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锣鼓铿锵到天明

  我母亲曾经告诉我,说我还在她肚子里时,我父亲经常带她去看戏,戏院与我家在一条街上,走几步就到了,那时看戏的人很多;还说,父亲爱看戏,因为唱戏的演员里有他初中时的女同学。母亲怀我时是1963年初,正值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的末期,她怀着我,不时地感到饥饿,可以说我还没有出生就遭受了天灾,有些营养不良。但父母亲爱看戏,似乎是在补充我营养,这营养却是精神的、文化的,以至于我长大后也喜欢看戏,还喜欢舞台摄影,拍摄了茅威涛、王志萍等不少越剧名角。

  我问母亲那时看什么戏,她说是弋阳腔剧。父亲接话说,女同学叫林西怀,1958年初中毕业,他去南昌学电工,林西怀被招进弋阳腔剧团。母亲又接着说,你才三岁,“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说弋阳腔剧是传播封建思想,禁止演出,要剧团改唱革命样板戏,排演《沙家浜》《红灯记》《海岛女民兵》《智取威虎山》等。于是我儿童的精神文化享受就是跟父母亲一起听革命样板戏,看阿庆嫂、李铁梅如何与敌人周旋,学杨子荣披着白雪篷在林海雪原里打进土匪窝,还让父亲的工友木匠师傅仿制了一把驳壳枪,扎上红布条,配带在腰间,神里神气在北街口家门前站着,嘴里唱着不合调的戏文,街坊邻居家的小孩羡慕得不行,向自己的父母亲哭闹着要一把跟我一样的木头枪。

  十年“文化大革命”,老百姓喜闻乐见、看了好几百年的传统弋阳腔剧,失去了舞台,戏装、道具被烧毁,演员被改造,有的还被遣散回乡,流落到民间。关于弋阳腔剧的知识,是等我上了大学后,在戏剧理论课上才完整地了解到的。记得授课的老师找到我问,你是弋阳人,听过弋阳腔吗?我说知道弋阳有弋阳腔剧,但没有好好地听过,不让演,只在乡下,老百姓偷偷在唱。老师轻轻地说:可惜了,伟大的戏剧,就这样被革命掉了。

  我国戏剧史上,被称为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又称高腔,发端于元末明初,起源于我的江西老家弋阳县。弋阳腔的历史上溯到宋朝,北宋战败于金人,迁都南下至临安,史称南宋。宋人好戏剧,因此梨园之风也就随宋朝的官宦、商贾、文人墨客、民间雅士以及流民一起南下,辗转于江南大地,在城市、乡村四处流行,谓之南戏。南宋当朝宰相陈康伯与礼部尚书周执羔都是弋阳人,据传,温州乐清人王十朋高中状元后,走水路,顺信江途经弋阳渡,适逢陈康伯病重在乡休养,王十朋将随身所带的一批南戏剧本,赠送给了陈康伯,陈十分欢喜,令乡人中善歌舞、戏剧者排演。南戏在弋阳盆地这块自古富饶丰足的土地上,渐渐地生根繁衍变异,糅合进弋阳方言,并将弋阳、贵溪、乐平、鄱阳一带的道教音乐与民间民俗,以及目连戏,久而久之,发展成为弋阳腔剧。它以铿锵的锣鼓、激昂的声腔、眼花缭乱的武打和内容丰富的历史剧目,受到广大民众喜爱,并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发展,成为明清两朝几百年间中国戏剧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戏剧。根据资料显示,全国现在有11个省的37个剧种与弋阳腔存在历史渊源关系。弋阳腔剧有400多个曲牌,著名剧目有《荆杈记》《封神传》《岳飞传》《祭碑出征》等。

  1987年的夏天,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第二次专程来弋阳,调查弋阳腔剧的现状。我当时在弋阳县文联工作,参与了接待、陪同。因为弋阳文化宫已经被改为青少年宫,舞台被改作了台球房,出租给了个体户,恢复不久的弋阳腔剧团没有办法为老先生正式演出,就在弋阳宾馆的会议室里安排林西怀等弋阳腔老演员简单地表演了几段唱腔。满头银发的王老先生,很是认真地观看了表演,并与演员们座谈了很久。他一再嘱托县委的领导,一定要好好保护弋阳腔剧,保护好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把它传承下去。

  那年的冬天,将近春节。耕作了一年的南乡北乡的农民,把古旧的戏台打扫好,张灯结彩,争先恐后地邀请戏班子进村,把十里八里的乡亲接来家中,热热闹闹地唱大戏庆丰收迎新春。我约了文化馆的摄影师严建华,跟随弋阳腔剧团下乡演出。团长就是林西怀。林团长早知道我是谁家的儿子,夸我父亲读书好,很可惜,最后只做了个电工。林团长的老公也是剧团的,姓张,他们生了天仙似的两个女儿,大女儿跟我从小学一直同学到高中,被誉为弋阳中学的校花,有很多男孩子追求,早就谈了恋爱。

  人到中年的林团长带着40多名团员,提携着脸盆、被褥,在阴雨中,在村头的鞭炮声中,被迎进泥泞、潮湿的村庄,他们被安排在老乡家中吃住,与乡亲们很快就热乎得像亲戚似的。一听说林西怀来了,村民们很是兴奋,大家久闻她的大名,都想亲眼看到她的精彩演出。

  在全村男女老少、十里八里乡亲的热切期待与吆喝声中,在满村飘荡的狗肉炒年糕的浓香之中,铿锵的锣鼓响起来,喇叭张开大嘴充满醉意地吹奏出悠扬的乐曲,戏台前密密麻麻、黑压压的人群在焦急地等待着戏幕的拉开。

  这时,我和严建华,先是在狭小的后台,用广角镜头贴近着演员,拍摄他们化妆、换穿戏服,拍摄师傅们指导刚进团新手平稳情绪、提醒戏文,拿捏唱腔。再转到前台,聚焦着前面几排年长的叔伯、姆姆和他们怀里抱着的儿孙们。喜欢趴在台沿的村童,总是要来抢我们的相机看,吵闹着要把他们拍进去。

  当戏幕缓缓地拉开,临时架起的聚光灯把舞台照得雪亮。武生们纷纷登台,翻腾着筋斗一一亮相,一时把戏台上弄得尘土飞扬。戏就这样开场了。那天上演的剧目好像是《杨门女将》,林西怀扮演穆桂英,当她披挂上场时,其唱腔洪亮,动作老练,神采飞扬,整个戏场子沸腾了。老百姓喜欢名角,就像时下青年人喜欢港台歌星一样,喜欢得一塌糊涂,毫无道理。掌声、叫好声和口哨响混杂在一起,在台下掀起一阵高潮。随着剧情的变化,我从镜头里看见,有的老人的眼眶里流出了眼泪,有的老姆姆的嘴巴笑得流口水,而孩童们的眼睛里则充满着好奇。

  将近半夜时,中场休息,乡亲们抬来几大盆狗肉烧年糕和米粉,一人给个大口碗,自己盛,站着吃,又香又辣,呼啦呼啦的,吃得满头大汗。吃完后,演的再演,看的再看,而这时,有的小孩已经酣睡在祖辈们、爹娘们的怀里。我和严建华被派到后村的一户农民家睡觉,没等当晚的戏演完,就钻了被窝。凌晨三四点钟,我被农民家的公鸡叫醒,迷迷糊糊地起来撒尿,依稀听到前村那边还有锣鼓的声音。真是“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

  1991年,我离开老家弋阳,至今已经22个年头,其间10多次回乡过年。2009年的大年三十我回到老家赶丈母娘家的年夜饭。大年初一一大早,我拨通了弋阳的摄影朋友杨斌的电话:

  “斌崽,哪里有戏看?”

  “你昨天夜里转来了?”还在睡梦里的杨斌被我吵醒了,“想看戏是不?等我问下弟郎。”

  杨斌的父亲就是杨典荣,与林西怀一起进的弋阳腔剧团,两个人是老搭档。杨斌没有子承父业,倒是他弟弟顶替父亲进了剧团,成了鼓手。

  “后日,初三,清湖乡有个村请了弋阳腔剧团。”

  “你带路,再叫几个人,一起去。”

  “好的,严老板店里集中。”

  又是个阴雨天,我又看到乡亲们扛着长条木凳、拎着竹篮火笼,牵儿背女地往戏台赶,又闻到狗肉炒年糕的浓香,又听到铿锵的锣鼓在乡村田畈上、古石桥的溪水边久久地回荡。

  2013年3月5日,于舟山凫石书斋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