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外交家郭汝霖

  是谁在500多年前就提出:“一个国家要强盛,除了国内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之外,还要有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和一个外贸正常往来的环境”?他,就是永丰先贤、外交家郭汝霖。

  郭汝霖(1510——1580),字时望,号一崖,今永丰县石马镇层山村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授行人,后升吏科给事中,是明朝著名的外交家。

  层山山多,村东、西、北三面环山,山叠山,山层山,连绵起伏数十里。村庄呈长带形,石马江自东南向西北蜿蜒流入藤八河,南灌渠绕村西南山脚而过,百福山泉自北朝南流入村庄,山水相依,景物相映,形成天然奇特的“层山十八景”。当年苏东坡周游到此,诗兴大发:“我自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因而得名层山。至今洞壁上还有欧阳修、罗伦、邹守益、宋仪望、刘绎等文人骚客写的数百首诗文。

  层山村民间流传“金猫扑鼠”的故事。说是层山村对面山顶上的一只金猫(猫华庙)天天守着村中的一只大鼠(石峰寨),金猫五百年打一次瞌睡,层山村就会冒出一个大人物。郭汝霖就是层山村历史上所出的第一个大人物,他的故事代代相传。

  郭汝霖聪明好学,年少时,拜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为师,回乡后,创办太极书院,奉祀罗伦状元,借以勉励后进。与本县人士同在螺丝庵讲学,又时往青原山与同郡名流学者切磋不倦。

  明嘉靖三十二年,郭汝霖考中进士,心在朝野,胸怀天下,对国家安全、边防事务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京城任职时,上疏论平寇十件,又上书论边防时务,提出自己的建议,很受皇帝赏赐。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除了国内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之外,还要有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和一个外贸正常往来的环境。

  嘉靖三十八年(1559),南方琉球国的使节,带着国书和贡品朝拜世宗皇帝,转达琉球国国王愿与大明王朝建立外交关系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互通贸易往来之意。世宗皇帝欣然同意,决定派出外交使臣出使琉球国。

  琉球国(即琉球群岛,今日本冲绳县),远离大明王朝。出使琉球国只能乘坐木舟漂洋过海,且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使命,旅途异常艰辛。因琉球国位于大明朝的东南方,是一个岛国,乘木船前往,漂洋过海,不仅时间长,旅途辛苦,而且一旦遇上大风大浪,常有船翻人亡的危险。派谁去完成这次艰巨的外交使命呢?郭汝霖见世宗皇帝左右为难,便自告奋勇愿出使琉球国。世宗皇帝见郭汝霖主动请缨,非常高兴,心想:郭汝霖入朝以来,关心国家安危,对外交关系有独到的见解,派他出使琉球国,必能胜任。

  于是命郭汝霖为外交正使,另配一名外交副使,并赐给郭汝霖玉带和一品官服,以示对郭汝霖出使琉球国的重视。按照明王朝的惯例,凡是出使他国的外交正副使节,可各乘一船前往,每船的各项经费不少于白银千两。出使琉球国,水路遥远,正副使节分乘两船,消耗国家的资金太多,于是郭汝霖又上奏皇上,提出为节省朝廷开支,出使琉球国正副使节共乘一船前往。世宗皇帝听罢大喜,欣然同意郭汝霖的请求。

  择日,郭汝霖带着国书,领着副使等一行人员共乘一船向琉球岛国进发。郭汝霖以前从未有过航海经验,因而一遇上风浪,船体颠簸,他就晕船,吐得翻肠倒肚。然而此时郭汝霖却毫无畏惧,他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克服万难完成外交使命。

  经过漫长而艰险的海上航行,第二年的夏天,郭汝霖一行终于抵达琉球国。郭汝霖一上岛国,顾不上海上航行的辛劳,立即代表明王朝向国王递交了国书,举行了封赠仪式,签订了相关的条约,正式与琉球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琉球国国王得到明王朝的赐封后,非常高兴,为感谢郭汝霖不辞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航海履行外交使命,特意铸造了40两精美的马蹄形黄金赠送给郭汝霖。郭汝霖谢过琉球国国王的好意,却坚决不肯收受所赠黄金。琉球国国王见郭汝霖如此清正廉洁,对他非常钦佩,更诚心诚意与大明王朝交好。

  郭汝霖一行在琉球国办完一切外交事务,告别琉球国国王,于第三年回朝复命。一同前来的琉球国大使向世宗皇帝讲述郭汝霖在琉球国谢绝赠金的经过。世宗皇帝听罢大喜,称郭汝霖所作所为展示了大明王朝的风范。为表彰其完成出使琉球国的使命和正直清廉、辞谢琉球国国王赠金的举动,特恩赐白金、苎丝等物品,提升郭汝霖为光禄寺少卿,后改任顺天府丞。

  郭汝霖为人正直、为政清廉,深得民心,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朝廷命他负责督修通州湾城。这是一个大工程,预算花20万金修成。人人皆知负责这样的工程是个名利双收的肥水美差,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郭汝霖大力裁减工程经费,千方百计节省开支,只花了三万余金,仅在六个月内就完工。

  此事震惊朝野,同僚对此感到十分惊奇,问他有什么高招,郭汝霖说:“这有何奇怪!我不过能禁止经办此事的官吏从中渔利罢了,钱不乱花,事易办成。”朝中人听了,莫不赞佩。郭汝霖因此被提升为官俸二级。

  郭汝霖心系百姓,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视察时看到京城所在地的一些老百姓十分贫穷,滋生流寇、盗贼团伙,对京城的安定十分不利,便上书朝廷,请求从国库中拿出一些钱救济贫苦百姓,并减少赋税、徭役,使京畿人民能够安全活命。这项请命,得到皇帝的许可,实施后,对京城的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后,郭汝霖改任大理少卿,不久又升为南京太常卿。

  晚年,郭汝霖请求退休,回归故里。郭汝霖孝顺友爱、敦厚诚实,与邻和睦。他一生奉行正直为人、清廉为官。临终时,没有一句说到家庭琐事,只是叮嘱儿子要好好做人,“对亲属要和睦,不要违逆;对自己要谦逊,不要高傲;对生活要俭朴,不要奢侈”。又寄语他的平生好友,勉励他们共同致力于学。

  郭汝霖1580年去世,享年71年。著有《石泉山房集》《使琉球录》传世。

  郭汝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如今的石马镇层山村是永丰县第一大村,现有1200多户,6000余人,全村90%以上为郭姓,村中郭氏大祠供奉着郭汝霖的牌位。郭氏大祠长55米,宽24米,面积1320平方米,雄伟壮观,大气磅礴,虽历经500多年的沧桑,却依然保存完好。堂上大书“叙伦堂”,堂中悬挂“圣旨”牌,堂厅屏障木刻的山水花鸟清新古朴,栩栩如生,大祠成为层山文化、娱乐的中心。十八景之一的石峰寨,横看成岭侧成峰,周围长六七百米,古树蓊郁,恰如村中一颗“绿宝石”。山上坦若平台,可容五六百人,登上峰顶可将“飞凤投江”、“五马归槽”、“拜月涌泉”、“金猫扑鼠”等十八景尽收眼底。与美景相映衬的是村中古祠、古屋、古井、古戏台,演绎着许多名山、名景、名人的奇闻轶事,形成独特的层山村文化景观。

  忠勇名臣宋仪望

  古今人们都知道戚继光是抗倭英雄,却很少知道宋仪望是抗倭名将。其实宋仪望虽几度遭贬,却一直忠心不二,抗击倭寇,巩固海防、边防,为祖国的防务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仪望(1514—1578),字望之,号阳山,更号华阳。明正德九年出生于永丰滁溪(今佐龙乡花园村)。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人,二十六年中进士,授苏州吴县知县。

  宋仪望从小胸怀大志,9岁入私塾,一年后便能遍诵章句。17岁时,跟从江夏(今武昌)县令肖蚪三学习王阳明致良知学说,思想逐渐成熟。一日,读历史读到秦桧杀害民族英雄岳飞时,愤然叹息:“假令我在侧,当为岳武饮血击桧。”那一年,他补为县博士弟子员。

  嘉靖二十六年(1547),宋仪望任苏州知县时,致力于考察民间利弊和当地风俗。赋税苛重,历来是一大社会问题,而苏州运粮进京,更是加重了农户负担,是当时苏州的一大积病。宋仪望经过考察后,为减轻农户的负担,将各粮区的公田进行集中管理,结合运粮户劳役的多少,授予不等的公田作为补贴,这样一来,农户的负担减轻了,积极性也大为提高。当时由于苛税重,许多农户流离失所,宋仪望放宽和减免苛税,招抚流亡人员,稳定了社会秩序。他在任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吴县士民无不感激。

  宋仪望从小以孝顺父母而传闻乡里。在吴县任知县时,他注重忠节孝悌的传播。增建文学书院,大力兴办教育。他与当地文化人交流思想,表彰孝悌,兴利除弊。

  宋仪望一生刚正不阿,公正廉明,坚持正义,不向权奸妥协,故而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嘉靖二十八年(1549),宋仪望升为河南道监察御史。上任不到一个月,他便上疏揭发大将军仇鸾“挟寇自重”,语气愤慨,令当时看到的人都不由得咋舌。但由于当时仇鸾正受皇帝器重,可谓权高位重,而“挟寇”事关重大,若无确凿证据,谁人敢轻易上疏揭发?于是他的疏文被扣压下来。但不久,仇鸾获罪被杀,有关他“通虏”之事暴露无遗。朝廷即下诏,令挖出棺木砍下枭首,以谢天下。此事引起朝野轰动,众人都佩服宋仪望有先见之明。而他的先见之明,正是由于他的正直廉明,见人所不见,察人所未察。这样的性格,也就注定他的仕途不可能一帆风顺。

  宋仪望在任恪守职责,一心为民造福。山西是当时的边防重地,他到山西巡查盐务时,上陈时务十二条略策,主张拒守三关,开通桑干河,沟通宣府、大同饷道。他阐述理由:“河发源金龙池下瓮城驿古定桥,会众水,东流千余里,入卢沟桥。其间惟大同卜村有丛石,宣府黑龙湾石崖稍险,然不逾五十里,水浅者犹二三尺,疏凿甚易。曩大同巡抚侯钺尝乘小艇赴怀来,历卜村、黑龙湾,安行无虞。又自怀来溯流,载米三十石达之古定河,足利漕可徵。”对此,朝廷众议不一。兵部尚书聂豹认为此河道开成,既利于漕运,又可加强军事防御,抵制敌骑;但工部尚书欧阳必进却认此路长役重,时机未熟。各说各有理,最后终因工程浩大而作罢。

  宋仪望后出任按河东政,不久,因病请假归里,在象城山筑房数十楹,经常与师友聂豹、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人,正德六年探花,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明世宗嘉靖八年状元,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同游青原山、白鹿洞、五□山、螺子山等地,讲学赋诗,阐发王阳明致良知学说。

  宋仪望病愈后还朝,恢复御史官职。他持法公正,不徇私情。

  朝廷下令修复午门、三殿,宋仪望奉命监督,一富商以五千金贿赂严嵩世子严世蕃,要求参与此项工程。严世蕃受贿后嘱咐工部尚书欧阳必进允许其私请,而宋仪望却执意不让,严守监管职责。严世蕃丢了面子,对宋仪望极为不满。工程完工后,省钱万缗(缗为古代计量单位,一缗为一串铜钱,每串一千文),朝廷表彰宋仪望监督有功,为国省财,办成大事,提拔他为大理寺右丞。而宋仪望却不按例向严氏馈谢,严世蕃恨之入骨。

  宋仪望上疏指陈边防军事六弊二难,又揭发胡宗宪、阮鹗奸贪事实,阮鹗被逮捕。而此二人是严嵩私党,因而严嵩对其怀恨在心。

  宋仪望严禁藩室移贷之弊和创河东书院,弘扬河汾宗旨,社会风气大有改变。继而,宋仪望遭逢母亲丧事,在家守制。刚好朝廷考察京官,严嵩死党欧阳必进由工部迁为吏部尚书,他利用职权,竟罗列宋仪望莫须有的罪名,致使宋仪望谪贬为夷陵判官。

  严嵩垮台后,宋仪望才被提升为霸州兵备佥事。不久,转大名兵备副使。适逢福建倭寇(多为日本海盗)猖獗,宋仪望改任福建监察副使。到任后,整饬武库,训练兵卒,严备海防。每有倭寇进犯,宋仪望与总兵官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明朝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合力将其击溃。

  隆庆二年(1568),吏部尚书杨博,想要罢去宋仪望的官职,考功郎刘一儒认为不可。结果,还是被无故降俸两级。对此,宋仪望非常愤慨,他感叹官场险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毅然弃官归隐。他游览武陵,赋诗述怀。不久,归理南村(今八江乡南村)新地,灌园种树,淡泊人生。

  适逢边境上又起争端,边事告急,朝廷召集诸公卿商议对策,大臣则一致上疏推荐宋仪望,要求他重新出山,整治边关。于是宋仪望又被启任为四川佥事。不久,升御副使,还未到任,即转福建提学副使。这时忽得郭夫人去世,宋仪望身心交瘁,也抱病在身,加上两次的罢免,便决心弃职回归故里。

  万历二年(1574),张居正当国,素知仪望才能,起用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海防稍定,各将忌言兵事。宋仪望认为不可松懈,应加紧战备。不久,倭寇果然来袭,宋仪望阻敌于黑水洋,擒获倭卒及兵械无数。捷报传到朝廷,皇上赐给白金、文绮、剑服,并提升他为右副都御史。

  其时,朝廷有诏,褒恤建文末年靖难诸臣,仪望立表忠祠,供奉为惠帝死难者于其中,春秋祭祀不绝。宋通判建廉军事杨邦义,是宋仪望同乡,葬在江宁,年久湮没。宋仪望便发布文告至所属州县,遍访其墓葬故址,修复一新。

  万历四年(1576),宋仪望晋升大理寺卿。一年后,改官都城北京。不久,因论张居正盐事,与省议不合,宋仪望被弹劾。于是,宋仪望上书请求退休,皇上下令他暂时解职归故里。

  宋仪望回到南村,从此足不出户,天天与耆旧友好赋诗讲学。居家数月后染病。病中与友人谈到生死关头时说:“人死则死,何必作儿女态!”临终,与亲知程君珩说:“我死无恨,唯以不尽报国及研学未竟为憾!”万历六年(1578)十月初,宋仪望去世,享年65岁,著有《华阳馆文集》17卷和《华阳馆续集》2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空想社会主义”实践者何心隐

  16世纪中期,江西永丰瑶田的梁坊村,创建了一个理想大同的社会组织——聚和堂。这里不仅有率教率养等一整套理论学说,而且将这套理论学说付诸实践长达六年之久。就理论学说而言,与19世纪前期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相比,足足早了二百多年!更何况在这里真正创立了一个“理想大同村落”。

  何心隐(1517—1579),原名梁汝元,字夫山,号柱乾,江西永丰瑶田梁坊村人。他是我国16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平民社会改革家。他是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一生主要从事讲学活动。他讲学的目的在于改变风俗。他认为:人不可不学,学不可不讲,只有讲学才能明道,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从而使社会成为人的社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