹稿打了一遍又一遍,觉得不写出来心里就不安稳了。这天中午,烈日当空,她从田里回到家中,屋子里尽管没有了野外那火辣辣的感觉,但却依然闷热得使人大汗淋漓。她决心把腹稿中的人物和故事搬到纸上。吃过午饭,一身汗水,她顾不得休息,就在收拾过的饭桌上展纸提笔,为了避免手腕的汗水把稿纸弄湿,她找来一片手帕,让手腕枕着,一写就是一个多小时。结果,枕着的手帕让汗水湿透了,写过的稿也汗迹斑斑。连女儿看着也怪心疼的,说:“妈妈,下午还要挖地呢,你就别再写了,歇一会儿吧!”
她个性执着,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农村干活。市、镇、村干部下乡搞什么活动,村中发生什么事,她都记在心里,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变化和村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早已熟稔胸中。有了生活体验,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李勇坚觉得,她完全可以创作出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
1983年3月,李勇坚写成了一部30多万字的以中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是她第一次创作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写了一年多,写成后寄给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转给花城出版社。后来,花城出版社来信给李勇坚,讲明小说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但还未达到出版水平,希望她今后继续努力。
失败没有冷却李勇坚的心,相反,更加坚定了她执着的追求。她写小说从来不写提纲,只是心中构思,想好了就写。白天做工时,常常是她构思小说故事情节的好时光,而晚上就在昏黄的电灯下伏案写作。她熟悉农村、熟悉农业、熟悉农民,正是由于对生活的熟悉,才激发了她不可遏止的激情,使她文思泉涌。她写作无拘无束,一个晚上一般写一两个小时,写最多的一个晚上,竟然把300格的稿纸写了23页。农闲多写,农忙少写,有时相隔1个多月才继续写,从来没有因为写作而误了农时。
1984年,她写的《我爱家乡》一文获肇庆地区青年农民征文大赛三等奖,之后,她创作的短篇小说《爱的毁灭》《一张带血的遗书》《屋檐下的女人》等先后在由罗定市文联主办的《泷江文艺》杂志发表。
1994年,她以大搞水利建设,发展“三高”农业为题材创作了一本长篇小说《泷江早晨》。这部小说近20万字,小说的手稿至今还保存在家里。1995年,李勇坚以水库、水利、电站建设为题材写了半部长篇小说,这小说只写了15万多字,还未完稿。她既是这半部小说的作者,也是唯一的读者。
由于长篇创作只开花不结果,对她是否具备了创作长篇小说的条件和她究竟有多大的创作能力,很多人都表示怀疑。甚至连她的母亲都说:“勇坚,你读书时有现在这么勤力,大学也考上了,得闲还是多休息一下!养养身体吧。”
李勇坚对未来充满自信,她没有停步不前。
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县委曾派出路线教育工作队到生产队挂点,到90年代初,县委又派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队驻村,都是与群众同食同住同劳动,工作队员的精神和作风都先后深深地打动了李勇坚,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1995年,她决心用手中的笔,为这些深入基层、作风过硬的好干部立传。
从1995年下半年起写了一年,到1996年下半年,一本取名《康庄大道》的长篇小说脱稿了,共11万多字,这就是现在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泷江情结》。小说以市委组织部干部刘伟成新婚后第二天下村参加社教活动,带领山区群众致富为题材,反映粤西山区农村风貌,描写刘伟成、林晓红、黎静、叶玲、小李、张景生等人物的工作、恋爱、婚姻、家庭,作品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
作家的基本能力是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李勇坚是如何提高这些能力的呢?她长期生活在山区里,对城里人的生活不太了解,她在作品中描写城里人的很多细节是靠看电视和看书知道的;她不会跳舞,就从电视和小说里去观察别人这些细节,看别人是怎样跳舞的,琢磨他们的心理;她曾经在县城住过一个多星期,那是参加文学创作培训班才住的;有时遇到领导之间对话,她就留心观察他们的表情;此外,别的书中描写领导的语言她也借鉴一下,很多情景都是靠自己去合理想象。她生长在农村,最关注农民的生活,于是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反映农村生活和变化上。李勇坚在小说《泷江情结》中有一段主人公叶玲拜祭死去丈夫在墓前烧纸元宝的情节,叶玲当时没有钱买,只好用孩子写过字的作业本代替纸钱。这样的情景是李勇坚亲眼见过的,有一次,她从村外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座坟前有人用孩子的作业本当纸钱烧,当时心里酸酸的,记忆很深,到写小说时,自然就写到这个场景。还有,李勇坚笔下有很多粤西山区的民风民俗,如炸油卜、豆豉姜、种植玉桂等细节,都是她身边常见的情景,读者一看就知道她写的都是农村的事情,她对农村的生活细节有体验,因而写起来就很顺手。
一路作家梦,一朝梦成真
《康庄大道》写出来了,370多页,但距出版成书不知还有多远。如果不能出版成书,那就意味着作者的心血成果只不过永远是一堆写了字的稿纸。
在市场经济时代,出版社不可能亏本出书。一般作者,出书必须自付经费,出版1000册书,作者就要拿出近2万元。这对于生活在农村的李勇坚,难度可想而知。
在1998年11月,李勇坚带着她的长篇小说手稿来到罗定市文联,罗定市文联的同志粗略地看了一下,认为呢,她写作的技巧、修辞、语法等方面都没达到出版水平,就把她的手稿放在箱子里,一放就是三年。
刚开始信心十足的李勇坚,满怀希望地等待了三年,最后还是得知自己的小说不能出版。作家梦落空了,她的心里该是怎样的失落呢?后来,李勇坚来到罗定市文联,要回了她小说的手稿。
李勇坚觉得,自己所写的题材那么好,即使是写作基础不好,别人也可以帮助我,自己认为还有机会。李勇坚就如她的名字一样,勇敢、坚强、乐观,她吸取经验,不断进步着,她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信心。
我于2002年4月由罗定市都门镇委调到罗定市文联负责全面工作。为了激发本地作者的创作热情,策划举办了一次小说创作大赛活动。
在2003年4月,李勇坚创作的短篇小说《鸳鸯失伴》获得了“龙岗杯”2002年罗定人小说创作大奖赛三等奖。获奖事小,鼓励事大。时刻惦念着出书的李勇坚再次鼓起勇气,又一次跑到了罗定市文联办公室。那天,我接待了她,看过李勇坚的书稿,我觉得她作为一名农村的妇女,在艰苦的环境当中能够长期坚持写作,这种精神相当可嘉。她的书稿是反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内容健康,主题突出。我们打算帮助她出版这部长篇小说。
为了使李勇坚的小说顺利出版,我鼓励她把书稿送到云浮市文联,争取上一级文联的支持。2003年5月20日,李勇坚果然捧着她的手稿,来到了云浮市文联办公室。云浮市文联的同志热情接待了她,并把此事告诉了云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云浮市作家协会主席叶沃森。叶沃森听了汇报,非常感动,当场拍板:“要大力支持李勇坚出书,圆她作家梦。如原作还未达到出版水平,要找专人修改达到出版水平,出版经费由我联系落实。”
两个月后,李勇坚对原作进行了一次修改。可是,由她本人写、本人修改的书稿,经行家一看,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怎么办呢?罗定市文联专门请了一位本地作家何先生直接协助作者对作品进行修改、润色,之后,云浮市作家协会也安排一名云浮的作家陈先生对书稿再修改、再润色。时间到了2004年3月底,书稿终于改完了,字数已由15万字变成20多万字,书名最后定为《泷江情结》。最后,由云浮市文联把书稿寄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中国戏剧出版社女编辑李宝云看了书稿后,对《泷江情结》下了这样的评语:“这是一部不错的长篇小说,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粤西山区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贫穷落后的山区农民在基层政府部门和干部的带领下,走奔康致富的道路,终于改变了家乡的面貌,迎来了丰收的喜悦。该书文笔流畅,情节描写细腻,人物性格也较鲜明。本书作者是一位农村中年妇女,她凭着自幼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对生活丰厚的积累,用数年时间完成了她这第一部长篇著作,这种精神和毅力都令我感动和钦佩。祝她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李勇坚创作的长篇小说《泷江情结》出版了。她笑了,关心她的有关领导笑了,关心她文学创作的同志和朋友也笑了。她十分感谢所有关心她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那种感激之情,她深深地感到,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李勇坚说:“听说上级帮我出版小说,我好几天都高兴得睡不着觉。特别是出版后政府还专门为我这本书举行首发式,这更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想多写几部小说,当一名农民作家,把身边的农村发展情况写出来。我对农村了解,我只打算写农村的事情。我的生活在农村里属于一般化,困难一点,可我都习惯了,没有什么影响,我晚上写作都不计较电费。一个农村妇女能作什么贡献?我认为把身边有价值的东西写出来,送给别人看总是有意义的。”
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的作者、著名作家金敬迈说:“就是一个要为一日三餐,要为一年的温饱,要在地里干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这么一个劳动者写出的一本书,我认为这是‘了不起’的,这也是一种奉献精神,她牺牲她的休息、睡眠、娱乐时间,有一点空,她就趴在桌上写几个字。李勇坚这种精神实在是值得发扬,值得表彰,值得宣传。”
李勇坚被吸收为罗定市作家协会会员、云浮市作家协会会员和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为推动文学创作,中共罗定市委、罗定市人民政府在2004年12月16日专门举行了农民女作家李勇坚《泷江情结》首发式、罗定市文学爱好者座谈会和文学之夜大型文艺晚会。一夜之间,李勇坚的名字被传开了。紧接着,《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香港《大公报》、美国《侨报》、南方网、金羊网等国内、国外新闻媒体对李勇坚的事迹分别作了详细的报道。她作为一名农民,白天干农活,晚上写小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于2005年4月30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光荣领奖,并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中央首长合影留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李勇坚是第一位农民靠写长篇小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人。
李勇坚被省妇联授予“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她还被选举为云浮市人大代表和推选为云浮市政协委员,李勇坚突然之间成为了名人,村里村外的人都知道了这位农民女作家。《南方日报》和广东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都来采访她,问她今后有什么打算。李勇坚说:“自己不追求什么名利,不追求什么富贵的物质生活,能够生活下去就行了。自己都好开心,在写作方面再继续追求,追求写作,追求梦想。”
《泷江情结》的出版,使李勇坚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激励她前进的动力,她决心在今后创作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收获。2004年2月,李勇坚所在的家乡田心村高车村民小组是禽流感疫区,她目睹上级领导带领群众战胜疫魔的一幕幕情景,决心用手中之笔,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写成小说。到2009年3月,她又创作出16.5万字的长篇小说《温暖》。
勇闯文坛,日农事,夜笔耕,专心著述牵情结;坚持理念,苦不惊,难无畏,矢志振兴话泷江。这就是李勇坚的写照。
二十多年来,李勇坚写了四部半长篇小说,已经出版了一部。她农民的身份不改,她创作的热情不减。人们对她寄予厚望,祝愿她有更多的好作品与读者见面。李勇坚的成功不仅对她影响至深,还辐射到了他们村,甚至全镇。在李勇坚的带动下,黎少镇这几年冒出了10多位作家,使这个地处粤西山区的小镇声名鹊起,李勇坚式的农民作家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黎少镇结合实际,还率先成立了全省首个农民文学创作协会——黎少农民文学创作协会,农民们爱好文学的氛围更浓厚了。黎少镇被评为全省文学创作先进单位,获得了广东省作家协会的表彰奖励。
李勇坚的家乡,四面环山、树木葱茏、溪水清澈,人们说,这青山,这秀水,都是出人才的地方。也许,真的正是这青山绿水,滋养了李勇坚的灵性,滋养了她的坚韧与执着,使她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冲破命运的束缚,为自己、为社会唱出了一首自强不息的赞歌。要不,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何以有那么高扬的心智?有那样不屈不挠、令人惊羡的毅力?
人,只要不是傻瓜,不是白痴,总会有梦想,总会有追求,有的人追求金钱富贵,有的人追求名誉地位,这些,都没有错。然而,李勇坚,她不稀罕金钱富贵,不稀罕名誉地位,作为一位农村妇女,一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妇,什么金钱富贵、名誉地位之类,几十年来,她连想都没有想过。她追求的,只有一个农民女作家的梦。其实,在商品经济、物欲横流的年代,不是名作家靠写作是很难致富的,有的甚至亏本出书。写作的人,必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李勇坚令人钦佩之处恰恰就在于此。尽管世事变幻,她渴望当作家的初衷、她渴望当作家的梦想始终如一。人们敬重她的追求,敬重她那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甘姮华
甘姮华,女,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在职研究生毕业,云浮日报社发行部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云浮市作家协会理事、云浮市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曾任《云浮政协报》副总编辑、市政协办综合科副科长,挂职云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出版个人作品集《云浮之恋》《彩虹之光》《清尘》。作品先后被编入《爱我中华》《云浮作家文选》《石都文粹》《石之魂》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