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稳定社会秩序,是对新生的人民政权的重大考验,特别是在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951年3月初,金如柏调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三军政治委员,兼中共滇南工作委员会书记,同时增补为中共云南省委委员。上旬,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治委员邓小平在重庆找金如柏谈话,要求他到第十三军上任后,把工作重点放在地方,以主要精力确保边疆的社会稳定。随后,金如柏与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云南军区政治委员宋任穷飞抵昆明,出席云南省委召开的地委书记会议。会议结束后,到第十三军驻地即滇南工委所在地开远赴任。
云南边疆包括29个县(镇),新中国成立初期约有200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二以上,有13个少数民族跨国界而居。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很深的隔阂,民族纠纷不断。金如柏上任后,把广泛宣传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从求民族和谐、解民族隔阂入手,打开滇南工作的局面。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调研,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熟知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走访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帮助各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给各族人民“看得见”的利益,进而开展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基本建设等项工作。
1952年春,滇南卫戍区部队奉命清剿边境地区残存的土匪。年前,逃入越南境内的滇南土匪头子杨国华、刁国柱等,与越南匪首周光禄等拼凑成“滇南剿共救国军”,侵入云南河口桥头和老卡地区,毁寨烧村,抢劫民财,闹得中越边境地区鸡犬不宁。在越南劳动党中央的请求下,中国政府派军队进入越南边疆地区剿匪,为中越边民除害。5月上旬,军长周希汉、政委金如柏和副军长陈康根据中央军委和云南省军区的指示,从滇南卫戍区抽调1个师的兵力,在越南越西北1个营及老街、河宣两省的部分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分南北两个集团,进入越北发隆、勐康地区,剿灭溃入越南境内的匪徒。剿匪部队采取集中对集中、多路合围、潜伏搜捕、远程奔袭、穷追猛打等战术,发扬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战胜饥饿、疾病、物质紧缺等困难,出入于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之中,夜以继日地进行追剿和清剿。至年底,共歼灭土匪2231人,击毙匪首周光禄、杨国华,保卫了祖国边疆的安宁,支援了越南人民的革命斗争。部队回撤时,没有带回一枪一弹,受到了越南劳动党的高度评价。
6月初,金如柏参加完云南省地委书记联席会议从昆明返回后,即着手在麻栗坡市(今麻栗坡县和富宁县田逢地区)、普洱县(今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区)等缓冲区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缓冲区是指边疆与内地之间的缓冲地带,也叫边疆地区。鉴于缓冲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云南省委采取了区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做法,“执行一套比较温和的政策和更有利于取得广泛社会同情的说理说法的斗争方式”(1952年5月19日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决议》)。滇南有11个县市全部或部分划为缓冲区,约占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二。金如柏在继续净化内地匪特和对边境地区股匪实施进剿的同时,重点抓好缓冲区的土地改革,把土改同净化匪特结合起来,以清匪反霸(少数民族聚居区不提反霸)的胜利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准备,缓冲区土改试点于11月展开。金如柏带领民族工作队深入普洱县团山乡,宣讲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缓冲区的土改政策,帮助群众提高阶级觉悟,使广大贫苦农民由怕土改到迫切要求土改,为缓冲区土改准备了条件。试点全面铺开后,金如柏带领工作队结合生产,不断纠正实践中的偏差,取得了缓冲区土改的宝贵经验:一是要正确认识缓冲区的基本情况,从有利于对敌斗争的原则出发,从实际出发进行土改;二是要注意搞好民族团结,从消除民族隔阂入手;三是要慎重地掌握政策,团结争取各民族上层人物,斗争方式主要是说理说法;四是加强重点地区的工作,将民兵组织起来,守卫边境,防匪防特,保证土改顺利进行。这些经验得到云南省委的重视和推广。
与此同时,金如柏还注重发展生产,改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金如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3年3月21日,组织滇南工委相关部门向西南局和云南省委作了《关于目前滇南地区在发展生产中存在问题的报告》,指出滇南在发展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四个问题:一是农民在生产中的困难还相当严重,缺乏农具、口粮、耕畜等;二是政策宣传不够,农民存在增产后增加负担等思想顾虑;三是互助组没有认真建立和巩固,有的互助组有名无实;四是对农民不合理的额外摊派多,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等。针对这些问题,金如柏在报告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必须强调搞好生产是一切任务的中心,县级领导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生产,到农村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不同地区的增产的具体办法。”4月22日,云南省委对该报告作出指示:“滇南工委的这个报告很好,所提出的4个问题可代表我省的一般情况。”5月7日,西南局也对滇南工委的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
1953年4月下旬,昆(明)洛(打洛)公路进入建设高潮。这条全长796公里(其中新建674公里)的公路,是昆明通往西双版纳的重要干线,对于巩固国防,开发边疆,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筑路总指挥,金如柏在组织滇南工委进行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及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密切关注着公路的建设情况,心里惦记着9万公路建设者的生活状况,多次听取技术人员的汇报,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因为山高路险,地质复杂,不仅工程进展缓慢,而且疾病频发,工人死亡率较高。他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心里十分不安。为了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保证安全施工,金如柏骑着云南小矮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深入施工现场,仔细观察,反复研究解决安全施工、防止疾病问题,探讨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的办法和方案。由于他关心群众疾苦,艰苦深入的工作,不但部队和民工中的疾病和伤亡大大减少,而且大大缩短了工期,节省了人力物力,保证了质量,提前圆满地完成了筑路任务。11月26日,昆洛公路通车到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首府车里(现景洪)。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亲笔题词,祝贺昆洛公路通车。毛泽东的题词是:“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朱德的题词是:“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战胜天险,打通昆洛交通,实现巩固国防、繁荣经济的光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