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有
晓明是我的同学,我们同在江西大学中文系80级学习四年,他是我们班上的“另类”,是个艺术的“顽童”。
他属于年龄比较小的那一群,似乎很贪玩,不像我们一些感到年龄大了,时光不等人,拼命学专业的人。玩,班上也有玩得起劲的年轻人,晓明玩得却跟别人不一样。我们学中文的,除了上课学专业,就是多看专业书,背古文、诗词,读小说、剧本,看评论。而他,课后找不着人影,背着个画板去写生,去看美展,整个就是一不务中文专业的学生。我是学习委员,在班上是“老大”,年龄大他十二岁,有时会和他聊聊,想知道他将来的打算:你到底是学中文还是学美术?他总是笑笑地对我说:“谢谢老大哥的关心,我喜欢学画。”后来他又喜欢上了摄影。
热情、真诚、善良、执着是他个性的写照,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到他不图名不争利,不趋时不附势,他心中装着的是他的艺术追求和对同学朋友的眷恋,还有对家乡深深的爱。1984年仲夏毕业时,他不仅拿到了毕业证、学位证,而且比我们多两门特长——绘画和摄影。我祝愿他在自己的艺术追求上取得成就。因为人的生命价值就是在自己执着追求的道路上实现对社会的贡献。他很自信地回答我:大哥,您放心!
没过几年,他“下海”了,从江西去了浙江的舟山,真正的下海。他对我说,在那片海里,有他的艺术梦想,他要用艺术去认知海洋,探索人与海之间的奥秘。20多年的耕海渔猎,他拥有了自己的收获,《海乡沉醉》摄影集就是他与海的故事。
但晓明对家乡始终怀着一股浓烈、执着的恋情,20多年在外,他从未间断过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思念比在家乡时更深、更切。读了这本《锣鼓铿锵》,你会感到家乡之恋是他的天性,天性的热情,天性的真诚,天性的善良,还有天性的执着;你会发现他执着中的沉着,热情中的冷静,真诚中的细致,善良中的智慧。
他思念家乡的山水,他写汩汩而流的信江,写渔歌唱晚的鄱阳湖,写充满道教仙气的葛仙山,写水映丹霞的龟峰,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融化在这山山水水里,越搅越浓。
他思念家乡的亲人,不仅写了含辛茹苦拉扯自己长大的母亲,还写了街坊四邻、父老乡亲、幼时伙伴,他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沉浸在这剪不断、理还乱的针头线脑中,越扯越紧。
他热爱家乡古老的弋阳腔,写村里人如何盼戏、如何看戏,写古戏台开戏时热闹的场景,写演员的表演与唱腔,一招一式,分寸不乱。他甚至把这本书的书名也与戏连在了一起。可以肯定,这已经有六七百年历史的民间艺术给了他顽强而深厚的艺术滋养。
他在书中说他经常外出写生、摄影,但是走到哪儿都想老家,总是觉得还是家乡美。小城里的故事、水塘中的荷花、竹湾里的翠竹、朱家山的花屋祠堂,他总是拿家乡的这些自然与人文的美来衡量、审视、评价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他对城市化造就的水泥森林有着天性般的陌生与恐惧。
所以,当他看到家乡千年古樟树因为城镇建设而被砍去,当他得知宁静的竹湾现在已经消失,他愤怒了,这是一位热爱家乡的赤子的真情流露,长久的漂泊、刻骨的思念加深了他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关心。
晓明对故土、乡情、亲情的执着,最终让他领着新婚的儿子和儿媳回老家来与乡亲们见面,向老祖宗叩头,他让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在家的延续中传承。这位艺术的“顽童”骨子里依然还执着传统的礼仪、祖宗的遗训。
晓明大学时的“另类”似乎在回归,因为他在进行摄影与绘画创作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文学,我经常在手机里收到他行吟的诗句,他的散文也开始有了收获;前些天他在同学们的QQ群里,谈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构思,他将向我们讲述上世纪40年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弋阳腔梨园子弟的国恨家仇以及情感的纠结。
当年读大学时,班上有一些文学青年,他们热切地追求着文学的梦想;几十年过去了,人在,那些梦想是否还在?
是为序。
2014年8月8日于南昌西无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