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章 “活化石”——永丰毛边纸

  永丰毛边纸是一个有着两种得名版本的传统手工艺。

  第一个版本特别能表现中国古代文人的嗜书如命。明朝有一个叫毛晋(1599—1659)的常熟人,家里非常有钱,特别喜欢藏书、刻书。他在30岁左右开始经营校勘刻书事业,建了汲古阁、目耕楼,以高价购求宋代、元代刻本,藏书至少有8.4万册。为了寻访和借抄藏于他人之善本,毛晋采用影写的方法抄书,故人称“毛抄本”。毛氏的这种影抄本能够基本上保持原书的面貌,后来有些宋元刻本在流传中散失了,“毛抄本”则被视为同原刻一样珍贵。毛晋印书所用纸张,都是在江西定做毛边纸。林业资源丰富的江西,有一大半县市生产纸张,其中著名的有铅山连史纸和永丰毛边纸。毛晋喜欢用竹纸印刷书籍,在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个篆书“毛”字印章,永丰“毛边纸”就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个版本更为写实,少了些传奇色彩。据《永丰县志》记载,永丰造纸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中村乡梅子坪村人巫山兴、巫山发兄弟从福建学会造毛边纸的技术后,回乡建棚,开始生产毛边纸。后来乡民耳濡目染,凭借山里得天独厚的毛竹资源优势大兴手工造纸,因此造纸日益成为乡民们的主要副业。永丰当地称造纸的作坊为“纸棚”,专门生产纸的厂主为“槽户”,鉴别纸张等级的师傅为“看纸师傅”。当地人认为:“因为纸做出来后边缘毛糙,所以得名毛边纸。”据此看来,永丰毛边纸,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

  有记载说,永丰在唐代曾用蕨类植物纤维制成“陟厘纸”,被列为宫廷用纸。元和年间,又列为贡品,到明朝则命名为“永丰纸”。因永丰的毛竹又大又嫩,且造纸用的都是清纯的山泉水,水越是清冽,越是纯净,其纸质也就越好。因考究用料,精工细制及特殊的制作工艺,毛边纸光滑柔软,韧性好,吸水性强,不淡墨,字迹经久不变,而且百年不蛀不变色,是书写、印刷之佳品。因其色泽洁白如玉,被誉为“玉洁冰清”,故毛边纸又称为“玉扣纸”。正是因为手工毛边纸如此多的优点,毛晋才会在印刷书籍的时候使用它,这也为永丰毛边纸在古代出版印刷界赢得了极高赞誉,有记载说:“凡印书,永丰绵纸为上。”这种绵纸就是永丰的手工毛边纸。

  这来自山野的土纸,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明清之际,朝廷官员多用毛边纸书写奏折,故有“日近天颜”之誉。

  《江西近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记载:“江西八十一县,产纸者在半数以上。永丰是产纸最多的县份之一,县内传统出口商品有毛边纸等。”这些毛边纸经吉安或南昌,卖到南洋。

  清朝末期是毛边纸生产最为鼎盛时期。清光绪年间,永丰有纸棚160多个,产毛边纸2万余担,至1949年上升到5万担。1951年7月成立石马造纸厂,1978年3月更名中村造纸厂,1985年该厂撤销。1978年至1985年,永丰县的纸棚仍有60余家,全县年产毛边纸约5500担。

  今天,虽已进入现代社会,但永丰县中村乡梅子坪村还完整地保存着1900年前蔡伦的手工造纸工艺,即砍竹、破竹、浸竹、洗竹、剥竹、踩料、抄纸、钳纸、焙干、切割、包装11道工序,而且道道工序不马虎。

  造纸首先要砍竹麻,就是到山上采集那些未成年的嫩竹。不过只能用一年生的,两年的就“老”了。砍毛竹在立夏时节,这时要严格把握时机,“立夏前三天没有砍,立夏后三天砍不赢”,过早过迟砍下的毛竹都会影响纸的品质。竹子砍回后,然后是“破”,即用竹刀破成2米长、2厘米宽的竹条,再放在纸池浸泡。每放一层竹片要洒一层生石灰,依此叠至池面。泡两个月后,把池内的竹片全部翻动一遍,此刻竹片已经比较软了,捞出来用清水洗去竹片残留的石灰,再置之于露天发酵,俗称“发汗”,时间持续约15天。“发汗”期满,重新将竹片放入池中浸泡一段时间,直至竹片全部腐烂。

  此时,竹子中的纤维才被充分软化,达到做纸浆的要求。但还不能直接用于造纸,必须把它拿到有活水的地方洗掉石灰和其他杂质。然后,将腐烂的竹片捞上来,由工人光着脚板踩烂,即“踩料”,直到踏成纸浆。这是造纸过程中劳动强度最大的一环。踩料工一手攀住悬在上空的“吊环”,以保持身体平衡,一边侧转着身子,光着脚丫用力踩踏脚下窄木槽里的纸料,嘴里还随着踏料的节奏喊着高亢的号子,好似跳古老的舞蹈,别具一种雄浑、刚强……

  由纸浆变成纸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抄纸。与“踩料”相比,“抄纸”是技术活,没有长时间学习,恐怕连纸都抄不出来,更不要说速度和质量了。

  抄纸需要用一种类似筛网的长方形工具——扛帘,抄纸工用扛帘往前一推,然后一沉,再往后轻轻提起,扛帘上就已经均匀地铺满一层薄薄的纸浆。抄纸看似简单,实则难以娴熟地掌握,浆太薄了不行,太厚了也不妥,一张纸的均匀、滑腻,全靠师傅的好眼力和手感。抄纸工依照先祖们留下的锦囊之技“柔轻拍浪”、“持帘迎浪而上”、“抄浆着帘的一瞬间振动纸帘”。因而,成功率极高。

  而最麻烦的工序则是“钳纸”,榨干水的湿纸须用钳子从纸头处一张张钳开。钳纸的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这需要细心和耐心,不然就会把纸扯烂。

  流水作业无闲人,焙纸也不容易。钳开的湿纸要运到焙纸房焙干。焙纸房正中间是两面背靠背的墙,墙下一头砌土灶。这两面墙叫焙壁,灶火烧起来,焙壁升温。一个焙纸工用刷子把墙刷湿,分开湿纸,按顺序一张张贴在焙壁上,当他回到第一张纸前,湿纸正好蒸去水分,变成干纸,一张张揭下。另一位焙纸工紧随其后,前者每揭下一张干纸,后者便糊上一张湿纸,如此不断循环。焙干水分的纸张一般裁剪为62厘米×138厘米,包装成捆后出售。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对造纸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其主要工序有“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等。而梅子坪村保留的造纸工艺流程几乎与之吻合,有的工艺甚至比《天工开物》记载的还要古老。如今,永丰毛边纸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