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年了,当代著名作家王剑冰又一次回到了吉安。2008年的9月,王剑冰先生也是这样辛勤地徜徉在吉安的山水之间,行程忙碌,却不乏诗意。于是,就有了2009年2月21日《人民日报》上那篇诗意的《吉安读水》。
《吉安读水》真是读到吉安老表的心坎里去了。赣江、富水、恩江、沙溪、禾水,哪一条不是占据着吉安人心里面最清澈、最深情的记忆?就连孩提时屋前的那条无名小溪,也和夏日里游来游去的小鱼虾一起那么清晰。古往今来,描写吉安的文章不少,而真正从“水”的角度看吉安,又能将吉安看得这么透彻的,王剑冰先生可以说是第一人。
踏着水的痕迹,王剑冰先生带着全国的读者拜访了革命摇篮井冈山、民族英雄文天祥、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欧阳修、《永乐大典》的主修解缙、千年书院白鹭洲、宋代瓷城吉州窑等等。吉安的魅力,就这样悠悠然地流进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今年六月一个清风徐来的日子,王剑冰先生又一次来到了风光旖旎的白鹭洲。行走在兼具风声、水声、鸟鸣声与朗朗读书声的林荫小道,庐陵之水再一次让先生感怀。由“水”出发,王剑冰先生接受了《今晚八点》栏目的专访。
记者舒浩:您好,王老师,首先非常感谢您的《吉安读水》,它让我们吉安人换了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了一回吉安,也让全国的读者认识并了解吉安。通过一系列的水,您将吉安的地理人文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也知道,从去年9月份深入吉安采风到今年2月份《吉安读水》的公开发表,之间经过了长达半年的酝酿,在这么严谨的酝酿之中,您最终为什么会选择以“水”作为入手点?吉安的水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王剑冰:吉安这个地方,水资源非常丰富,它是由南向北流的,水旁边有吉州窑,出现了这么多的人物,出现了这么好的历史,还出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个地方不同于其他水的反响,这个水含量更深,让人感觉到能够想到很多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水的柔情、水的刚性,纠合在一起非常有特点。
记者舒浩:“水”在您的散文里似乎并不少见,而事实上,水对于任何一个地方来说,都绝不仅仅是养一方人那么简单,例如在《绝版的周庄》里,您是这样说的:“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看得出周庄的水也是深深地打动着您的,那么您觉得周庄的水和我们吉安的水有什么区别?
王剑冰:吉安的水应该是男性的,周庄的水或许是女性的。那种江南的小桥流水,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那种小生活、小氛围,那么这个地方构成的是大生活、大氛围、大视野,所以她不一样,在(吉安)这个水旁,她生长的是山,生长的是旺盛的精神,人的骨气,生长的是一种很深的文化。
记者舒浩:在采风的这短短的几天的时间里,我们也知道您在我们市委宣传部朱黎生副部长的陪同下一直马不停蹄地在走近吉安、感受吉安,您也确实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吉安,那么您觉得您对吉安的这种了解和接纳是不是已经达到了最高点,吉安在您的眼里还有没有值得继续玩味的地方?
王剑冰:从井冈山下来,走了好几个县,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个县都能如数家珍一样数出一大堆东西,所以你感觉到这趟行程半天转一个县简直是时间太紧张了。要深入挖掘那种喜爱、那种向往、那种依恋,使你感觉到不是来一次、两次都能够尽意,当然,这一次走访之后,假如重写《吉安读水》,会写得更丰厚一点。那个时候还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就。
记者舒浩:比如说我们的白鹭洲,其实上次您采风的时候就已经来过这里了,您在《吉安读水》里是这样说的:“在白鹭洲上走,茂林修竹,曲径通幽。登上风月楼,青原扑面,风帆入怀。”今天您又重登了一回风月楼,有什么别样的体会吗?为什么如此钟情于白鹭洲,也是因为她的水吗?
王剑冰:这个白鹭洲我实在是喜欢,因为它不只是一个洲,它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含量,去年来这里,走在学校后边的时候,看到学生们都在静静上课。然后到后边的书院,站在书院的高处看着赣江水北流,就会想到源源不断的庐陵文化的流淌,在这个洲上,有多少学子走出来啊。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文化的延续。
记者舒浩:既然每次到吉安都能有不一样的感受,那您会不会把这种不一样用文字表现出来,写出更多关于吉安的美文?
王剑冰:我从去年来一次吉安,就喜欢上吉安了。这次再走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喜欢是对地域文化、庐陵文化的喜欢,早就对这些向往着,但是不知道庐陵文化这么深厚,所以这次走的时候,它促使着你想写一些什么。对周庄也是这样,写了《绝版的周庄》,后来周庄人就说,能不能以《绝版的周庄》为题写一本书?就真写了这么一本书。那么《吉安读水》能不能作为一个书名了呢?我想或许可以。
记者舒浩:真的可以吗?那太感谢了!相信那将是一部能充分体现吉安深厚文化底蕴的著作。能有这么一本书,那也是吉安之福啊。
王剑冰,当代著名作家,作品《吉安读水》在2009年2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后,受到吉安上下一片赞誉,现该文已被刻碑在吉安白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