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章

  随着单位的整体搬迁,杂志社从江东搬到了江西。我也随之跨过赣江,进一步拓展对这座城市的了解。

  赣江南大道、凤凰北大道、英雄大桥、沿江路、阳明路……单位的2号线班车每天早晚沿赣江来去,将我们一一接送。转眼,我成了一幢高楼内千余名员工中的一员。可是,和楼中很多人的身份一样,我们在“正式”一词之外。身在体制之内时,根本不必去考虑身份问题,而对于身份保留在体制内、谋职在体制外的我,这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尤其是身边很多人因为这身份的差异,又因与我同样尴尬的身份而向我倾诉内心的担忧和不满时,这个问题就像一枚楔子,越来越深地砌入我的意识。所幸,我已逐渐融入杂志编辑部的氛围,在这个个性纷呈的团体里,得以保留本我的形态,而无须弯折。

  每天有五辆班车,沿不同线路,将居住在这座城市不同部位的人,接送到离摩天轮不远的这座26层高楼下。我们分散到楼层的不同匣子里。楼前的大道,有着逾30米的宽度。楼内的办公条件比原来提升了不止一倍,束缚性也增加了不止一倍。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横跨的四座大桥,并没有让两岸的来去变得理想中那么轻易,还有一天四次机械的打卡制度,让大多数员工只能早出晚归,一整天被困守在方正的盒子里。班车上,每天有爱说话的人滔滔不绝,仿佛他们被钳锢了一天的喉舌,这才得以舒展。关于某校的围堵上访事件,关于某项教育新策,关于食堂不能让人满意的伙食……我通常靠坐在向江的窗边,望着江景。赣江没有长江辽阔,却有着美丽的晨景与暮色。春天的江水丰腴,秋天枯瘦,江边的挖沙船、裸露出的沙滩、游泳的人,映衬着晨曦或落日。落日璨红的一团,悬挂在高耸的楼宇间,有种恒定、辽阔而欣欣向荣的气象。在经历一整天的禁锢之后,这景象多少给人安慰。路灯,常常在不经意的某一刻亮起,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有时,我会靠着车窗,在堵车的漫长时光中,在一丛丛涌来又淌去的光影中,慢慢盹着,像睡在一个让我安心的怀抱,带着疲累之后的舒懒。

  人是那么容易去习惯一种生活,并在其中被慢慢影响、改变。那个从班车车窗后面眺望这座城市早晨与暮景的人,以为这样的日子,也会如不断流的江水一样,一直地流淌下去。就像生活本身。

  一天清晨,赶班车的我看见素常清朗的院子里,站了一些人,他们的身影和目光绕成一个半圆形,圆心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我正疑惑,瞥见了直挺挺悬在树下的一条人影。只停留了两秒钟,我就迅速逃离。在确信走到了足以承受这一幕冲击的安全距离之外,我才停下脚步,回头再次眺望那抹影子。白底花朵睡衣从人群的缝隙处依稀可见。门前小店的女人如我一样,只敢远远地观望。傍晚时,我回到院子,已是素常景象。我紧紧望着那一排梧桐树,想不清具体是哪一棵,只觉得每一棵都可疑。我远远地绕开它们,目光不敢斜视地,匆匆而过。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愿靠近那排梧桐树。从报上的新闻,我知道那是个刚20出头的未婚女子,并不住在院内。她为何将自己最后的疆域强行定格在这个院子,这棵梧桐树下,新闻没有解释。她所经历的最后的苦痛,也无人可以了解。

  仅仅半年之后,曾经惊心的一幕彻底虚化在如常的院景深处,连背景都算不上了,它只是一些人记忆中模糊的一团。不知从何时起,我又可以如常地经过那一排梧桐树,仿佛树下从没发生过什么异常。

  这一年深冬,我又一次迎来了改变,让我欢喜的改变。这时的我已经熟悉了这座城市的许多点片状区域,它们分布在江西和江东,它们勾勒出我过去数年的生活,也注释着我在这座城市的印迹。那双牵着我的手,我也已经熟悉了它的每一涡纹、每一骨节,并习惯了与它相握的手感。

  我算不得勇敢的人,只是在一个路口随心而选择了向左,而非向前。我已经无法去设想如果向前,今时的我会在何地,有着何般模样,我只知道我抵达了这里,在一座叫南昌的城市,慢慢熟悉她的一年四季,她的方言口音,她的饮食口味,在这里慢慢寻找和重建我的疆域。

  有时候,我会有些迷茫,疑惑自己为什么停留在这座到处看得见香樟树的城市。很快,我就发现,原来在我的家乡也有很多香樟树,如同在这里时时也能看见阔叶的法国梧桐。甚至有的时候,我会将她与我的家乡混为一团,她们在我的意识里完美地重合在一起。

  但,必须承认,喜欢上这座城市,真的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迅速。

  纤夫

  早年的赣江纤夫,大都集中在万安镇码头一带。船往赣州县府,必在此地请好纤夫,渡过上游的十八滩凶险水路。

  驾船的人一般称纤夫为“小工”,根据船舶的大小吨位,请到一定数量的纤夫,三人、五人、八人不等。船老板在青石板台阶的码头上一声吆喝:“这里来几个小工!”立马便有几十名纤夫蜂拥而来。

  纤夫是男人的活儿。

  这些聚集在码头上的纤夫,他们都是来自万安镇周边一带四里八乡的穷苦村民,长年累月为生计行走于十八滩航道,守着这份露宿风餐、呕心沥血的固定职业。这些男人的普遍特征是,头戴一顶草帽,肩背一根纤板,腰插一双草鞋。他们的年龄结构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汉,好体格好身板是最大的本钱。纤夫分有头纤和二纤,这两名纤夫必须要有过人的力量和胆气,尤其头纤,还得有相当的探路经验。上一趟走过的纤路,因为水位的变化,到了下一趟又得找出新的纤路来。船老板上岸挑选纤夫,最重视的就是头纤和二纤这两个人物,一旦航道上发生险情,到时船毁人亡,老天爷也伸不出援手。头纤和二纤还得要有一副好嗓门,船老板会拍着他们宽厚的肩膀说:“伙计,喊一嗓门看看啰!”于是,那个敢做头纤的汉子扯长脖子撕开喉咙“么哟嗬……”的一声喊响,其声音的穿透力在江面上经久不息。

  船头上抛出一根长长的粗麻绳索,纤夫们将身上的纤板挂在绳索上,这就上路了。这是一个力量和智慧的群体组合,这一趟纤路他们将生死与共,同舟共济,面朝河滩背朝天,200华里的十八滩水路上,几乎是要用性命换回他们应得的粮食和钱财。

  江上人说,二四八月乱穿衣,指的是江南的天气变化。江上人说,四月的天,鬼变的脸,热时光P股,冷时套布棉。烈日当头的滩路上,水流湍急,沿岸的纤夫们都脱去上衣,光亮宽大的脊背上冒着白白的雾气,滚出晶亮的汗油,全身的各个部位都有一种最原始的火力在震动。那根粗粗的纤缆在他隆起的皮肉里深深地陷下,赤红的皮肉发不出丝毫的响音,那种弹性、韧性有如最优质的黑橡胶,可以承受千倍于它的体积。

  远远望去,他们黑黑的身体就像是趴在地面上的甲壳虫,挪动得十分的缓慢,然而帆船却在破浪前行。那是一群闪亮的雕塑,他们如猿猴一般攀悬在峭壁上,他们如巨蟒一般游走在滩水边,他们如饿狼一般穿梭在灌木丛中。他们剽悍、粗犷、雄浑,他们摆动着头颅,他们的吼叫声、呐喊声,气吞山河。

  咿啰,咿啰啰嗬

  咿啰,咿啰啰嗬

  嗬嘿嗬嘿扯起缆啰

  嗬嘿嗬嘿打住脚啰

  天上的雷公爷啰

  地下的土地婆啰

  求得你一个好风向哩啰

  请出你一个好水流哩啰

  哈啰啰嗬

  咿啰啰嗬

  船老板在船尾把牢舵柄,看到自家的船走得顺顺当当,一开心,会喊出船舱里做饭的老板娘。老板娘来到船头,手上打着竹篙子,亮开清丽的嗓门唱歌子,她唱一句,纤夫们便和一声,快活得不得了。

  一绣荷包才起头哟

  嗨哟嗨

  五色丝线要郎挑哟

  嗨哟嗨

  根根丝线连情义哟

  嗨哟嗨

  情深意长永不丢哟

  嗨哟嗨

  二绣荷包二朵花哟

  嗨哟嗨

  芙蓉牡丹两不差哟

  嗨哟嗨

  郎是芙蓉刚开口哟

  嗨哟嗨

  妹是牡丹才爆芽哟

  嗨哟嗨

  ……

  苦也罢,乐也罢,纤夫们为征服脚下的河道,焕发出了人类最本质最原始最浪漫的男儿豪情。今日江面,早已不见纤夫的踪影,然而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如同滔滔赣江,世代相传。

  滩 师

  滩师,引水领航之人。

  赣江上游十八滩水道,便有滩师为南来北往的舟船引航。他们终年累月同险滩恶水打交道,生存的依靠,就是水上这些星罗棋布、暗藏杀机的滩头。

  凭记载,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舟行至赣江十八滩的第一个滩头黄公滩,船撞礁石,险些送了性命,诗人感叹不已,赋诗一首:“十八滩头十八名,一为恐惶更缥神。人生俗子为名利,谁敢踩舟在此行。”因此诗之后,江上人将此黄公滩改为惶恐滩。水上船家流传民谣有:“赣江十八滩,好似鬼门关。十有九舟险,关关心胆寒。”“十八滩上滩锁滩,二百水路弯打弯。往前路口哭声切,天柱门前尸难还。”

  没有滩师领航,外来的船只休想过得十八大滩。

  滩师把守着滩头,似乎有点像江洋大盗,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钱。正因为有滩师的存在,赣江之水行船过渡才有生机,才现活力。

  “往前滩”又称“往前路”,它是十八滩航道最为险要的滩头。滩的尾端坐落着陈家村,此村是新中国成立前滩师们居住的集中点。陈家村的周围除了石头就是沙土,草木稀少,不长林,不出粮,村上人都是靠走船放排为生,门前屋后的水路就像自家的菜园那般熟悉,洪水走哪条路,枯水行哪条沟,都拦不倒他们。起初外地来的船只上赣州,要请当地的船民帮助过滩,年月一久,村上的人就明白了,只有他们陈家村的人才识得这条水路,渐渐地大家就干上了这个引渡领航的职业。最早的滩师,也就这样形成了。

  滩师对河道上的水流、暗礁、险滩了如指掌,何时转舵,何时点篙,何时打锚,他们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如此精粹娴熟的撑船功夫并非一日之寒,他们大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

  据说陈家村有一名绰号叫“二棍子”的滩师,3岁时,父亲就将一根绳子拴在他的腰上,扔进水流里随船拖动,灌饱一肚子水被提上船来呕吐干净,接着又扔进水里去,一直到他能够在水面上跟着船一样自由自在地浮起方才罢休。6岁时,他还被父亲用这法子扔在水浪里,那一堆堆暗藏在江底的礁石,碰撞得他全身青一块紫一块的,只要还有一口气,父亲绝不允许他上船来歇口气。13岁时,满脑子都是水路图的二棍子就能独自操船过滩了,再凶险的水路都不在话下。二棍子到18岁那年,已经是闻名十八滩水道的滩师了。凡有舟船到此,点着名要请陈家村的二棍子领航,全部的家当和性命押到这样的滩师身上才能放心。

  暗礁林立,漩涡湍急的滩道,船一入水流,便像一条受伤疯狂的野牛,咆哮的恶水浪尖之上难以驾驭,每一处弯口都惊心动魄。这种时刻,滩师就如身陷千军万马的厮杀战场,吼叫声中,尸横遍野,浪水飞溅,尽显英雄本色。

  滩师要吃上这碗滩饭又谈何容易,每一回领航都是脑袋拴在腰间,命悬一线,几经生死。送过一趟船,就得翻山越岭徒步返回,接着再送下一趟船。春夏秋冬,酷暑严寒,他们在领航的途中,人都似一根绷在弦上的箭,掌舵撑篙起帆打锚,半点不得分心,一旦触礁破船,说不定就得倾家荡产,还有可能要遭到船民帮会的追杀。

  滩师,称得上是这条江上最神勇的好汉。

  新中国成立,政府为疏通治理赣江上游航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先后派出几批工程队伍,利用几年的时间,彻底炸开了十八滩。

  百余年来,曾经以凶险滩路为骄傲为荣耀的滩师从此告别故乡的水土,他们与畅通无阻的赣江一样画上了新时代的句号,成为今日江上之传奇,而那古老的滩师号子也将成为那一段历史的写照:

  咦哟嗬,嘿哟嗬

  打起篙哟

  掌起舵哟

  缆索一根心头锁

  滩头数里难得活

  咦哟嗬,嘿哟嗬

  三九四九不见日

  三伏四伏不见风

  走起来哟

  喊起来哟

  江面飘出一条船

  滩师背上一座山

  ……

  船民号子

  号子,其实就是歌。

  船民号子,那就是船民的歌。如江河一般奔放,如湖水一般清澈,如土地一般芬芳,如天空一般晴朗。

  最原生态的歌,应该是号子。

  我甚至以为,盘古开天地的第一首歌,是从号子开始的。号子诠释了人类最古朴最原始的声音,一个音节“嘿”,两个音节“嘿哟”,到三个音节“嘿哟嘿”,多么富有磁性,富有质感。是劳动激发了号子,是号子创造了歌。

  试问,宇宙间还有什么歌曲能比号子更加壮美呢?

  号子,不用谱曲,不用奏乐,它是用人体的力量去弹奏的,足可弹奏得地动山摇,倒海翻江。

  孩提时代,我就被号子的声音所震撼。那时候我家居住在九江赤湖水产场,一边是浩渺百里的赤湖,一边是汹涌澎湃的长江,中间隔着一座高高的堤坝,亲眼见到几十名上身赤裸的船民呼喊着震天的号子声,抬动着一条几丈长的大船,从湖水的这边越过山一样的大堤,推向长江。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听见的号子声,船民们喊唱了些什么,我一字都没有记清,但是“嘿哟嘿哟”的声音至今难忘,现在想起,体内还都热血沸腾。

  号子,是励志的篇章。

  而船民号子,后来成为我的至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航运部门当宣传干事,因为写通讯报道,打交道的对象经常都是驾船的人。一次随船采访去赣州,结识了几位船老大,他们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我就问起了船民号子是怎么喊的,尤其我想知道开头的号子。几位船老大说法不一,他们试着喊了几嗓子,其“哎哟”、“咿呀”之类的喊声也各有区别。到底谁是正宗的赣江船民号子,有一种说法我认为还是有点靠谱儿。

  其说法的来源是百年前的一则江上小故事。曾有驾船的父子俩,一次船上装载了往赣州府里送的布匹绸缎,压船的一个主顾,一路上小心翼翼,生怕半路被恶人劫了货去,对驾船的父子俩是照应得千好万好,只求船走得快,行得稳,早日到达县府。谁知船上的那个儿子起了贪财之心,要谋害主顾。这是一个无风的夜晚,船泊在一块沙洲上,儿子悄悄起身,贴着船舷往主顾睡的后舱去。刚到后舱口,但见一个人影迎面出舱门,儿子当即一刀捅去。那人惨叫一声栽进江里。儿子正喜时,舱门又出来一人,这人却是主顾。儿子方才明白所杀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立时大哭大喊起来:“哎哟嘞喂!哎哟嘞喂!”就这样,这一声“哎哟嘞喂”的哭喊相传下来,便成为江上号子的开口腔了。走船人家都听过这则故事,都相信真有其事,用上这个哭腔,或许是一时的开心快活,或许是提示和警告那些贪财而遭到报应的人吧。

  大凡赣江船民的号子开口多用“哎哟嘞喂”为引子,而江西一些古老的民歌中也多有出现。由此推断,此号音是有一定的来历了。

  开船号子:“哎哟嘞喂——起头啰——”拉纤号子:“哎哟嘞喂——扯起来啰——”撑船号子:“哎哟嘞喂——着把力啰——”下滩号子:“哎哟嘞喂——打牢舵啰——”摇橹号子:“哎哟嘞喂——顶足了劲啰——”类似走船的号子音在那一段历史的赣江两岸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撼动着久远的水上运输。劳动的号子音迸发出激情,激情中产生无限的遐想,因而赣江流域的民间歌谣在船民们不同的情绪中渗透到号子中去,使得船民号子更加丰富多彩,缤纷奇丽。

  遇上大船队过江,桅帆高举,浪花飞溅,那番情景就像是个盛大的节日了。男人们撑篙摇橹,女人们唱号子助兴:

  哎哟嘞喂,哎哟嘞喂

  十八咯哥哥河里摸上岸

  一身咯光光水边扳头看

  看得清么?看得清啰

  哎哟嘞喂,哎哟嘞喂

  十八咯哥哥夜里摸上床

  两眼咯糊糊被窝扯衣裳

  下得去么?下得去啰

  女人们这般一唱,男人们都有使不完的力气了。若是到了船过激流险滩,男人们就有一身的冲天豪气,由喉咙到肢体的号子声喷发而出:

  哎哟嘞喂,哎哟嘞喂

  水上万把力啰,床上力一把

  捉紧一条粗粗咯卵(缆)啰

  打牢两根圆圆咯脚啰

  面朝黄土头顶天

  阎王殿里我走前

  下得滩头七七八八九九十十

  求得苍生四四三三二二一一

  哎哟嘞喂,哎哟嘞喂

  土里长啰,水里埋啰

  快活一生,一生快活走起来啰

  如此逍遥亢奋、如此悲烈粗犷的号子声,无处不在地抒发着走江人的思想情感,无处不在地展现出那一幅幅船民们搏击风浪的雄伟画面。

  “哎哟嘞喂——”那是绝对的赣江味。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