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经常能看到黄墙灰瓦的建筑,那必然是老建筑了。
不知道为什么老建筑会涂成这种颜色,比如那些红军旧居、苏维埃旧址什么的。黄色的墙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而黄色原本是一种宫廷色彩,是富贵色,也是宗教色。
难道这三种意思都融在了这些老房子中吗?它真的是让我走近时有种崇敬感,有种距离感,有种朝拜感。
这种色彩点染在井冈山的坪的地方,井的地方。站在高处看,那就像灿然的黄花,开放着井冈山的历史,井冈山的精华与精神。
拿山河
《十送红军》的歌声里有一句是:“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拿山,是通连着井冈山的另一座山。我不知道为什么叫“拿山”,谁能拿得动它,还是它想拿得动谁?要单看一个拿字,倒也像个山形。
一般来说,名字都是由很老很老的人起的,也许那个老人就是古人,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起了这个名字。慢慢叫着的时候就觉得它好听起来。
从拿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汇成了一条河,这条河就叫拿山河。如果不知道拿山的名字,先听到拿山河,就觉得这河有多大力似的。现在这条河整个袒露在斜阳夕照中。
河水泛出了暖暖的一层金色,水里有水牛在悠闲自在,还有河鸭在漂移着晚归的身躯。河上架了桥,是那种很古朴的石板桥,荷锄的人在桥上过,就将影子斜斜地映在桥下的水中。人走影子也走,而桥的影子不动。我在桥上架了一只相机,我的影子也映进了水里。
我不知道我走了以后,这条河会不会记住我,拿山河可是很有名的河呀。不管它记不记住我,我是要记住它了。临走的时候,我还刻意地采摘了河边的一朵艳红艳红的小花。河边这种花那个多,开得淋漓尽致的,好像不这样开放,就对不住这一河水似的。我掐了这么一朵花,就是要给拿山河再有一个印象:我拿不走山,却是可以拿走一支花的。
遂川白水仙
到遂川不去看白水仙,等于没到遂川。所以,一到遂川,遂川人便领着我直奔白水仙而去。原来听他们说白水仙,我并没有以为是个山名,“水仙”二字极容易让人想成那个凌波仙子的绝妙盆景,前边加了一个“白”,或许是山里的一个大盆景,或许是一片水的名字。
水倒是真的,却没想车子一路蜿蜒,或登临或攀越,山脚下停住,说一声“到了”,面前却是耸立着青山一座。把头仰去,耳畔传来远远近近的水的声响,始觉出这白水仙必就是这山间奇景了。
车子半路停下时,上来当地镇政府的一个女子小李,小李在前边引路,一行人跟在其后。这几年由于经常爬山,景色见了无限,加之害怕腿脚受累,遇山便总是兴致锐减。踯躅间,小李已走去好远。伴着水声一声唤:“不需多走多少路径就能让你感到不虚此行。”
便自长了精神,沿着一级级山石攀援上去,那石阶不同于其他名山大川,多赖于自然之状。山石或圆或扁,或窄或宽,一个个脚窝踩出了一条上山的路线。有时两石夹道,需侧身而过,不知胖人到此怎么办;有时古木拦路,得横跨其上,攀援而过,胆小之人见此或举步不前。
当小李再唤时,那声音竟有了几重回音,远远的跌落下去,像一瀑山泉渐消渐远。这时再抬头,分明就感到自己已站在了一个数百米长的山槽峡谷之中。而白水仙的第一道山泉就从峡谷的半腰翼然而出,像谁猛然打开了一重水闸,一级山石遮挡不住,那水还是狂泻,直形成二级、三级的冲跌。水石相激,发出痛快淋漓的声响。躲在一旁,惊心而望,这道瀑布似婀娜多姿的仙女,就真觉得像了这道仙女瀑布的名字,白衣飘展,长发倏扬。此时小李已站在瀑布的右侧,让我突生异念,随手拍下了一幅得意之作。
此时便觉了白水仙的奇妙,兴致斗涨,又随小李去看第二道瀑布、第三道瀑布。此时的峡谷间便与水声相伴了,那声响或悠远缠绵,或轰然如雷,缠绵时能听见涧中的鸟鸣,轰然时则震耳欲聋,互相的喊话也别想听见。水把一谷山石随意拨弄、造型,那石或被推涌成一片繁乱状,水的力量让石头尽相展现。
在仙女瀑的脚下,怎么就显现出一个浴盆样的景观?泉水从顶上泻入,在这浴盆间旋转翻卷,晶莹的水花复又从盆沿飞逸而出。小李看我呆望,说:这就是当地有名的仙女浴盆。很早就有一个传说,说有三姐妹常在此处沐浴戏耍,从而引来七仙女从天而降,也在盆中沐浴。由于有了这个传说,当地人以为这便是上天赐给的神水仙盆,也就常有当地的女子入盆而浴,以祛病保颜。
远看那盆边的路径,实为险峻,难道真有人有此雅兴?想当代追捧的人体艺术照选此,倒不失为一处佳景。即使是偷拍了当地女子,也当是一幅绝佳照片。我这只是俗人之想,而就在仙女浴盆旁边的山峰上,还有着一个棋盘石。石面白如汉玉,正有两个盘腿而坐的仙人在棋盘的两边凝神沉思,对弈正酣。即便是仙女浴盆里的仙女舒展,他们也似浑然不觉。
白水仙这处景地真的是都与“仙”字绞合在了一起,感染其中,自身也觉得飘飘欲仙。玩水赏诗品觉感触,不大的景区,真如一处盆景,展现着遂川的精华,凝练成山水奇观。
回转的时候,随水而落,每一步都叮咚有声,每一转都潺潺带响。而上山时来不及细看的野花野草,也都灿然出五颜六色的灵光。深吸的每一口都感到那么舒卷,再呼出去时,就也觉得是随这山岚雾漳而成一口仙气了。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秋雨连绵的十月,我在吉安的大地上穿行,这雨下了好多天,带着些微的寒意。如在北方,一些树叶子随着淅沥的雨声会残落一地,但这里,那些树却越显得郁郁葱葱。雨水把一条乡间的小路早早打湿,路两旁的红土有些被溅到了路上,使那条路远远望去,也便红红染染的。
我们去的是一个叫富田的镇子。在车上我就想着这个名字,它一定是带有着某种寓示,是富裕的田园吗?到了近前,车子跃上了一道古桥,黎生指给我看桥下的水,那水清清婉婉,发出深蓝的幽光。一些雨落在水中,溅起点点涟漪,有鸟在水上飞,像是喜鹊。
黎生说,这条水叫富水。我又想到富田的名字,或许是来自于这条水。
镇子其中一个是文家村。村子着实显得十分老旧了,青石铺就的小路引着我们到达一个个衰落颓朽的房前,房屋上还有着各个年代留下的标语口号,其中红军标语随处可见。可见当时闹革命的时候,这里曾经是红色根据地。这些房屋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很多的房屋再没有了人迹。
有时正愣着,一个破旧的屋门开启,会走出一个白发老者,打望一下来人,门就又合了起来。一两条不知谁家的狗从哪个巷弄窜出,并不吠叫,木木地看我们一眼,又消失在哪个过道中。
当地的干部说,很多的年轻人在外边闯荡,有些老人也被孩子们接走了,剩下的是一些恋旧、恋祖的,再不愿意离去。那些老房子随时都会有一两处落下一片瓦或塌下一根檩。
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老屋,组合成一个文天祥的故土。不大的文家祠堂,在节日的时候,还会聚集起一些说道、一些感叹和一些欢笑。
据说,当年文天祥聚义勤兵,在自己的家乡招募了数千青年壮勇,这些人同文天祥一样满怀一腔豪情正气,血洒疆场,没有再回来。文家村从此人气不旺,由一个大村落渐渐衰微。
越过中间的那条村落,我去看过相邻的另一个祠堂,那比文家祠堂超大不知多少倍的豪迈气概,让我禁不住感慨万分。
迎着淋漓细雨,车子依然顺着那条乡道蜿蜒而去,渐渐地,就看见一个红石牌坊,停下车子再往上走,攀上高高的绿草相拥的台阶,站立在一代英烈的墓前。“志可凌云文能载道,生当报国死不低头”,一幅墓联道尽了墓主的亮节高风。传文天祥被捕后,欲绝食自尽,元军押解文天祥北上,船只路过赣江,文天祥计算至家乡的吉州,自己的生命即可完结。绝食后的文天祥曾经在船中悲号: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文天祥对家乡的感情同对祖国的感情一样,而家乡人民对文天祥的爱也是如此。他们以文天祥为荣,为自豪。
家乡人拥在赣江两岸,他们也不希望文天祥北上,想要留住文天祥的家乡气节。也有人说,当时还有喊着叫文天祥赴死舍生的,然而那些天赣江水风急浪大,船行速度飞快,文天祥没有遂愿死在家乡的岸边。
文天祥被押至燕京后,义士张千载仰慕文天祥的气节,两年多坚持去狱中送饭。文天祥被害后,张千载冒死收拾了文天祥的头发、指甲等遗物,背负南下,才有了现在的这个墓葬。文天祥的遗体是由江南十义士安葬在了北京小南门外。肉体的入土并不重要,不朽的精神万古传扬。
文天祥被囚的三年中,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诺他为元朝的丞相。宋朝降元的小皇帝和那些内阁大臣也来劝说,均遭斥责。他的弟弟来劝,同样遭到责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把苟且的生斥如粪土,把浩然正气升华为一个高拔的境界。
“如今宋皇都投降了,你作为忠臣,就要依照君主旨意,归附我朝。”
“圣人言:社稷为重君为轻,君不以国家社稷为重,如此之君我为何还要忠于他,君降臣不降!”
文天祥曾在一度被捕后逃脱过一次,逃脱了就重举义旗,他的义就是国家社稷。这同岳飞的忠、关羽的忠不同,他把人生价值与社稷安危紧紧系在一起。
文天祥的忠义、正气更值得尊崇和发扬,这也是人们对文天祥精神与人格的认可和尊崇。多少年来,海内外的文氏后裔总是不断来到文天祥的家乡,祭拜这位忠臣孝子。以身徇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它说明了一种指向,一条脉系。这或许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文天祥一生只生二子,长子在文天祥南下抗战的征途中病死,幼子在文天祥重举义旗抗元的永丰战斗中死去。那么,后裔一是指文天祥的弟弟的儿子,过继给文天祥后所传,更多的是跟随文天祥的将士,为怀念文天祥纷纷把姓改为姓文,还有文天祥同族的后代,也称自己是文天祥的直系后裔。这同样构成了一种义举。
想到文天祥《正气歌》中有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雨更大了起来,山峦变得一片迷蒙,有云在飞掠。回头望时,那白色的云气全然笼罩在了墓地的上方。文天祥,比起那些卑躬屈膝的灵魂,你一定是安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