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朋党论》是欧阳修在政论文上最为成熟的杰作

  朋党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庆历三年(1043),仁宗皇帝任用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实施政治改革,但其改革措施严重危及保守派利益,保守派夏竦等人便千方百计地阻止和破坏,指使宦官蓝元震向皇帝写告状信,说范仲淹等人营私结党、拉帮结派。仁宗听了很害怕,担心会祸及帝国稳定、危及他帝位的安全,因此,对改革产生怀疑,对范仲淹等人也不是那么支持和信任。思前想后,仁宗提出朋党问题。范仲淹回答:朋党有正邪之分,只要对国家有利,就是好的。仁宗听了仍不放心。要取得仁宗对改革的继续支持,必须首先解除仁宗对朋党的疑虑和隐忧。这个艰巨的任务又历史性地落到改革派的头号理论家欧阳修身上,他也就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朋党论》。文章开头直截了当地对仁宗说:朋党,自古以来就有,并不稀奇,最关键的问题是皇上您的眼睛够不够明亮?能不能辨别是非好歹?能不能分清什么是君子朋党?什么是小人朋党?以及君子朋党与小人朋党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接着说:君子与君子是以同道为朋的,小人与小人是以同利为朋的。君子朋党信守道德仁义,奉行忠诚信誉,珍惜名声气节。这样的朋党,就修身而言,他们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就效力国家而言,他们能够和衷共济,终始如一,永不背叛。这就是君子朋党,这也是君子朋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凝聚力。小人朋党又是怎么个朋法呢?小人朋党也有忠诚的时候或忠诚的地方,他们忠诚于眼前的物质钱财和功名利禄,在争取这些利益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臭味相投,暂时结成朋党。不过等到利益瓜分完毕的时候,他们的朋党就会解散,彼此之间为了利益分配还会互相残杀迫害,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兄弟也不会相认。正因为君子朋党以忠诚、道义为原则,他们不仅彼此忠诚,永远忠诚,对皇上、对朝廷就更加忠诚了,这种能与皇上保持一条心的朋党,岂不多多益善?接下来,欧阳修又列举上至尧舜下至晚唐的一些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与朋党的密切关系,进行反复对比。尧、舜、周武王时,用了君子朋党,使天下大治,国家兴旺;而商纣王、汉献帝、唐昭宗时,小人擅权,谗害忠贤,“皆乱亡其国”。通过这些史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论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结不结党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结成什么样的党,作为皇上应该远离小人虚伪之朋党,进用君子真诚之朋党,国家才能达到大治,政权才会牢不可破。

  全文结构严谨,观点鲜明,气势沉雄。欧阳修通过引证史实,层层对比,说理透彻周详,论辩剀切有力。清沈德潜评说此文:“反反复复,说小人无朋,君子有朋,末归到人君能辨君子小人。见人君能辨,但问其君子小人,不问其党不党也。”(《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十)

  欧阳修是开宗立派的词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是成就最高的,而欧阳修就是“宋词”开宗立派的人。他上承韦庄、冯延巳,下启苏轼、秦观,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欧词的基本风格是词不假修饰,直抒胸臆,又时而夹杂议论,形成一种豪爽雄放的气势,为苏轼的豪放词派开了先路。

  例一:

  朝中措·平山堂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的朋友知制诰刘敞(字原甫)因为避亲(唐宋封建社会的考试授官制度,因避嫌疑,凡有亲属关系者不能同地做官,如果已在同地则职位较低者改官他地)出守扬州,欧阳修便作此词送给刘敞。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

  词上片首句“平山阑槛倚晴空”,写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给人一种高兀之势。“阑槛”意即栏杆。段玉裁注:“阑槛者,谓凡遮阑之槛,今之阑干是也。”“平山阑槛”指平山堂的栏杆。一个“倚”字,使静物动态化,给人一种高起突兀之感。其“平山堂”为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今扬州市瘦西湖蜀冈大明寺内)。接下来写道:“山色有无中。”这是站在平山堂远眺所见。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说:“长记平山堂上,倚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又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登上平山堂,“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他们描写的山貌是清晰可见。然而,词人也许受到王维《汉江临眺》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缥缈中)的影响,从扬州远望江南,青山隐隐约约,还真是“山色有无中”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词人的视线由远而近,在描写上更为可感,但也是想象之中的事。

  这首词是欧阳修送刘原甫所写,是词人对扬州时生活的回忆。送刘原甫出守扬州,自然而然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手种”即自己亲手种植的。这看来是平常的,在词作中却推动了情感的发展。词人在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词人抓住杨柳来写,突出放大,是有其作用的。在中国传统诗词里,柳往往与“留”谐音,有不舍之意,常常与人们的思乡、离别、不舍等怀念与送别的思绪相联系。而词人离开扬州,便通过杨柳来表现自己对扬州的深婉之情。接着一句“别来几度春风”更有力度。“几度”是虚指,即几次、好几次之意。其中“春风”往往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别来几度春风”就是离开之后,经过了几次春风的吹拂,自己种下的杨柳该是生机勃勃了吧!这些虽是词人的想象,但却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愉悦。

  接着的过片三句写道:“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写所送之人刘原甫,进入了“送别”的正题。这里,为什么把刘原甫称为“文章太守”?据《宋史》卷三百十九《刘敞传》记载,刘敞“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直(犹今语下班),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欧阳修每于书有疑,折简(写信)来问,对其使挥笔,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九制”是指九道敕封郡王和公主的诏书。其中,说刘原甫“立马却坐”,一挥而就,突出了刘原甫才思敏捷过人。所以,称为“文章太守”。这样,不仅表达了词人对刘原甫博学的敬佩,而且对刘原甫“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而又加上“一饮千钟”一句,不但丰富了人物的气质,而且使人物立体化。“千钟”即千盅,千杯,极言酒多或酒量大。《孔丛子·儒服》:“尧舜千钟,孔子百觚。”明代沈受先《三元记·斗东》:“邂逅相逢,情怀更浓,通宵畅饮千钟,人生不饮总成空。”词人欧阳修这里用“一饮千钟”又把刘原甫推上一个层次——豪迈。这样,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而才思敏捷的“文章太守”一跃而出。所以,词的结尾二句写道:“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这两句分为两层,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在对比中抒情。第一句是劝人,第二句写自己。词人送朋友,感慨良多。特别是自己一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对人生感叹就更加深刻。对照这两句,连贯起来,不就是人生易老、须及时行乐的意思吗?虽说有些消极,但也可以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样写,不仅劝慰朋友,更主要地表现出欧阳修豪迈之气与豁达洒脱的性格。

  在艺术上,这首词表现出欧阳修词作的豪迈风格,没有走词作抒发离愁别绪、闺怨寂寞之情的路,这正如文学史上所说的开启了苏轼一派豪放词的先路。其次,在情感的表现上,虚实结合,含而不露,意境高远。再次,在描写上,运用白描手法,抓住特点予以表现,点到即可,很有韵味。

  上片追忆自己当年知扬州时所建平山堂的风光,当至交好友、才华横溢的刘敞也要去扬州上任时,记忆的往事涌上心头。想起那蜀冈上的平山堂,登堂遥望,只见远山似与栏槛平齐。纵目远眺,江南数百里的风景映入眼底,“山色有无”,若隐若现。想起在堂前亲自种植的垂柳,几度春风之后,如今欣欣叶茂了吧?下片以豪迈之笔写友人与自己的豪气,抒发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感慨。“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才华横溢,豪气奔放,何等的潇洒风流!这与其说是对刘敞由衷的赞美,倒不如说是当年平山堂上词人的写照。这是宋词中难得一见的豪迈奔放的送别词。

  例二: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是欧阳修所作的一首婉约词。大意是在那华灯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的花市,主人公与心爱的人在月挂柳梢的黄昏时刻相约赴会。现实是这样的凄凉,月光华灯依旧,然而却见不到去年的情人。主人公伤心的眼泪沾湿了衣袖。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与自己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在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乐哀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的爱情伤感与苦痛。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成为千古绝句。金圣叹评价说:“笔法高妙,非人之所及也。”

  欧阳修是宋诗的奠基者

  北宋前期诗坛出现白体、西昆体和晚唐体三大流派,他们分别师法白居易、贾岛、李商隐等唐代中后期诗人。在北宋开国到欧阳修入钱惟演幕府的70余年间,宋人一直在辉煌的唐诗中寻找蓝本,尚未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貌。宋诗体制建构的历史任务就落到了欧阳修的肩上。他师法韩愈“以文为诗”,兼学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以气格为主,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又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首开宋诗“以意取胜、美在气格”之先河,且颇多创新,抒情议论相融,情韵理趣兼备,以个人充沛的情感,反映复杂社会现实,矫正西昆体的唯美倾向,开创了一种与唐诗“以韵取胜、美在情辞”相对立的新格调,奠定宋诗的现实主义基础,导引了宋诗的形成。

  例一: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此诗是欧阳修贬到夷陵之后的第一个初春所作,诗人目睹残雪在枝,山花寂寥,却有红橘挂树,春笋抽芽。大自然中的橘、笋在恶劣环境中仍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触景生情,欧阳修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诗歌描写夷陵早春的风光,诗句虽然略有伤感情绪,但全诗有牢骚而不颓唐,有痛苦而显达观。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徬徨和惆怅中振臂奋起,也表现作者的倔强个性。特别是尾联的爽朗洒脱,显露诗人的坚强自信:山花迟早总会绽放,我决不会长期被压抑在荒凉的穷乡僻壤!

  例二:

  食糟民

  田家种糯官酿酒,椎利秋毫升与斗。

  酒沽得钱糟弃物,大屋经年堆欲朽。

  酒醅瀺灂如沸汤,东风来吹酒瓮香。

  累累罂与瓶,惟恐不得尝。

  官沽味醲村酒薄,日饮官酒诚可乐。

  不见甲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

  还来就官买糟食,官吏散糟以为德。

  嗟彼官吏者,其职称长民。

  衣食不蚕耕,所学义与仁。

  仁当养人义适宜,言可闻达力可施。

  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

  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在这首诗中,欧阳修严厉抨击朝廷垄断卖酒,与民争利,谴责对农民百姓取利的地方官吏,表达了对平民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关注。尤其诗尾的“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作为“父母官”,不能富国裕民,老百姓虽然没有责怪,但内心感到无比的愧疚与自责,表现出一位正直封建官吏的良知和责任心。

  例三: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故乡飞鸟尚啁呼,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这首诗就像一曲饱含愤懑之情的历史悲歌。它咏叹唐代宗时与回纥和亲的史事,诗人对崇徽公主远嫁回纥一事充满怜悯与同情,并且揭示产生这一悲剧的政治原因,其实是对北宋王朝守内虚外、忍辱求和的外交政策的批评与影射,表达出对当朝肉食者未能为国远谋的愤慨之情。其中的“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深受朱熹赞赏,被誉为“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以诗言之,第一等诗”。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