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在阅读宋词,兼看些宋代江西弋阳的史料,颇有些收获与感想。昨天,我在QQ上给弋阳老家的朋友留言:
“斌崽,北街原一百商店后的那口池塘还在吗?”
今天一早,朋友回复:
“你是说陈家塘吧,水臭得很啊。”
“可惜啊,那池塘夏天里开荷花,很漂亮的啊。”
“有什么好可惜的?”
“斌崽,你知道陈家塘的来历吗?”
“不晓得,有故事吗?”
正所谓小城故事多。弋阳县原称葛阳县,于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设县治,隋开皇十年(590年),县印遗失,呈准迁址,两年后由五里亭移至弋江之北岸,始称弋阳县,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这期间,出过些将官、朝臣与文人学者,宋一朝弋阳就有进士39名,而这些进士中官做得最大,功名显盛,世代称颂,千古流芳者,当首推陈康伯。陈康伯(1097-1165年),字长卿,弋阳港口乡南山人,宣和三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当朝的宰相,一生事二帝,提倡节用宽民,力主抗金,救宋廷于危亡之中,被封为鲁国公。陈家塘,原名为康乐花园,是陈康伯在老家弋阳城中的家府,他长年操持政务、领兵抗金,身患重疾,曾多次回乡在此休养。
小时候,我从叠山书院附近的家去北门大樟树下,常常抄近路,先从南昌会馆穿出,进入天灯巷,再从陈家塘经过。我喜欢陈家塘四周的景象,春天有桃花盛开,秋天有石榴挂枝、丹桂飘香,冬天有过霜的橙柚;夏天最好,池塘的荷叶掩映着红、白两色的花朵,无数蜻蜓或飞舞或停息,水中不时还有青蛙的鸣叫。
不知道是因为陈家塘的风水好,还是因为城市增容的无奈,陈家塘一带的房子越盖越多。物资局、供销社、副食品公司等单位先后挤进来盖职工宿舍楼,原住的街民也纷纷拆去老式瓦房改建钢筋水泥房,公家的、私人的,争先恐后地拥挤在一起,无序地叠加,密密麻麻,而公用设施残缺,使陈家塘逐渐沦为垃圾塘、污水池,卫生环境恶化,成为全城最邋遢的地方。陈家塘四周的老树也渐渐地没了踪影,池塘下的莲藕被垃圾压得出不了苗,荷花也就不再盛开。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终于被老百姓骂出了一点作为,在陈家塘建立电机化的垃圾中转站,我父亲是这个项目施工单位的工程师,负责吊机的设计安装。看着我父亲建造的陈家塘垃圾中转站在鞭炮声中开张使用,我连续几天跟着父亲去维护吊机,很是兴奋和骄傲。
几十年过去了,陈家塘一带的房屋与人口继续增加,甚至可以说是膨胀,陈家塘很是不幸地又成了垃圾塘、污水池。
宋朝理学家朱熹有一首诗《观书有感》是这样写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比陈康伯年少33岁的朱熹,为《陈文正公文集》的重刊写了序言。朱熹到过弋阳,是否到过陈家塘的康乐花园,无从考证。但他诗中的“半亩方塘”似有陈家塘的影子。而下句所言的道理正好可以印证陈家塘的悲剧,仅仅半亩方塘,人们不想着为它开渠引活水,而是在它四围无休止地聚集,把生活的垃圾、污水倾倒其中,无情地抹灭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自然、清新、生动的景象。陈家塘,这口近千年的古池塘,就这样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发展、人世的变迁、古风的丧失。
陈康伯,一代名相,九泉之下如有灵,不知会有何感想?
2013年4月18日,于舟山凫石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