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章 悦读三题

  李国文

  光明行

  我有二十年工夫,在修建铁路新线的工程队劳动。

  在所有的劳动中,最苦最累的活,莫过于开挖隧道。通常我们都说打洞,要在大山腹部凿出一条通道,谈何容易?那时,没有现在的盾构开挖的先进设备,全凭工人一锤一锤地打眼放炮,一寸一寸地向前掘进,进展速度缓慢,危险因素众多。安全很难确保,不时会出现冒顶、塌方、断层、涌水等等殃及生命的事故;进洞干活,谁都免不了要受到凿岩粉尘、头顶落石、炸药烟雾、通风阻滞的影响。特别施工到了隧道深处,远离洞口,那足以让人崩溃的黑暗,才是不得不在乎的精神压力。

  常识告诉我们,光明所至,黑暗自消。其实不然,在绝对黑暗的空间里,光明,会被黑暗呑噬。虽然,在施工全过程中,隧道两壁隔不远会有电灯照明,而且电瓶车拉着装碴的翻斗车,来回驶行也都打开灯,但是在隧道里,无论多大瓦数的灯泡,其光亮总是很渺小,很微弱,到了隧道尽头,常常只剩下钨丝那微弱的颤抖着的红色。

  夸张一点说,人的一生,其实也类似在或明或暗的隧道中前行。当然,命运不一,途径不同,所得到的眷顾,有深有浅,所受到的关照,有大有小,所碰到的钉子,有轻有重,所遇到的困难,有多有少,脚下的路,有平坦,有崎岖,头上的天,有晴朗,有阴雨。但可以肯定,谁都会有落到看不清前途,认不明环境,不知道东南西北,不了解上下高低的那一时,那一刻,虽然未必就是无边无沿的黑暗,但懵懂,惶惑,颠倒,混乱,犹豫,踌躇,忐忑,动摇……却不是能够侥幸逃脱的。那些年里,长期在黑暗的隧道里干活,与共同劳动的工友便无所不谈,大家一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绝对的幸运儿,是没有的。永远在阳光下无忧无虑的人,也是没有的。

  隧道里的黑暗,难以忍耐,但在施工断面上,总不会只有你一个人。而在人生途程中遭遇到的黑暗,有些时候,或者,很多时候,就得你一个人来面对了。

  黑暗,也是多种多样的,翻开汉语词典,有灰暗的暗,有昏暗的暗,有幽暗的暗,有阴暗的暗,有暗淡的暗,有暧昧的暗,有暗箭难防的暗,有暗无天日的暗……有什么办法呢?光明和黑暗的交替,犹如白昼和夜晚的变换,既是人生旅途的必然,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每当陷入这种防不胜防,躲不能躲的黑暗当中,唯一的自我排解之计,在我看来,只有读书一道。读可能读到的所有的书。哪怕一张旧报,一本破书,一部没头没尾的小说,几页语焉不详的资料,都要像如获至宝地捧读,那才是排解黑暗压力的不二法门。

  于是,字里行间,让我认识到世界之精彩,断章残句,使我了解到天地之宽大。人生在世,精神上的空间感很重要,一个坦荡的人,不大容易自暴自弃。

  同样,今天以后,谁都明白,一定还有明天,明天以后,当然还有后天,日月如梭,心理上的时间感更重要,一个从容的人,不大容易仓皇失措。

  正是读书带来的希望之光,尽管很微弱,但一直给我冲破黑暗前行的信心。所以,书是朋友,书是光明,我真心感谢那二十年里,所接触到的一切汉字印刷物。

  千字文

  我经常为报纸副刊写一点千字文,千字文虽短,但很难写得出色。我总是拿成书时代为南北朝梁代的《千字文》对照,那可是千字文的老祖宗了,每读每新,自愧弗如。

  我很钦佩梁武帝时的周兴嗣,这位先生真了不起,用了实际不足一千汉字,写成这样一篇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缩微版中国小百科全书。据说他书成以后,发须尽白,看来真是耗干心血。此书自问世以来,一千多年间,还没有第二个才子,另编一本《千字文》,据说有人尝试过,但都失败了。这足以说明其编纂难度,以及其权威性质。

  最初出这个主意的萧衍,是为了集王羲之的书法,从许多当时能看到的王羲之的帖中,选出不同的字,集在一起,以供临摹。后来,自视正统所在的南朝,觉得兹事体大,认为每个华夏子孙,启蒙以后,第一本书,必须有一本简而明、短而精的读物,一学就会,多读则懂,从小就灌输他,应该让他知道中国人,中国种,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是你的根?根,对于子孙后代来说,太重要了。这本小册子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善莫大哉。然而,用一千个不同的汉字,组成词句和成语,不但字数有严格限制,内容也有明确要求,不光识字,更要明理。既要概括华夏文明的精髓,负担薪火相传的使命,更要奋扬民族气运的魂魄,接受诗书典章的洗礼。因此,做这本限定一千字的教科书,难度极大,煞费工夫。谓予不信,你不妨试试,任你挑选一千个常用汉字,能将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社会伦常,自然现象,道德修养,统统囊括其中吗?所以,不要小看这本蒙童课本,在中国,曾经是无人不晓,无人不读的畅销书。

  周兴嗣为梁武帝萧衍的给事郎,是在宫廷中供帝王顾问的枢密人员。萧衍此人,颇有文才,与沈约、谢朓为“竟陵八友”,在中国皇帝中,称得上是文人者,不多,他就是一位。他将这个编纂任务交给周兴嗣,这位给事郎,肯定才禀优异,学问丰赡,文章卓越,笔力雄健,否则很难得到这位陛下的赏识。历史对这位帝王,评价不高,其当政初期,还算清醒,但中国的长寿帝王,总是逃脱不了走向自己反面的命运。他活了八十五岁,当国五十多年,一是信佛佞佛,政治上一塌糊涂,江山日蹇;二是引狼入室,导致侯景之乱,国破人亡。他自己也是被包围在皇城之中,瘐毙于龙椅之上。皇帝活活被饿死的,在中国,独一无二,大概只有他。不过,他让周兴嗣编这本《千字文》,让学童识字之始,就充分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当时统治着长江以北的大部地区,少数民族政权所实施的胡服左衽政策下的中国人,起到了弘扬正朔意识、坚守华夏文明的进步作用,这个措施,值得称道。

  其实,《千字文》虽然古老,却是一本很有内容的课本,值得今人一读。

  《千字文》一开头,以超然的目光,视向外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然后,以宏大的气势,反顾地球,“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这八句三十二个字,将日月星辰,天高地广,一年四季,生长规律的物质世界,作了相当正确的叙述。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对于大自然的认识,还相当有限,那时所谓的“士”,也就是知识分子,能有这等科学预知,实在是了不起的。

  这其中,“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联,尤足以使上了年纪的人深思。

  看似很不经意的时序描写,对农耕社会来讲,季节的变换,农事的忙闲,既是自然界不能改变的运行规律,也是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不可逆转的自然过程。年有四季之别,人有老少之分。人活一辈子,仔细琢磨,存在着春夏秋冬的变化。

  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珍藏,这就是说,什么季节做什么事情,是有一定之规的。所以,冬天里一定做春天的事,老年人一定做年轻人的营生,“老夫聊发少年狂”,“聊发”一下两下,当无不可,但不加节制,不知收敛,不识时务,不晓进退,没完没了地发,连滚带爬地发,就该贻笑大方了。

  这是《千字文》给我的启示,年过八十的我,将这个“藏”字,当作座右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对春天已是遥远的记忆,夏天和秋天也成为过客,进入冬天的那些朋友,就要好好理解这个“藏”字的含义所在了。到了一把年纪上,什么都应该看淡一点才是。诸如功名、钞票、声色、威权,诸如热闹、风头、出镜、作秀,如同太烈的酒,太酽的茶,太浓的咖啡,对肠胃就不太适应,不甚相宜了。这就如同《千字文》中所说的“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基本上属于春天里的年轻人在意的东西,是他们的欲望和目标,也是他们的奋斗和追求。对我辈而言,记住这句民谚,“挑水的回头,你已经过井(景)了”。

  人到老年,《千字文》中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其寓意真应该好好玩味的。

  无论如何,生命的冬季总会来临,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珍重这一个“藏”字的精神实质,尤为十分必要。耐得住冷清寂寞,远尘嚣之纷扰杂沓;不追赶潮起潮落,避闹市之喧哗鼎沸。一杯清茶,半盏浊酒,河边观鱼,街头踱步,求岁月之清雅潇洒。闲来读书,聊补往日疏惰,信笔涂鸦,健脑以防痴呆,南腔北调,自唱自娱自乐,气定神闲,仰看白云苍狗,那是多么优哉游哉的桑榆晚景呵!在这个完全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里,如《千字文》所言,能够做到“笃初诚美,慎终宜令”,到达一个“坚持雅操”,“枇杷晚翠”的境界,岂不美乎?

  这本《千字文》,相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言,连入场券的资格也够不上。但作为启蒙读物,流行了一千五百年,自有其价值在。所以,翻翻这本古老的教科书,也许不无益处的。

  卧读红楼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曰《读书的姿势》。谈到人在拿起一本书或一本刊物、一张报纸来阅读的时候,身体不外乎处于站着、坐着、躺着的三种状态之下。自然,还可以说有第四种,是比正襟危坐要放松些,比平卧仰天要郑重些的半躺半靠着的读书姿势,大概与古人所言的“凭几”或者“倚栏”那种潇洒式样相类似。小姐手托香腮,斜倚在栏杆上,看一部《西厢记》之类的风月书籍,应该说即使多少有些惆怅,也是属于快乐的伤感。

  躺与半躺,倘若在休闲状况下,不愁吃,不愁穿,捧着书来阅读,那是毫无疑义的快活。但是,在那间屋子里,只有你能拥有的一张床的位置,别无长物,就谈不上潇洒了。而唯一能够采光的小窗户,就在你的脚下,那么,若想看点书,只好采用卧读的姿势,更无古人的那种雅趣了。在我当“右派”被劳动改造的岁月里,在工棚里大通铺上居住的若干年里,我就曾这样仰读了若干遍《红楼梦》。

  真得感谢一位伟人,他认为《红楼梦》至少应该读五遍,这句从未见诸文字的“最高指示”,使我在那个特别“左”的年代里,获得了可以在工棚里读这部不朽著作的可能性。这部书,是我那时能够拥有的唯一的文学读物。不过,好日子总是短命的,到了“文化大革命”,押出工棚,关进牛棚,这种阅读的自由,就宣告结束了。

  恰巧,这套书被人借走,未被查抄,逃过一劫,虽残破不堪,书页零散,至今还在我手中保存着,万幸万幸!

  其实,要论半躺或全躺的阅读,手是最不惬意的,因为捧书的手,需承受着那本书的全部重量。这时候,就会发现我们老祖宗发明的线装书,要比外国人创造的洋装书不知优越多少倍。线装书的优点,一是分量轻,二是可卷曲,就比那些西装革履的硬面精装书,更适宜躺着阅读了。捧着一块城砖似的洋装书,看不上几分钟,就会手酸,鲁迅先生《病中杂谈》里,就感叹过生病的他,在病榻上捧读洋书不胜其累的苦经。

  记得在劳动改造期间,管你的那些人物,角色不大,坏水颇多,可能出于人类是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缘故,原始的残忍心发作起来,唯以作践施虐我等可怜虫为快。放工回来,摆平在铺板上,连动都不想动。幸运的是,我拥有的这套《石头记》,不是大部头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分十六册,每册的重量,不足百克,持在手中,可谓不费吹灰之力。

  也许良知尚未完全绝望,也许灵魂还没有彻底一蹶不振,也许曹雪芹家族的命运,说明世界也许不会一成不变。作为一个读书人,若不想死,若还有明天,能一天到晚不与汉字打交道吗?于是,找随便什么的汉字的书籍报纸来看,当你累得浑身上下酸痛不已时,拿起这一薄册的《石头记》,便是精神大餐了。

  书不重,只二两,举起来读上几行,能使我走进书里去,而忘记眼前一切的羞辱、苦痛、折磨、煎熬。否则,真不知怎么度过那漫长的无尽期的阴霾岁月。这是一部无论从哪一页翻起都能看下去的书,而且,是一部常读常新,总是能让你融入其中的书。我一直认为,我心目中以为的文学大师,就是在作品中能够提供读者以巨大想象空间者。《红楼梦》,就像不沉的湖那样,你只要跳进去,便只有你和红楼中人融合一起,别人休想介入的境界。此时此刻,人间的狗脸生霜,世道的客走茶凉,窗外的凄风苦雨,命运的坎坷无常,都他妈的置之度外了。哪怕只要一分钟的自由遐思,那一分钟便是你作为上帝在主宰着的天地。

  我甚至幻想,假如有一天,只给我读一部书的权利,《红楼梦》必然是我的第一选择。而在各式各样版本的《红楼梦》中,我只挑选悼红轩原本,东洞庭护花主人评,蛟川大某山民加评,海角居士校正的《增评补图石头记》。在我看来,这也许是最好的版本,包括那些插图,曾经给我留下多大的想象余地啊!

  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版本的《红楼梦》未见流通,也未见介绍和推荐。如今谈红,无不捧脂,其实,真正就文学论文学来读这部小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的这部书,是很不错的版本;相反,甚嚣尘上的脂砚斋评《石头记》,倒是钻进去很难摆脱的迷宫,如今,许多掉了魂的红学家,像梦魇似的沉醉于脂评之中,与小说和文学的正道,不知偏离到什么地方去了!

  读书,是文人的职业使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古往今来的作家们的自我期许。但实际上,一个人终其一生,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说实在的,也是“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而已。但有一条,几乎绝大多数作家,都有他特别心仪的一个作家,或几个作家,都有他格外钟情的一部作品,或数部作品,这是他进行文学创作时,能起到磁场作用,坐标作用,校准作用,激发作用的重要参考物。

  人人都会有珍藏的,心爱的,时刻捧读的,陪伴入梦的一部书。

  数十年后,回想起那一个工棚里,通常要住四五十个工人,在如此喧嚣的,嘈杂的,混乱的,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心灵里连这么一小块净土也难保持的话,那岂不是完完全全的行尸走肉了吗?我一直这样认为,也这样行事的,不管怎样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然我活着,我就忘不了营造那个属于自己的梦。因为,一个人,什么都有可能失去,梦却是谁也夺不走的。告密者也无可奈何,他估计得出来你一定在做着“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梦,他从你眼睛里看得出你在心灵深处鞭挞他这狗样的人,和人样的狗。然而,他抓不住把柄,无计可施。

  但对我来讲,有梦,也就意味着还有希望,还有未来。

  而有希望,有未来,自然也就有了生存下去的信心。这就是这部须臾不离的《石头记》在那些年里,曾经给过我的启示。

  原载《文学自由谈》2014年第4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