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国内外“四化同步”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经验

  1.美国促使“四化”发展密切相连,形成良好互动

  (1)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工业化进程创造良好条件。美国工业化进程始于19世纪初,虽然起步晚于英法等欧洲国家,但由于政府积极调控,如制定对内自由贸易政策和对外有限制的关税保护政策、直接投资公共工程、给予工业发展以实物或金融奖励和补贴、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使得工业化进程很快。1860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188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此外,美国土地私有制度、发明专利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教育人才制度等,也为工业化快速推进创造了必要条件。

  (2)注重城镇化内涵式发展。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美国没有简单地、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并行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城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工业化引导大量的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内生增长模式,注重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为城镇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注入内在活力。三是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四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工业化、产业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本。

  (3)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一是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二是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的均衡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政府实行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试验计划旨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美国也非常注重整合各种要素,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渐次连片,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均衡发展。三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指导协调作用。①为产业的发展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营造一个社会化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②为解决大都市区发展中面临的区域性矛盾和问题,实行有效的区域协调和管理。通过市县合并、建立权威的大都市区政府、组建半官方性质的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等措施,有效地强化了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协调作用。③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布局,在城镇化建设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④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要求城镇化沿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永续发展的路径深入推进,主要是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混合土地使用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环境、鼓励公共参与、建设紧凑型社区等,通过政府行政、经济、法律杠杆发挥限制、保护和协调作用,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

  (4)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二战后,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低价能源优势,美国开始大规模实行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2010年,美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就业人数仅占总就业人数的1.6%。为了降低由于经济重心转移和人力资源缺失对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美国加强了对农地的保护,并从制度、经济和技术上形成了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处于农业地带的小城镇也把吸引和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运业的发展作为重点,有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如今,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已经进入了更高的层次,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以生物工程为主的科技化和以卫星定位遥感技术为主的信息化,充分彰显了新型现代农业的先进性。

  2.日本倡导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

  (1)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工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70年代初,日本成为重化工业品出口比重较高的国家之一。基础工业水平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但之后由于能源环境制约、生产能力过剩、后发优势渐失,日本工业化步伐放缓。通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借助现代新技术的运用,工业很快走出低迷,不仅在经济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二大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高精尖产品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

  (2)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虽然日本的工业高速发展,但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圈,城乡不平衡越来越突出。为缩小城乡差距,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80年代中后期,日本村镇基础设施水平已和城市持平。为保证城镇化的顺利进行,日本政府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本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分别从产业发展、社会福利、居住环境、村镇建设、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战略目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注重以城带乡,强工补农。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是以增加粮食产量为目标,在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开始急速向城市集中;二是20世纪60年代至今,主要是顺应城镇化进程而作出的调整,以节省劳动时间为目的,以利于从农业生产中解放更多劳动力为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服务。在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同时,日本也非常注重以城带乡、强工补农。通过实行产业振兴来发展农村工业,主要途径是发展壮大农村副业、农产品加工、农具制造等传统产业以及通过招商引资创办新型农村工业,并通过法律手段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改造和保护。

  3.欧盟注重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欧国家既注重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也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在法国,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下发展的。尤其是二战后,法国将农业装备现代化摆在了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刺激了城市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发展,通过产业连锁反应间接地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法国率先提出并践行“理性农业”这一概念,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法国已成为欧盟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出口国。荷兰农业的外贸依存度很高,是名副其实的创汇农业。由于缺乏土地,荷兰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设施农业,已建成世界上面积最大、集中连片、设施先进的玻璃温室,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国内关于“四化融合”的地方实践

  1.江苏省实施“四化同步”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规划

  江苏首个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颁布实施,将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动力,信息化作为融合器,新型城镇化作为大平台,农业现代化作为根本支撑,推进“四化同步”融合发展。

  (1)“城因业兴”,将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动力。《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始终坚持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布局融合考量。如在规划“沿江城市群”的城镇布局中,特别明确“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而对“沿海城镇轴”则要求“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大规模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高端产业转移”。

  (2)“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最佳载体。《规划》对省“智慧城市”建设细画“模样”: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构筑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社会治安、市容环境管理、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数字系列,打造智慧城市群;加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宽带江苏”工程,推动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

  (3)筑牢农业现代化这一“根本”支撑。农业不仅为城乡居民提供食物,也为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可以说是“根本产业”,只有筑牢“根本”,才谈得上其他。《规划》从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两方面筑牢农业现代化这一根本支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要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加大技术集成推广”等;而在改善生产关系方面着墨更多,除了要求“加快农业社会化、市场化步伐,提高专业化、高效化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升综合生产效率”,更要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建设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鼓励农村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专业合作、劳务合作、投资合作”等。

  2.广东省佛山市提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引领转型发展

  (1)“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十大重点工程。2010年5月,佛山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目标。同年10月,《“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把佛山打造成为新兴产业发达、社会管理睿智、大众生活智能以及环境优美和谐的智慧城市。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3+9”特色产业基地,重点主攻光电产业、新材料、现代信息服务业;以乐从镇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为依托,打造电子商务现代服务区;以云计算和数据中心为平台,发展探索建立服务于“总部经济”建设的各类后台数据中心和技术支持中心,培育发展新型网络信息服务业。③农村信息化工程。④U——佛山建设工程。紧密跟踪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加快无线城市建设。⑤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网、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等跨部门、跨区域的重点电子政务项目建设。⑥信息化便民工程。加快推动文化资源共享、数字卫生、远程教育、数字家庭、市民卡等重点便民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广市民卡项目,整合各类便民IC卡资源。⑦城市数字管理工程。⑧数字文化产业工程。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依托骨干企业,培育有优势的数字文化产业。⑨电子商务工程。加快乐从镇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支撑体系、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尽快形成示范效应,为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⑩国际合作拓展工程。充分利用CEPA示范市的政策机遇,加强佛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组织的资源平台优势,组织国际的交流和招商活动。

  (2)四化融合“佛山模式”引领创新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实施,把“智慧”具体落实到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佛山模式”已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凸显活力。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即促佛山“制造”变身佛山“智造”。组建了物联网与无线城市产业联盟,覆盖电气、电子信息等6大行业协会,以终端平台化、中间件标准化、解决方案集成化、行业应用规模化、推广渠道多样化“五化”开拓物联网生态圈发展新路子,打造佛山特色的物联网应用;建设了陶瓷、不锈钢、花卉、家电、家具、汽车、小五金、有色金属等8个产业集群11个专业镇的信息化平台,形成了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接入平台的佛山信息化专业镇工程;与高新区“一区六园”开展门户战略合作,以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助建禅城创意产业园、南海瀚天工业园;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通过“企业信息机”、“企信通”、“企业邮箱”等产品的灵活组合缔造企业创新力,顺德区被授予全国首个“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称号,大力推进建设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产业、智能商务、智能服务6大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柔性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型;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型;剥离非主营业务,形成新的信息服务业;信息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经济。二是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通过打造智能城市,不断普及信息化民生应用,不断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随着“U——佛山”、“电子政府”、“数字城管”的建设以及各种信息技术在公共事业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佛山市在政府服务、治安、城市管理、环保管理、安全生产等各个领域将变得越来越“智慧”。“U——佛山”打造无线网络城市群,建设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为“智慧城市”运营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改善城市商务投资环境,全面推进城市化,充分发挥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作用,努力实现信息化推动下城市现代化跨越式发展,促进广佛同城效应,实现网络一体化;在电子政府方面,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在线化,促进全市各级公共信息网络资源的有效共建和高度共享,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同时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带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积极创新信息化扶贫开发模式,结合139农夫乐园、手机支付等技术,建立“快乐农庄”虚拟和实体两大庄园,以绿色低碳为指引,打破封闭性,以信息化结合服务业进行“造血式”扶贫,发动客户、合作伙伴加入志愿扶贫队伍,帮助村内经济实现绿色飞跃。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