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安顺场,上演了一场真实的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的战斗戏。北京军区装甲兵原副司令员、泰和籍少将萧锋,在他的《长征日记》和回忆文章《飞渡大渡河,要桥不要命》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夺下泸定桥,5月30日晨,在桥东头大树下茅草街边,我碰到四团特派员,江西老表张华同志(新中国成立后任北海舰队航空兵政委),青年干事周冠南,3人在小酒铺里吃了点酒。张华喝着米酒,拍着我的肩膀说:‘老子一天一夜走了240里。’周冠南说:‘红一师渡河后,比你们走的还多,途中还打了两仗。’老张笑着说:‘可不是,这两仗是关键,没有桥东先夺取桥头堡接应四团过桥,凭单独硬攻,要费大劲,还不知要伤亡多少呀!’周干事又说:‘我们以小的牺牲的代价夺得了泸定桥,红军又转入了主动,眼看快打到雅安,在那里可能要住几天。’我有些怨气地说:‘中央红军到川陕北上抗日,张国焘难道不知道?为什么不派点部队来策应我们,使我们遇到这么多险境?’张华说:‘谁知张国焘在想什么?’喝完酒,我们3人站在泸定桥头定睛看:东西两岸用了13根粗铁环连成的铁索,9根做桥面,上面铺着木板,两边各2根,做桥栏。桥长200多米(实为103米,编者注),离河面约50米。褐红色的水流冲击着河中的礁石,掀起1丈多高的浪花,发出巨响。此桥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入’啊!上午10时,我们离开泸定桥,我回三团向二郎山急进。”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于1706年御批建造的悬索桥,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人们常称之为大渡河铁索桥。自清朝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中央红军长征由西向东挺进,1935年5月25日,到达大渡河西岸安顺场时,被大渡河拦住了去路,其时,尽管红一师一团在杨得志团长的指挥下,强渡大渡河,已经打开了北进的第一条通道,但是,中央主力红军千军万马仅靠几只小船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时间,很难迅速摆脱前堵后追的敌人,形势十分严峻。情急之下,中革军委于5月26日上午做出了选择夺取距上游300多里的泸定桥通过的决定。由聂荣臻、刘伯承率领红一军团红一师二、三团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作为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到达东岸溯江而上,急行军320里,攻取泸定桥东桥头。当时,萧锋任红一军团红一师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由于三团总支书记易秀湘负伤,暂由萧锋下到三团代理总支书记职务。萧锋所在部队接到夺取泸定桥的命令后,立即渡过大渡河沿东岸挥师北上。由中央纵队及一、三、五、九军团为左路军(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溯江而上,向泸定桥奔袭,强行军320里,须3天内赶到,攻下西桥头,夺取泸定桥。以黄开湘为团长、杨成武为政委、张华为特派员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张华本是红三军团司令部的政治侦察和参谋,红军整编后,三军团并入一军团,此时,以特派员身份被下派到红二师四团担任督战任务。5月27日清晨,军委直接电令黄、杨率四团须3天内赶到。从大渡河安顺场到泸定桥,全是山路,且崎岖泥泞,有的还是绝壁开凿出来的栈道。时令虽是初夏,但这里寒气逼人,山上白雪皑皑,银光耀眼,山下河水湍急,吐着白浪,令人心惊目眩。偏偏又下起倾盆大雨,部队刚走了80里,便与敌人交上了火。这股敌人被消灭之后,前面又报告有一个营的敌人扼守在山头上。等把这两股敌人都消灭时,时间已过了两天。
5月28日,红四团又接到红一军团命令,说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用最高的行军速度,突破过去夺取道州一天跑160里的记录。黄开湘团长从杨成武手中接过电报,叹了口气说:“不是160里,而是240里,拼死也要完成任务。”于是,全团上下边动员边行军,一天一夜走完240里,29日凌晨6点,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南岸并与敌人交火。当时,敌人严密地封锁了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敢死队。下午4点,23名勇士在二连连长廖大珠的率领下,背插马刀,手提驳壳,带着手榴弹,面对滔滔的河面上仅剩下13根铁索的泸定桥,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去。黄开湘团长站在桥头坐镇指挥,杨成武带着第二梯队紧跟在敢死队后面配合。战士们一边铺桥板,一边向前逼近,以大无畏的精神,压倒一切的气概,向敌人猛扑过去。经过2小时激战,终于夺取了被称为天险的泸定桥,并与东岸北上的萧锋所在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4天后军委通报全军,表扬了红四团。5月29日晚上,张华随攻桥部队从西桥头跨过铁索桥到达东岸桥头。5月30日早晨,在桥头树下茅草街边,巧遇萧锋等人。几个人都是老乡,喝酒小憩,庆祝胜利,互相交流飞夺泸定桥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