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部队招待所餐厅。
虽然有人催了好几遍了,前来就餐的客人们仍出神地望着餐桌上的各种荤、素菜,迟迟不愿下筷。
“这些菜做的真好看,我们不忍心破坏它的姿容。”一位客人说。
的确,桌上的这些菜,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实在是太美了。你看,这盘叫“飞燕迎春”,是用几个红、白萝卜刻的,燕头、燕翅和燕尾,刻得逼真极了,那姿态,就像一只真的燕子站在碟盘里跃跃欲飞。还有那“花山皮蛋”、“八宝猪肚”……犹如摆在餐桌上的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图!
“哟,不光好看,味道还挺美的呢!”客人们品尝着菜,不约而同地问,“你们是从哪里请来的大厨师呀?”
“喏,就是他。”一位领导同志指着站在旁边的一个青年战士说。
他叫梁志光。
一
梁志光原是二连的号手,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把他推上锅台的。
那是1978年7月,二连的伙食每况愈下,连队在发扬民主时,干部战士对食堂的意见就提了87条。由于伙食调剂不好,直接影响到大家的思想情绪,个别同志甚至提出要调换工作单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党支部决定加强炊事班的力量,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为炊事班挑选一名思想好、作风硬、肯吃苦的战士。
结果梁志光全票当选。
这时的梁志光是一个入伍只有7个月的新兵。他中等个头,身板敦实,黝黑的脸膛里间或夹杂着几缕红晕,看上去着实像一个从农村入伍的老实、朴素、憨厚的小伙子。入伍后,他训练刻苦认真,劳动积极带头,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战友们做好事,不到半年时间,就两次受到党支部嘉奖,难怪全连干部战士都看中了他。
指导员怕小梁思想不通,便找到小梁说:“大伙选你进炊事班,你有什么想法吗?”
“想法?没有。”小梁摇了摇了头,“大家这么信得过我,感谢还感谢不过来呢!”
小梁进炊事班了,连队的绝大多数同志是投以敬佩和信任的目光的,但也有个别同志和外单位的老乡说风凉话:“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子汉,干些婆婆妈妈的活,整天和锅碗瓢勺打交道,真是个傻瓜”;“当老炊有什么出息,传到地方上去,将来找对象都成问题。”对这些说法和议论,小梁是不屑一顾的,他自己心里早有一个谱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没有出息不在于工作的本身,而在于干工作的人。张思德当过警卫兵,烧过木炭,还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呢!
消息传到了他的老家,这下可真言中了,对象那边成了问题。这姑娘是小梁本村的同乡,入伍前,小梁以勤劳、忠厚的品德博得了姑娘的好感。小梁入伍后,听说小梁在部队又干得不错,很是动了一番心思,于是,便托人搭线,同小梁“交朋友”。现在她听说小梁当了“老炊”,马上就变卦了。她很快给小梁写来了断情书。
“吹就吹。”小梁看完信后,一边说着,一边把信撕成了碎片……
二
梁志光一头扎到炊事工作中去了。
“哎哟,糟糕,怎么长‘灰毛’了?”梁志光腌的几坛子辣椒几乎快成“废品”。
这本是梁志光为改善连队的伙食采取的第一步。连队伙食基础差,他在努力做到粗菜细做,细菜精做,花样更新的同时,为连队精打细算,把暂时吃不了的菜腌起来。这次他腌了几坛子辣椒,由于没经验,加上天公不作美,不断下雨,辣椒发霉了。他马上找来司务长和班里的同志一起“会诊”。原来,腌的时候,盐沉淀在水底下,辣椒浮在水面上,被水泡烂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梁志光从中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也增长了腌咸菜的知识。
为了使连队生活有一个较大的改观,梁志光发动炊事班的同志,自力更生,大搞农副业生产,开荒种菜、养鱼、养鸡、养鸭、养猪……
然而,炊事班的全部人力只有3人,要完成这样多的工作,困难实在不少。特别是养猪,大小共有13头,连队的饲料又不足,吃啥?“让我来干吧。”梁志光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
这个任务太重了!要为连队干部战士做饭,还要打草喂猪,梁志光几乎把中午和晚饭后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全都搭上了,人们看到,他从早到晚几乎没有闲的时候。有人问他,你这样干不觉得累吗?小梁回答道:“我不累点,干部战士能吃到更多的猪肉吗?我累点,大家餐餐有肉吃,吃得好,身体棒,体质强,同志们搞起工作和训练来就不觉得累了。”
是的,在他的脑海里只有一条:让干部战士吃饱、吃好。“好的饭菜也出战斗力呀!”为此,他勤学苦钻烹调技术。他把自己少得可怜的津贴费积攒起来,买了大量的业务书籍,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和部队看电影、电视的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晚上有时停电,他就点着蜡烛,常常自学到深夜。与此同时,他还苦练刀功、炒功、火功等基本功。
懂得怎么做饭菜,并不完全是他的目的,他的意图是要让每个干部战士吃到自己可口的饭菜。而连队几十号人,俗话说:“众口难调。”为了把饭菜做得符合大家的口味,他逐个找干部战士谈,了解他们喜欢吃辣的,还是爱吃香的、甜的、咸的、淡的、酸的……根据大家的意愿做他们可口的饭菜,这还不够,他还把每周星期五定为“质量验收日”,每到这天,就和炊事班的同志一起下到各班排征求意见,收集反映,了解大家对炊事班工作的要求,力争做到让每个就餐人员都满意。
……泥泞的小路上,出现了一行深深的脚印——这是梁志光和班里的同志为在阵地上训练的干部战士送姜汤去留下的。
为了配合连队的战备训练,梁志光带领全班同志把服务范围扩大到训练现场,每逢训练紧张或天气变化时,他们就烧好不同口味的饮料送到阵地上,为同志们解渴鼓劲。这次,连队正在阵地上进行训练考核,中途突然下起了雷阵雨,干部战士一个个被淋得全身透湿,见此情景,梁志光立即组织班里的同志烧好姜汤,之后又把姜汤抬到阵地上,一碗一碗地亲手送到每个人面前。大家喝着腾腾冒气的姜汤,心里热乎乎的,训练的劲头更足了。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连队进行验收考试,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当时炊事班人手也很紧张,为了保证同志们集中精力投入训练,梁志光主动要求让炊事班担任连队的电话值班任务。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带领炊事班的同志起早贪黑,不顾天气炎热,加班加点地干,在保证伙食质量的同时,坚持每天给阵地上的同志送两次茶水、糖水或绿豆汤。那段时间,虽然训练紧张艰苦,但干部战士个个精神饱满,没有一个体重下降的,全连战斗操作成绩获得了优秀。
三
“从1979年4月起,餐餐四菜一汤,每周一次小改善,每月一次大改善,连队各类蔬菜和猪肉、鱼、鸡、鸭以及鸡蛋、鸭蛋基本上自给。这美好的生活啊,就像一条彩带,把干部战士的心和连队建设紧紧地系在一起,无形中增长了连队的战斗力。”电视机里正播放着江西电视台拍摄的二连搞好伙食的经验的新闻片。
可不是吗?许多新战士下连队后,给家里的第一封信,就要高兴地汇报连队生活状况,好让亲人们放心;许多老战士和调动工作的同志,舍不得离开连队。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战士的母亲,从农村远道来到部队,她原想和连队领导说说,让儿子早点回去种责任田。在连队生活了几天之后,这位母亲的想法改变了。她对儿子说:“想不到你们生活这样好,每天都跟过年一样,比我们家里的生活不知强多少倍,你在这样好的连队当兵算你有好福气,干吧,孩子,部队需要干多久就干多久。”由于伙食好,干部战士思想稳定,情绪高昂,精神愉快,大家以充沛、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训练。连队在创造“全优连”的基础上,又连续两年被上级树为先进单位。当然,二连的干部战士是十分清楚的:这里面渗透着梁志光的心血!
功夫从来就不会辜负勤奋的人。梁志光发奋自觉、潜心钻研,苦练巧练,掌握了一套娴熟的烹调理论和操作技术。他的火功、炒功、刀功,样样“拔尖”,特别是刀功中的剖、拉、劈、推、锯片等,更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动作快而利索,切5斤猪肉,用不到4分钟。他的炸、炒、烧、爆、煎、蒸、卤等也出手不凡,能做出500多种美味的荤素菜,熟背200多种风味特色菜肴的配料和制作方法。他先后15次立功受奖,被军委空军树为学雷锋先进个人。“锅台上的状元”,人们都这样称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