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四化同步”的内涵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四化”同步发展。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省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

  (一)新“四化”之间的内在关联

  1.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推动了产业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向知识密集为主转变,创造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需求,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工业化既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技术条件和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新型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和运作模式的持续进步,推动着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2.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引擎。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提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效率和要素利用率,加快了以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同时,信息化对各类信息装备和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也为新型工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在城镇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既能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又能推动城镇内部实现网络化和一体化,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和就业结构,提高居民素质,是城镇化的加速器。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信息技术能够打通市场、政府、企业、农户等各个环节,串起生产、销售、管理、服务全过程,使产业流程更加智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载体。新型城镇化所催生的城镇的规模扩大和层次提升、技术创新“软硬”环境的改善以及人力资源发展体系的完善等为新型工业化创造了需求、提供了载体。城镇化推动的要素聚集以及城镇内部生产、生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和产品产生的巨大需求,为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人口的持续转移、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发展条件并形成了倒逼机制,同时城镇地区对农产品的多品种、高质量的市场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基础。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两大趋势,不仅能为工业化提供原材料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还能为城镇化所需的人口和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提供实现的可能。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对农机、农药、化肥等大幅增加的需求以及农民收入提高所刺激的消费需求,都为工业产品、城镇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其所必需的新思路、新技术以及新的管理方式、经营模式,都为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足够的空间。

  (二)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

  “四化同步”要求立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中国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城乡统筹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进入向“提升质量”转变的生活需求层次阶段,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具备良好基础。

  1.“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再到十八大报告的“四化同步”,均契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更是从国家和理论层面上对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把握。在不同历史时期把握时代问题,从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再到信息化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四化”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中得到体现。

  2.四化同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在新时期的应用。“四化同步”建设的提出基于当前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本质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印证了两者之间辩证的哲学关系。根据不同时期生产力的要求,从历史上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的改造,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社会经济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革,再到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加快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这些均诱发了国家(政府)对落后生产力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与此相伴随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及其属性的变化,产生了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为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均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调整的过程,中国正在并将长期见证这个过程。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