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常进出两大城市:一是中国最大的经济都市上海,有超过两千万的人口聚集在这个由江河冲积、大海依托的平原上;一是因怀抱西施美女湖而自古闻名、繁华的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全国各地渴望与西子同床共枕的各路成功人士正纷至沓来,不绝于途。每次进出两城时,抬头所见成片的高楼正如雨后春笋般耸立,而且争先恐后地拥挤在城市的边缘;高架桥像彩虹似的一道一道地交织于越来越狭窄的天空。每当此时,我总有一种恐惧,好像在害怕车窗外那些拉扯高楼迅速攀升的脚手架会突然间折断长臂,轰然倒下,或是哪段高架桥因不堪重负而坍塌。我的恐惧或者说担忧,经常是被电视、报纸上的倒楼塌桥新闻所证实。但愿这样的事故和因此造成的人间悲剧不再重演。
人类的确非常伟大,人类如积木游戏般创造城市的能力惊天动地,人类远远比蚂蚁还会搬家。人类永无止境地把山打开,把地破开,把森林砍倒,把河流污染,把海洋耕种,为的是不断地建设城市,不断地涌进城市,人类的这种疯狂的城市欲望,这种巨大的创造力,如果真有外星人存在的话,那外星人看了也会钦佩不已,自叹不如啊。
朋友说我是杞人忧天,说我很不合时宜,说我一边享受着城市的文明,一边却在怀疑城市的发展。在进出城市的过程中,我除了有杞人似的恐惧外,有时还想再做个梦,在梦里回到我永远不能忘怀的竹湾,一个江西信江流域里被竹林环抱着的小村庄。那里有我学生时代一段美好的记忆。
时间倒回到上世纪70年代。我刚上高中,班里来了个农村的同学,姓舒名维周,人长得很清瘦,眼睛虽小点,却很有神。农村来的同学一般都比较矜持,不太合群,读书用功。半个学期不到,大概是彼此身上的气息在相互吸引吧,我们成了好朋友,我喜欢画画,他喜欢写诗歌,课间课后总走在一起,连上厕所也抢靠近的位子,可谓臭气相投。第二年的暑假到了,维周约我去他家住几天,叫我去画速写,说村子有我想画的题材。
维周家所在的村庄就是竹湾。离弋阳县城大约30里,在信江河于龟峰山前潆洄的岸边。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农家,隐藏在一片青翠的毛竹林里。村口子外是荷花田,正开满着荷花,有许多的蜻蜓和蜜蜂在飞舞,一条只能进出牛车的小机耕道弯弯曲曲地伸进竹林,林子的中央是一方小池塘,池塘里倒映着青砖白墙黑瓦的农家小平房,还有门前毛竹竿上晒满的花花绿绿的衣裳,几只水鸭在水面上玩耍,把倒影搅动出优美的线条和幽幽的光影来。维周家的一条狗向我们迎上来,我躲在维周清瘦的身后,扶着他的背,正要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进去,厅堂的大木梁上突然飞出几只燕子,从我的耳朵旁风似的飞过,消失在门外的天空里。
在竹湾小住的几天里,我受到了维周家父母亲和两个兄嫂的热情款待。维周的母亲用去年腌制的咸猪肉炒出大禾米年糕,他嫂子磨了荞麦粉包了荠菜饺子,他二哥下荷塘捉了青蛙来红烧,比维周还要清瘦的他父亲,好玩似的掏出竹烟斗让我试着抽一口,还有他家的邻居们也像自己家来客人似的,你家打一场茶、他家端一碗立夏粿粒。
我沉浸在浓郁的乡情里,每天在速写本上画着毛竹,画着池中的水鸭,画着盛开着的荷花,画着信江边上的渔船,画着不远处如红霞般的龟峰。画累了,就跟着维周去钓鱼,有时也帮着维周的哥哥从田间菜地歪歪扭扭地挑回些庄稼蔬菜。早晨我听到清脆的雄鸡歌唱,中午有知了在竹林边的桃树上唱着一段一段的小曲,傍晚时,我在夕阳的余晖里,躺在清凉的河水里,听着牧归的牛群在“哞哞”的叫唤,听着竹林里归巢的小鸟们的欢歌。竹湾,一个小小的村庄,就这样第一次烙印在我的记忆里。
高中毕业后,维周考上了师范学校,我补习一年上了大学。大学二年级的暑假,我再次来到竹湾,分别三年后,我们相聚在一起畅谈人生,交流读书求学的心得,在竹湾的竹林小道上、在荷塘的花香里继续发酵着我们的友情。中国乡村传统农业社会特有的的宁静、祥和、优美,被浓缩在竹湾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里,总在我的记忆里散发着永远的馨香。
但城市化的浪潮,在沪杭这些大都市的周围,在长三角地区如一枝黄花草样的发展。城市化也正在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向内陆地区铺展开来,全国境内的大小城市,从长江南北,到长城内外,无不加入膨胀的队伍。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比邻的江西绿色的山水田园,正被无数的高速公路、铁路冲闯开一道一道裸露的山梁与土地。城市的膨胀犹如脱缰的马车,狂奔在中国的大地上,山破了,水黑了,人从乡村急切地跑向城市,城市的人拥挤了,乡村的农家却只见老人与小孩子在苦苦地留守空房。
我看见,在城市化浪潮席卷过的地方,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山洞隧道如网络覆盖的地方,在城市向郊区急速扩张的地方,田园被覆盖上了厂房、插上了烟囱,无数自然散落的村庄消失了。
当我想第三次去竹湾时,维周告诉我,不要去了,竹湾已经不是30多年前的竹湾,在他家原来的地址上,高大冰冷的水泥柱替代了窗门外的青青翠竹。竹湾,一个正在消失的村庄,它已被高速公路的滚滚车流碾得面目全非。
竹湾,在我心中,就是个世界,一个最适合人们居住的田园世界,一个桃花源似的家园。我的梦再也回不到遥远的竹湾。
2013年2月21日,于舟山凫石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