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震
1
十年前,我们几个作家、诗人在腾冲闲聊,聊百态人生,聊饮食男女。徐小斌问我:“商震,诸子百家,你喜欢谁?”我不假思索地说:“庄子!”在场的人都说:一看你就是喜欢庄子的人。
庄子确实是我的偶像。庄子出身低微,最大的职务也仅是个县级园林局的管理员。百家争鸣时,也是乱世,诸子百家都在抢话筒,大家都生怕自己的声音低了,别人听不到,更有甚者,或在重要场合发布奇谈怪论,或把母牛的生殖器吊在房梁上蹦着高吹。庄子不干这事,他不运动社会,不高声批评他人,只躲在陋巷里读书著述。他不想影响当时的时政和人生观、价值观,他懂得“文章千古事,为官一时荣”这个道理。于是,布衣草鞋,糁汤野菜,与安静为邻,与寂寞为伍。幸运的是,这份安静与寂寞让庄子的精神得到了大自由。只有精神自由的人,才会做出大文章,一部《逍遥游》足以让诸子百家羞愧,更别说《齐物论》《养生主》等篇章了。
庄子不是靠批判社会的污浊来张扬自己、炫耀自己,他愿意我口问我心。他对神秘的大自然很感兴趣。一草一木,一山一川,风吹云起,鸟鸣兽吼,在庄子眼里,都可关情,也都可疏离。探则有幽,不探则皆是身外之物。社会上可以有我这个人,我可以没有这个社会。其超拔脱俗之至矣。超拔脱俗需要强大的内力,不是喊几句愤世嫉俗的口号、骂几句社会的不公、喝几场醉酒、放浪几次形骸,就算超拔脱俗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俗人骂别人俗的“贼喊捉贼”。
愚以为,庄子的重要贡献是他的文章,千百年来安慰了太多的失意文人。
2
常看到一些写东西的所谓作家诗人自己撰写简历,洋洋洒洒,千言之巨。简历的文字极为炫彩,甚至超过正文。每见如此,我便大为不快,并断定:这一定是个不自信的人。简历嘛,要简,说明你是谁就行。
我又要说庄子。司马迁写《史记》时,对庄子之介绍只有五条:
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二、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四、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
五、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堂堂的庄子,仅五行字简历,够简的吧?有没说清楚的吗?没有!来龙去脉明晰,评价客观中肯。
今天,我们写简历时,能不能用五行字?能不能自信地再减到两行或三行。
作家是靠作品介绍、推销自己,不是靠有吹嘘色彩的说明文。虚假广告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3
说到庄子,就想起和他同时期的另一个圣人级的人物——孟子。
庄子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孟子也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所不同的是,孟子和这二位王都见过,并都游说过这二位王。庄子却没见过这二位王。当然了,那时庄子仅是宋国漆树园林的管理员,又不想在乱世中混个出身,所以庄子就守潜默以葆光,藏陋巷以读写。
孟子则不然。孟子要逞辩才而扬己,游说诸侯以猎名。那时的孟子,真是逮谁灭谁,每天像扎了鸡血吃了壮阳药那样手持利刃激情四射。他四处游说诸侯,诸侯们都敷衍他。他不觉得诸侯是敷衍他,不认为诸侯对他那套无法治国的理论不感冒,反觉得诸侯们没文化,难教化,或是听信了其他人的歪理邪说。于是,孟子大人对他同时期的思想家、理论家、批评家一个都不放过地猛批狂骂。孟大人说,这叫:“正人心,息邪说。”大有天下只能有一个话筒,并一定在我孟某人手里,其他人的话筒,都是假冒伪劣之势。
话说到这儿,我要声明:我丝毫没有贬损孟子的意思。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这是毫无疑问的。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毫无疑问的。我只是想说说孟子和庄子之比。
孟子与庄子同时代,一显一隐。一个善在广场上高呼,一个喜在僻静处自语。但,到了今天,经过两千多年的淘洗沉淀,这二位老爷子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应该是难分高下的。当然,想治国平天下者一定喜欢孟子,想安慰心灵者一定热爱庄子。
或问:孟子当时为何不批庄子?很简单,一是,二人彼时无来往。二是,也是最重要的,庄子不在公共场合发声,就不会影响孟子的发声,或者说,孟子根本不怕庄子会抢他饭碗。
想说说当下,批评家中如孟子者,有。作家中如庄子者,亦有。
4
我不喜欢说假话的人,就像我不喜欢作品中的伪抒情。我常和身边的朋友说,若想自己不累,不遭遇尴尬,就说实话。实话,过一百年都经得起考验。可有一种人,未必是有意说假话,只是不愿意说实话。说实话是要有勇气的,是要有责任心的。有些人,可能是因为生存压力所驱,八面玲珑,四方讨好,这些人尚可理解。但有些人,良莠不分,善恶不辨,美丑不知,就让人生疑。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故意颠倒?若真是故意颠倒,便属恶人之列。
我认为,不说实话者和颠倒是非者无异。
还有一种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善恶美丑他都恭维。说他惯于阿谀奉承,似又不恰当,说他狡猾也不准确。说句狠话是:这种人是在两边欺骗。我认为:这种人是活得没骨气。哲学家给这种人找了一个借口,叫“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理论,肯定是混蛋逻辑。重要的是,“明哲保身”真能保身吗?我想讲个故事。
庄子携几个学生赶路,天黑了到一农户友人家投宿,友人大喜,便吩咐仆童杀鹅款待庄子。仆童问主人:“两只公鹅,一个爱叫,一个不叫,杀哪只?”主人说:“爱叫的有用,夜晚能防贼。杀那只不叫的。”
由此,面对大是大非,该表态时必须表态;否则,也会被杀。
5
庄子迷恋大自然,尽人皆知。其实庄子也是肉眼凡胎的社会中人,他一天也没真的逍遥到凡间之外。于是他一边挣脱,一边享受。想超凡脱俗,又离不开俗世的快乐。
晚年,他带了几个学生,教学生们认识社会、人生(庄子没教过写作课)。一天,一学生问庄子:“老师,您总说社会污浊,人性丧失。人性是怎样丧失的呢?”庄老先生眨了眨眼睛,捋了捋胡须,说:人类天性的丧失是通过五条渠道来完成的。一是五色,即红黄蓝白黑;二是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三是五臭,即膻腥香熏腐;四是五味,即苦辣酸甜咸;五是社会的是非得失。
听完庄老先生的话,学生们不懂也得装懂。
看完这段话,我是懂了。庄先生是一边接受这五项,一边痛恨这五项。若真的没了这五项,才真的是没人味了。
这是庄子晚年发生的事。人到了晚年,会有一些生理、心理的变化,会和他青壮年时期的为人做事大相径庭、背道而驰。我遇到过这样的人与事,我能理解,所以,我也理解庄子。
所谓圣贤者,不过是对社会发展有过突出贡献的人,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有过重大建树的人。归根到底,是人。是道成肉身的人。
肉身的人,怎能尽善尽美。
6
庄子的老师是道家鼻祖老子。但庄子不是把老子的“道”全盘接受,老子主张“入世别染尘”,庄子则一边拒绝尘世,一边偷偷受用。
老子说:“什么是君子?它山有金矿不采,别海有珠蚌不捞,手不摸触他人钱袋。心不牵挂乌纱帽,寿高不办喜筵,命短不须哀悼,阔绰而不矜骄,贫穷而不潦倒。”(老子的这段话,很像现在“反腐倡廉”的要求)
老子的“君子”原则,不难做到,自律就是。而庄子则遵从另一套“君子”的原则,即孔子的处事方略。“我爱吃牛肉,我见不得杀牛”。
庄子认为,人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自然界属性,二是由社会性赋予的。那么,庄子怎样做“君子”呢?他说:我有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在社会生活中,我有立场。二是,有立场,我也无为,就是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三是,我有理想,我喜欢山水云雾,花鸟虫鱼。我要离现实远一点儿。四是,我要修身养性,两耳不闻窗外事。我觉得,庄先生这四项基本原则之后,还有一句潜台词,恕我给补上吧:有好吃的我就吃,有好用的我就用,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管他人是与非。
这就是庄子的“君子”之德,有逃避之嫌,有软弱之弊,但在乱世之中,也是难能可贵。
如今,做到老子之“君子”者,鲜;做到庄子之“君子”者,亦鲜。
原载《青海湖》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