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1.定义。网络舆情是在网络条件下出现的,是在网络上发表、传播、转载的舆情,主要是指通过现代网络传媒手段反映和表达公众的意见、看法和诉求等。主要是民众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公开发表,自发集合,兼具理性和非理性成分的意识形态浅层的言论,其本质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

  2.特性。主要呈现六大特性。一是时效性。二是主观性。社会现实和现象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意识、思想、意见和要求。三是综合性。集合了多种不同意见。四是政治性。由主体、客体、空间和中介性社会事项组成,是一种社会政治态度。五是客观性。是社会客观情况和民众的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六是爆发性。当积蓄到一定能量时出现爆炸性新闻事件和轰动效应。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

  1.网络舆情三阶段。网络舆情大体通过触发、酝酿、扩散三阶段形成。

  (1)触发期。从历年热点网络舆情事件来看,触发事件涉及全体公共事务,并普遍具备三要素:一是收集到可供议论的事实细节;二是有社会大事、明星人物或强烈刺激公众神经的事件为先导;三是有点睛之笔,抓住了公众感情的敏感部位,很多事件衍生出了当年热词。2013年排名前20的热点舆情事件,均具备三要素,其中8个事件信息关键词成为年度热词。

  (2)酝酿期。触发事件发布后,通常会在地方微信、论坛、QQ群、地方媒体,短时间、小范围、低热度传播。这是事件的酝酿期。事件是否会发展形成爆发期,并最终成为热点网络舆情,取决于催化剂的加入。官方媒体、综合新闻网站、意见领袖是网络事件的催化剂。酝酿期也是网络热词的主要创作期,诙谐、自嘲、嬉笑怒骂夹杂着尖锐的理性分析,裹成民众喜闻乐见的段子,由这些“无冕之王”发出,成为民众围观、热议的号角。

  (3)扩散期。酝酿期一旦等到了催化剂,就会从相对局部、私密的媒体向平日啸聚围观、热议、爆发的“媒体广场”迅速扩散,几个小时就可能爆发为波及整个网络世界的热点舆情。

  2.网络舆情特征。网络舆情具有开放、偶发、互动、爆发、匿名等特点。与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演变规律、影响效果等方面有明显特性。

  (1)开放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众在网上直接、自由地发表个人言论、阅读网络信息提供了条件,网络舆情得以在无界的网络空间快速传播。

  (2)偶然性。社会公共事件作为多数网络舆情的导火线,是无法预料的。偶发性为多数网络舆情增加发生频率,也正是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存在的前提。

  (3)互动性。互联网技术为公众信息交流提供的主要条件。通过实时交流,各种观点、情绪快速表达,相互传染,并激发起更广泛深入的讨论,促使群体意见的形成,推动热点舆情向高潮发展。互动性是政府舆情管理工作的切入点。

  (4)爆发性。热点舆情的爆发性扩散,对社会产生广泛、强烈的影响,对网络舆情监测和政府舆情管理工作的快速反应提出了要求。

  (5)匿名性。匿名性对信息的真实性和网络管理带来了挑战,谣言和虚假信息对多数公众表达现实社会公共事件的个人观点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匿名性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让公众更放心地发表个人言论,使得民意畅达;一方面让谣言和虚假信息赖以滋生,使甄别信息真实性成为网络管理、网络舆情监测和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难题。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