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郁南县乡下扶贫,见识了一颗颗金色的黄皮。今天,我们一行来到云安县生态文明村——横洞村考察。如果不是有人识路,根本找不到横洞村,也是,如果能轻易找到,能叫横洞村吗?
汽车顶着如火的骄阳,沿着324国道走了二十多公里,下坡途中忽然拐了一个弯,就来到了绿竹掩映的小村——横洞村。
村口,一大片绿色的竹林扑面而来,一条小河哗哗流过。一栋二十多层大楼拔地而起,让人眼前顿时一亮:这么偏僻的山村,居然有高楼别墅!我无暇顾及这雄伟且造型别致的大楼,首先观看这个小村的气势,也叫山势——如果粗略看,几座小山,围着这个山村,就像一张太师椅,但细细审视才发现,这是一个卧虎的造型,虎头在村边河对岸,而虎尾就在村旁,老虎曲盘而坐,只可惜前面不够开阔,稍显局促;而小河,就像一条龙在老虎边缓缓流过,由于河水不够气势,称之为龙,稍稍有些勉强,但粗略的“龙盘虎踞”已经具备,给这个小村带来了富裕和安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云浮市云安县的民众靠石头加工富裕起来,这个横洞村才138人,而公寓就有42套,在石材大户的带领下,一家家农户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于是,文化室、球场、休憩亭、河堤路也相继建了起来,然后,村规民约、尊老爱幼、戒赌戒毒、卫生公约也一个个制定出来,城市的生活理念在在乡村克隆,加上空气好、生态优良,使这里越来越宜居。
也是这里不起眼又“出手不凡”的缘故,一些官员包括汪洋副总理也顺道来瞅过,尽情呼吸竹林里的新鲜空气,为这山坳的神奇赞叹不已。
如今,村头田边,稻谷金灿灿、节瓜毛茸茸,一片丰收的景象;而河中水潭,一群儿童赤条条在跳水嬉戏,放学的学生骑着自行车轻松而过,显出生机与活力。
临走之前,我亦不能空手而回,相机咔嚓咔嚓照几张。自己也不由自主,面对连绵的群山、秀丽的村庄,背靠翠绿的修竹、弯弯的河水、金灿灿的稻田,“咔嚓”一声,留住一瞬间的永恒!
陈建平
陈建平,1950年出生于云安县。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云浮市作协副主席。参加过广东省作协文讲所二期作家班培训。当过教师、县文化馆(县文联)创作员,县、市级文艺刊物主编。一批中短篇小说、散文在《珠江》《佛山文艺》《乡土文学》《作品》《羊城晚报》等刊物发表。已出版长篇小说《石乡纪事》、《石乡风雨》(与人合作),多部编剧的电视短剧、广播剧在省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播映。南瓜的故事(随笔)今年初,我陪同韩国来访的几位朋友参观了位于云城区河口街的云浮石博中心。一进大厅右侧第一个展位摆放着精美的栩栩如生的各式各样石艺制品,南瓜、生肖、平安玉扣……我驻足停住了脚。展位后面那台50多寸的液晶电视荧屏不断播放悦耳的乐曲,几个靓丽演员轻盈的舞姿,那歌我已经听过多次的南瓜的故事,正是为展台上摆放的玉石南瓜专门创作的。所以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关注。韩国友人对这些生长在中国南方特有的南瓜没有什么印象一闪而过就走进侧旁另一个更宽阔的展厅。关于玉石南瓜名声鹊起,缘由是2008年10月的某一天,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到云城区安塘街道调研,某石材老板送给他两个南瓜,其中一个是石材老板母亲种的真南瓜,一个是石材老板自己石材厂生产的石南瓜。石材老板特意说,以前我当农民耕田时种南瓜可以解决温饱,今天我开石厂做的石南瓜帮我富起来了。一个石头南瓜至少卖300元。一番话说的省委书记笑起来,赞他的话很有创意,可以上《人民日报》,上中央电视台了。
有关文化部门根据这则故事,专门请人作词谱曲,排练歌舞,制作DVD,传唱开来了。
这个南瓜故事的主人公叫苏进发,早在10年前我就认识他了。
那时,同为省人大代表的河口大陆石材公司的陆老板邀请我到他的公司做客,到去不久,突然一个年近50瘦削身体,脸孔黝黑的汉子来到。陆老板向我介绍,此人正是今天这位南瓜故事的主人。安塘街图强石材厂的老板苏进发。原来他们在业务上有来往,都是做出口石材工艺品的。坐下闲聊了一会,陆老板要到图强石厂,我也顺便去了。
苏老板的图强石厂,位于安塘街道的夏洞圩前头,临街处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业务并作产品陈列室,后面是加工厂车间。也是窄长窄长的,无论从规模,机械生产设备,与大陆石厂都没法比。苏老板见我故意走向后面的车间看了看,皱了皱眉头,不经意间的细节好像也让苏老板看到了,他故意自嘲地说,不好意思,刚做石厂不久,本少利微,当然比不上陆总的工厂了。
但陆总立即说,他是厂小鬼大,老板工人一起做,搏到尽,好似他的名一样,很快就会发得不清不楚。果然,据说今天他已经有四间石厂了。沉思间,真是说得巧不如碰的巧,侧旁宽阔的展厅走出一瘦削的汉子,正是苏进发。他一见我立即走过来,问我怎么会突然在这里,我告诉他是陪韩国的朋友来的,我也问他怎么也会在这里,他手指了指侧旁展厅说,这是我在石展中心租的两个展厅,旁边两个大的也是,刚从下面厂里上来和一个客商签了份交易生意。他说完立即邀我进旁边的大展厅去。展厅宽大,起码有100多平方米,品种琳琅满目。我特意说,阔得很啊!阔,本地话是很富有的意思。
他一听,先一怔,继而哈哈大笑起来,他很快明白我的意思了,却说,好阔讲不上,一日三餐饱饭是保证的。他一脸谦虚,但脸漾微笑却是心满意足的,掩饰不了成功的喜悦。
曾几何时,一座座瘦骨嶙峋的石山是云浮落后贫穷的象征,解放初期一批人从城市来到云浮山区土改运动,运动结束由于工作需要,不少人留了下来。但一些人面对艰难的环境对今后的命运前途丧失了信心,背后不免调侃:“云浮云浮,满山石头,如若调走,永不回头。”更有甚的,干脆辞职不干了。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改革开放这强劲的东风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当然,能不能把握着这种机遇,还要看你有没有胆识,有没有勇气去闯。云浮石乡很多人真的勇敢闯起来了,乘着改革开放这股东风,三几年时间,3000多间大大小小的石材厂拔地而起,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材走廊。
苏进发就是这千千万万云浮石乡做石成功者中的一人,他用当日几乎一元不值的石头做出了南瓜,创作了一出变石为宝,点石成金的传奇故事。
云浮最早那一批从事石材业的人,大都是像苏进发那样的中途洗脚上田的农民和企业下岗的工人。他们是如何在石材业中取得成功呢?
苏进发的图强厂的石南瓜出了名后不久,一次我随云城区文联的同志调查收集有关石文化的资料,其中苏进发的图强厂就是个点,这时图强石厂真的发起来了,厂房不断扩大,原来我初次看到的业务室装修气派多了,侧旁还有一间近100平方米的产品展销大厅,摆着花式多样的高档的进口板材,工艺品也换上了进口玉石,档次高多了。苏进发特意指着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南瓜说,这是我开发的第三代玉石南瓜,我叫它为“第三代”。只见桔黄色中隐隐透出绿色喻为就快成熟的样子,充满蓬勃的生气。
我又问苏进发,苏老板,你算是云浮做石成功的人了,有什么好经验吗?这是我一直要探究的问题,今天确是机会了。
他笑了笑,我没有总结过,但总觉得,我们做石这一行,都认为要想发展,一要够胆去做,第二产品不断创新,不断推出质量高,样式新的。比如冯林仔,20多岁年纪胆生毛,前几年去印度包一座石山,生产印度红花岗岩,这种印度红颜色鲜艳,质地细腻,十分畅销。我们云浮的印度红,几乎被他的垄断,仅靠它赚了不少。比如我做的南瓜,刚开始用的石料是广西五彩石,现在用的是巴玉(巴基斯坦进口的玉石),石料好了,价钱卖得高,利润也多了。他又说讲到上新产品,要数曾锐坤,早在10多年前,我们云浮转产花岗石,就是他带的头。
对曾锐坤这人,我也是熟悉的。
云浮的石材生产开始生产低档次的石粉、石米、石片,污染重,损耗大,利润少。曾锐坤在一次出差湖南无意中打听到花岗岩石材档次高,利润大。立即生产花岗岩石材,一推出市场销售一空,利润丰厚。曾锐坤转产花岗岩,一炮打红,立即震动了整个云浮石材行业,几乎都来了个华丽的转产花岗岩石材,曾锐坤的生产变革,不单为云浮的石材生产从低端产品向前大大迈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生产水平,增加了文化内涵,打进国际市场,奠定了云浮石都的基础。
今天,当你走在云浮百里石材走廊,收入眼中的尽是高品质,高档次精美的石材产品,黑金沙、欧典米黄、帝皇金、玛瑙白、巴玉……花式品质几乎网罗了当今世界流行的品种,世界流行的都有,只要客商需要的产品,我们都能供应。绝不是吹牛皮。这句话,不只他说,好几个相熟的石材老板都对我这样说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是云浮人,几乎是看着石乡第一批石厂的出现,然后石厂遍地开花,由于工作关系,在这“百里石材走廊”来回走过不知有多少回,但走一回有一回的感觉,走一趟有一趟新的认识。
今天的云浮石材业一派勃勃生机,或许,苏进发的南瓜的故事,正是一派勃勃生机中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