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欧东关心群众疾苦,在辽宁是有口皆碑的,他在辽宁人民心中,是一位水平高、能力强、严于律己、体恤民情的贴心人,是一位人民爱戴的好省长、好书记。他体察民情,心中装着百姓。每当家人提起辽宁某个边远山区乡镇时,黄欧东就能说出那里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群众生活状况等。他平时常爱说的一句话是:“现在百姓的生活还很苦啊!”说完,他的脸上会流露出痛苦无奈的神情。他的心时时刻刻和老百姓血脉相通。
辽宁省每当大旱之年,黄欧东就彻夜难眠,念叨着:“老天哪,怎么还不下雨呀!”看到天阴沉下来,就坐在院子里仰望天空,盼着有雨下来。终于下雨了,70多岁的黄欧东乐得像孩子一样,赤着脚,冒着大雨在院子里边踏水边大声说:“这下可好了,这下可好了……”
每年七八月份是辽宁雨季。一进入这两个月,黄欧东就要求有关部门送“雨情报告”,将关于省内降雨范围及降雨量的情况用各种曲线标在一种半透明的纸上,及时送到黄欧东手中。接到“雨情报告”,黄欧东就很少睡觉了。半夜了,他的办公室里还亮着灯光,还会听到雨夜中院子里响起的送“雨情报告”的人员那急促的脚步声。什么时候雨停了,黄欧东才会松口气。
他在当省委书记、省长期间,经常深入到省内各市、县调查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饥寒笼罩着城乡人民,黄欧东对此常常忧心忡忡。他视察工厂和农村,越走心情越沉重,最终,他虚弱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了,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当他的身体稍有恢复,又去搞调查研究。他下到大队蹲点,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他针对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问题,不仅向基层干部、老农请教,还多次召集农业科技人员座谈、商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形成省委文件发往全省各地参照执行。他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作风,教育了一大批各级领导干部。
有一次,黄欧东深入盖县熊岳公社金星大队考察春耕工作,大队支部书记带着他来到熊岳河边,指着河中一块“夹芯子”河中心地,向黄欧东说,这里原是一片沙丘,我们通过植树来改造沙丘见了成效。黄欧荡听了介绍后对大队支书说:“你们干得好!今后金星生产发展了,运送粮、水果需要汽车时,可以考虑批拨给你们。”大队支书听了后高兴得合不拢嘴,心想,一定要把生产搞上去,到时候找欧东书记要汽车去!五年过去了,金星大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位大队支部书记觉得,现在有资格向欧东书记要汽车了。后来经过公社书记向省委打报告,提出要两辆汽车。很快,黄欧东接到了报告,看到金星大队发展生产的情况后,欣然挥笔在报告上批示:“同意拨给两辆解放牌汽车”。消息传到村里,沸腾了。那位大队支部书记放开嗓门对大家说,这是黄欧东书记批给咱们的,我们要用它来发展生产,以后大家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时,可别忘了欧东书记啊!话音刚落,群众就欢呼:“不能忘!不能忘!”
有时,为了听到群众的真心话,黄欧东下乡不在群众中公开身份,不吃小灶,不偏听偏信。对每个问题,每个数字都要认真查对、核实。每次听取工作汇报都要邀请群众代表参加,使他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
他开任何会,不要求秘书写讲稿,自己动笔把事先安排的内容写在笔记本上,发言时,总是深入浅出,力求让干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他对群众从不讲假话、空话、套话,而是注重办实事。有一次,群众向他反映农村缺电,他很快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缺电问题,群众奔走相告纷纷道谢。他发现一位农民患严重的眼疾,在农村卫生所治疗无效,非常痛苦,他就派秘书将这位农民送到省医院接受治疗。这位农民治好了眼疾回到了村里。这件事在当地群众中成为佳话,广为流传,黄欧东受到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文化大革命”时期,沈阳农学院的“造反派”跑到黄欧东蹲点的大队煽动极少数群众起来造反,企图揪斗黄欧东,可是当地群众坚决反对和抵制,很好地保护了他们心中的好书记。
黄欧东对待上访群众的态度十分诚恳,从不畏惧和抵触。很多群众找到他的家里登门上访,警卫战士不懂如何处理上访,个别战士对上访群众态度不好,黄欧东就安排有一定群众工作经验的女婿李银生为警卫战士培训。黄欧东自己也对警卫战士进行教育,告诉处理到访群众的方法。他说,那些登门上访的群众不是来闹事的,他们是信任我黄欧东,相信我能帮他们洗清冤案、解决困难;我们党和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党的干部把接待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群众就会更加相信党、拥护党,我们不能害怕群众;请你们告诉来访群众,每封信我黄欧东都会看,并会给一个答复,请相信我们党和政府是有错必纠、有冤必平的。
黄欧东说到做到,既认真阅读大量上访信,也亲自接待上访人。70多岁的黄欧东费力地阅读大量手写体并且字迹潦草的上访信件,每天都要忙到深夜。身体坚持不住时,就让李银生为他读信或讲信,黄欧东则一件一件签批。这样,加快了处理上访信的速度。黄欧东处理上访群众信件态度诚恳,讲究实效。他亲自处理、协调上访群众的信,亲自督促、检查各项上访工作措施的落实,使得辽宁省一大批群众信访问题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妥善解决,一大批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依法处理,一大批信访群众停访息诉。黄欧东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处理群众信访,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仍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