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章 潭头寻古(三则)

  金华古寺和金华书院

  金华山位于潭头乡罗星村。山不高,大约只有海拔300米,山体的植被茂盛。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金华山有座金华古寺,该寺始建于唐朝末年,至宋朝鼎盛,有僧人近百,以宣传佛教为主,乐善好施,凡孤寡无助之人,均可带田地到寺内安度晚年,得到救助。当时寺里拥有粮田五六十亩,每年可收稻谷几百担。清末民初走向衰败,此后,古寺多次遭到战乱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金华古寺香火日旺,可惜“文化大革命”中再度寺毁僧去,1992年重修复建。

  沿着陡峭的山道拾级而上,就能看到耸立山尖的一簇佛教殿宇。走进寺内,两侧分别为观音堂和老君堂,每个神像前都摆着四季鲜果、五谷供品,香烟冉冉,烟雾缥缈。

  与金华古寺仅一墙之隔的是金华书院。该院办学级别相当于现在的中学,以传授四书五经为主。当时的金华书院经济雄厚,在吉安和南昌设有分馆,分别取名为吉安试馆和南昌试馆。金华书院的学生即可到吉安试馆考秀才,也可直接到南昌试馆考举人。凡42都(潭头乡古时属42都)的学生,有困难的都可以得到吉安、南昌两个试馆的接济和帮助。

  历史怆然远去。不见了红墙,不见了绿瓦,眼前只是一个荒芜的坡地,一堵坍塌的残墙,一片旷古的幽深,一片苍凉的沉寂。踏着历史的印痕,置身在这几近荒芜的书院废墟,人们感叹历史的长河竟如此漫长。好在,如今人们来这里并不是为追溯历史,只是出于对富有生命哲学底蕴的穷究之心,只想在这远离尘嚣、静谧神圣的书院净化,涤去往日的狂躁和扈戾,让疲惫不堪的肉体和灵魂得到片刻的安宁和超脱。

  畲族山歌与畲家小吃

  潭头乡畲汉杂居,畲民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居在卧龙、潭头、石陂、杨梅江等村,以雷、兰姓为主,与永丰县龙冈、吉安县东固两个畲乡“山相连、路相通、情相似、人相交”,形成全省最大的少数民族区域。

  畲族是个善于唱歌的民族。畲族称歌谣为“歌言”,也称“山歌”,畲谚曰:“俗不离歌”。畲族男女老少都会唱几段山歌小调,进山砍樵、伐木破竹、采茶摘籽,都能听到他们那音调圆润、旋律优美的山歌。山歌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内容反映劳动、爱情等生活。歌唱者见景生情,随编随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都有感而发,即兴歌唱、歌头以“哎呀嘞”起唱,歌尾以“呀嗬哟”打住。这种固定不变的格式,构成了畲族山歌的独特风格。

  畲民在长期的居住过程中受当地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住宅用红土干打垒,行带竹筐花篮,饮食以辛辣酸咸为喜,“笋包”、“薯包”、“擂茶”是畲家独具风味的小吃,体现了山区农耕文化特色。

  石古丘畲族村是听山歌、品小吃的好去处。该村背倚青翠秀丽的大山,面对静静流淌的孤江,村头古树森森,村尾翠竹青青,美丽如画。畲民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迎接来客。畲族山歌歌手管银娇年近七旬,身体健朗,精神饱满,会唱《情歌》《送郎歌》《敬酒歌》《手帕歌》等山歌,且能现编现唱。面对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管银娇放开了歌喉,唱起了《敬酒歌》:

  哎呀嘞,

  一杯酒敬俺的爹,

  俺去参军你当家;

  二杯酒敬俺的娘,

  俺去参军打胜仗;

  三杯酒敬俺的叔,

  俺去参军你莫哭;

  四杯酒敬俺的婶,

  俺去参军不要紧;

  五杯酒敬俺的哥,

  俺去参军你苦兮;

  六杯酒敬俺的姐,

  俺去参军会回来;

  七杯酒敬俺的妹,

  俺去参军笑嘻嘻。

  呀嗬哟……

  哈,好听极了,众人喝彩,人群中有人发出“再来一首”的呼叫。于是,管银娇老人唱了一首又一首,歌声越唱越甜润。一般的人嗓子早唱哑了,她的歌声可没有半点沙哑。

  听完畲族山歌便是品畲家小吃。四方桌上摆着一盘笋包,一碗薯包,还有一盆擂茶。笋包晶莹剔透,白色的馅心依稀可见,清香扑鼻;薯包呈紫色,泛着油光,香味独特;擂茶呈稠糊状,色香诱人。夹一个笋包,吃起来有香、辣、甜、柔之感;又夹一个薯包,那味道焦、脆、香、酥全占了;再盛一碗擂茶,先饮一口,口舌生津,齿颊留香,再饮一口,神清气爽,通体舒畅。畲族人热情好客,以笋包、薯包、擂茶待客是传统的礼节。这些普通的小吃,原料都来自天然,用料、制作又极为讲究,都是手工做成,可谓真正的绿色食品。

  摩崖石刻及山口窑址

  摩崖石刻可谓潭头的一大景观,就在孤江河畔的金华山岩壁上,石壁高两丈,如刀削一般,满是青苔,上方长着青青小山竹,壁下有石墩,上可坐人。摩崖石刻面积约一平方米,站在石墩上便可辨认。镌文尽管脱落不少,模糊不清,但仔细一看,还是能认出了“劈开今古路,方便往来人”这句完整的镌文。传说镌文是天神雷公所凿,又叫“雷公劈字”,如果有谁能一字不漏、流畅地认读完全部镌文,孤江潭中就会有一面“金锣”浮上来以示奖励。不知在哪一个朝代,有一位秀才流畅地认读出镌文,听见“金锣”发出了响声,眼见就要浮出水面,结果就差一个字没有认读出来,“金锣”又沉下去了。这位秀才好不失望。

  传说归传说。据记载,摩崖镌文刻于明朝弘治年间(149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潭头始于宋至和年间,系郭氏由九江迁此开基,明天顺年间建立圩镇,是古时上永丰和赣州的宁都、兴国、于都、长汀等地通往吉安府的必经重驿。但山路崎岖,仅能供行人过往,车马不能通行,便有好事者,开山辟路,在崖石上凿刻镌文,纪念这位劈山开路者。至于何人慷慨辟路,又是何人刻下镌文,没有留下一丁点记载,至今仍是一个谜。

  山口瓷窑遗址位于山口村南侧。该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瓷土原料和燃料也很丰富。瓷器产品由水路顺流载入孤江,经吉水县驶至吉安县的张家渡进入赣江。据史料记载,山口瓷窑创烧于南宋,发展于元初,元末停烧。

  山口窑址堆积高大,形同山丘,瓷片堆积层厚达几米,露面瓷片和窑具俯拾皆是。该窑东南侧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平坦地面,与窑堆物毗连,似为制瓷作坊。

  山口瓷窑所烧瓷器,彩色较多,有酱褐、青釉色、白色、青灰和黑色。器形、色彩和烧法与永和吉州窑、宁都东山坝窑相似。造型、釉色颇具晚唐瓷特征,但青釉瓷似宋代烧法,而印花纹饰以双鱼纹最为常见,当属元代典型装饰花纹,故有江西陶瓷之父一说。当地一直流传这么一句古谚:先有山口窑,后有吉州瓷,再有景德镇。

  残片堆积的正是历史,当人们在曾经创造了古老瓷器的摇篮——山口瓷窑遗址低回漫步,那产于元代的白釉瓷片,在脚下层层铺叠,那盛于宋时的影青瓷片,在眼前涌起了雪的浪花,绿的涟漪。它仿佛是一条瓷片的河流,一条记录着潭头瓷业兴衰的历史长河。遨游其间,遐想翩翩,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篇 传说篇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