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淘
单提起谎言,我总是头脑一热麻利地攀上道德制高点,立刻将它与欺诈、心机、恶劣的品行联系到一起,并坚决与之划清界限,深表不齿和痛恨,就好像我从来没撒过谎。其实不用太仔细地想,我就想起我昨天如何敷衍了我妈,今天怎么忽悠了朋友,虽然不至于怀揣恶意,甚至常常汹涌着过分的善意,但在人堆里活到这么大,谎言就跟条件反射一样,常伴我左右。我骗人,我被骗,没什么大不了,我已经习惯了。谁也不是海尔的宣传词——真诚到永远。
电影里骗人的桥段就更多了,故事总要误会重重,鸡飞狗跳才讲得下去。连个骗人的家伙都没有,岂不是刚开场就直扑真相?波谲云诡的光影世界与我们深处的现实一样,斑斓、富丽的谎言充斥四面八方。正是这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欲盖弥彰,带给我们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传奇。
命运就算曲折离奇
要想总结出《地下》里一共有多少大大小小的谎言,恐怕并不十分容易,因为三个主人公都酷爱撒谎,在各异的人物性格中,保有着信口雌黄的共同特点。要想简练而全面地总结《地下》的曲折情节,也稍有难度,因为它海纳百川包罗万象,靠几个欢蹦乱跳的人物关照了南斯拉夫几十年的历史,是一部毫无疑问的史诗。两个男主人公马高和黑仔都是无赖革命者,两人既是生死之交,又各怀鬼胎爱上同一个浪荡女子娜塔莉,于是三个生动得近乎猥琐的家伙,撒泼打滚撑起了一场又一场荒诞的革命。
马高先是冒死救出了身负重伤的黑仔,又将他与大批革命者家属一起安置在地窖藏身,然而终于躲过法西斯的搜捕,熬到二战胜利,马高却并不打算与黑仔一起分享和平的喜悦。他透过各种广播手段让地下的人们相信战争还在继续,他们需要持续地制造武器支持地面的战斗,而自己却和娜塔莉在上边风流快活,靠贩卖军火发了横财。另一边,能言善道的他在地面饱含深情地追忆着和黑仔并肩战斗的岁月,身居高位,道貌岸然享受着民众的景仰。甚至,他讲起黑仔牺牲的情形也仿佛历历在目,不仅为烈士黑仔立碑,还要筹拍两人共同抵御纳粹的英雄传记片。一时间,仿佛全世界都被这个恶棍玩弄于股掌之上,地下的人们是为他制造军火的奴隶,地上的人们是沉溺在对他的偶像崇拜中的粉丝。地上和地下两个庞大的存在,被他人为地割裂为两个世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唯有他自由穿梭,为所欲为。二十年光阴荏苒,他易如反掌控制着一个弥天大谎。
直到黑仔的儿子在地下结婚,那个在地下出生的孩子在暗无天日中长大,根本分不清太阳和月亮。兴高采烈的婚礼中,一只误入坦克的大猩猩打通了地上与地下的割裂。黑仔带着儿子奔赴地上,决心与纳粹决一死战……故事在各种机缘巧合中朝越来越失控的方向发展。
一只猩猩不小心揭开了谎言的真相,也将地下的主人公送回地上的乱世,风起云涌的变革,让人物不断面对着时间与空间的断裂,一不留神就物是人非。导演库斯图里卡大胆的设置,揶揄的怀旧,让这荒诞透着诡异的真实。瑰丽泼辣的叙事风格,显得真诚、即兴,却又老谋深算。高大的英雄被还原成轻浮、愚昧、背信弃义的样子,波澜壮阔的历史被搅和进热闹得简直变态的爱恨情仇里。三个混蛋的魔幻人生背后是一个民族的苦难史,他们如同三只要强的贝壳,在时代的洪流中跌跌撞撞,却终被摔破。
电影的尾声已是上个世纪90年代,历经劫难的南斯拉夫再次战火纷飞,黑仔又成了战争领袖,逃走的马高坐着轮椅依然投机倒卖着军火。两人在乖张命运的指引下,证明着人生何处不相逢的规律,领受着被杀和溺亡的惨烈结局。所有人都死掉了,被杀、自杀、意外死亡,他们仿佛永在风口浪尖的命在死亡中归于平静。在这个多舛的国家,赶上连滚带爬的时代,再狡猾、再刚猛的人也注定收获悲剧的人生。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消失了,它在各种激烈动荡后成为过去的事情。地上地下终究不过一场空。这啼笑皆非的故事,是失去祖国的导演意味深长的怀想,它荒诞驳杂,千头万绪,狂野又忧伤,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又想号啕大哭,是一曲癫狂而悠远的骊歌。
父亲的诺言
提起战争题材的电影,我们会不假思索地想到前线的尸横遍野、血肉横飞,后方的颠沛流离、家破人亡,宏大的背景下是一个个你死我活的竞技场。哀鸿遍野中,邪恶的侵犯和隐忍的复仇构成了一个个鲜明的英雄或者反英雄。《美丽人生》无疑是这类题材的中的异数,它从鲜嫩、细微的视角出发,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展现出了温暖、纯真、奇思妙想、神采飞扬。
电影的前半段风格清新活泼,男女主角各种一见钟情,阴差阳错,离家私奔,欢喜闹腾地喜结连理,生活简直明媚得有些滑稽。一对平凡的小人物至此像公主和王子一样,情深意绵、生儿育女,住在了浪漫的爱情轻喜剧里。然而,法西斯的到来陡然打破了安逸。犹太血统的男主角圭多和儿子被抓进了集中营,一直有几分搞笑的他竟急中生智想出了哄骗孩子的妙计——这是在玩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计分1000就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的孩子信以为真,在毒气、饥饿、肮脏和惊恐之中,怀揣对胜利的渴望,坚持恪守着游戏规则,直到纳粹慌乱撤离,直到父亲为掩护他而毙命。懵懂的童年在父爱的庇护下并不曾理解死亡的含义,他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父亲嬉皮笑脸迈着夸张的小丑步被带走,依然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容。他以为自己正面临考验,这一切不过是惊险的游戏过程。
遵照约定,直到天亮儿子才从铁柜里爬出来,一辆真的坦克车向他驶来,盟军士兵将他抱进坦克,仿若老天有眼般地兑现了父亲的承诺。
壮美的爱和因爱生出的面对死亡的勇气,让父亲在阴霾之中给儿子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在地狱里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天堂。他原本那么不靠谱,却瞬间掩饰住自己的惊惶和无措,扮演起了保护神的角色。丈夫、父亲的身份要求他以一颗刚健、达观的心面对一切,保障儿子的安全,呵护稚嫩的童心。他知道战争终会过去,儿子会有漫长的人生,他不仅奋力为他争取未来,还要尽力将创伤降到最低。而最终,这近乎离谱的以卵击石,竟取得了笑中带泪的胜利,扭转了命运的轨道。虽然父亲没能幸免,却终究给了儿子生机盎然的集中营岁月和来日方长的美丽人生。
这娓娓道来的人间悲喜,围绕着一个单薄、易碎的谎。然而这谎言却不负众望,承载起了乐观与希望。父亲的谎言其实破绽百出,在儿子的单纯和信任里却又天衣无缝。
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摧毁的也许是国家、种族,然而最千疮百孔的其实是最最微观的家庭。一个风雨飘摇的普通犹太家庭,一个苦中作乐的可怜父亲,一个用心良苦的谎言,让我们在民族、历史等宏大主题下,看到了生命的珍贵和灿烂,人性的高洁与光华。
爸爸去哪儿
即使不经常看电影的人,想来也不会对罗伯特·德尼罗感到陌生,他超一流的精湛演技和高产的作品数量,让这个美国影帝一早成为中国观众的熟人。我们的观影印象里,他是喜怒不形于色的教父,是大开杀戒的出租车司机,是无所事事欠一P股债的流氓,是愤怒的拳击手,是有情有义的强盗头子,是贪婪而疯狂的赌城大亨。
然而岁月的狡诈不动声色,它已水滴石穿地让德尼罗这个昔日型男渐渐显出倔强慈祥的模样。《天伦之旅》里的德尼罗变成一个挫败失落的老爸,反省着亲子关系中的爱与隔阂,你我才忽然慨叹,浮生流年,风霜终会上脸。
电影翻拍自1990年的意大利同名影片。讲述了一个退休又丧妻的老爸,穿越美国去看望他散落各地的两儿两女,却大跌眼镜发觉报喜不报忧的他们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出色那么如意。
这部老爸公路片,缘起于一次未遂的家庭聚会。影片中的父亲弗兰克,为了迎接家庭聚会,又是打扫又是采购,从早到晚忙了个晕头转向。可惜一切准备停当,却陆续接到子女们不得不缺席的电话,他被彻底放了鸽子。他们分别是乐团指挥、舞蹈演员、画家、广告业高管,一支傲人的精英团队,让英雄父亲的形象呼之欲出。如果在中国,这位老爸恐怕早已成了广告明星,分享教育经验,推广教辅材料,成为家长们趋之若鹜的楷模。
倍感遗憾的弗兰克整理行装,决定亲自去看望忙碌的子女,亲眼见证他们的春风得意,送上门去共享天伦。火车上,他津津乐道向邻座展示着孩子们的照片,颇有些炫耀地讲述着他靠包装电线涂层的辛苦工作换来子女们斐然的成绩。那份为人父母的得意,简直可爱得有几分浅薄。然而电影里的惊喜多半别有洞天,纽约的画家小儿子大卫行踪诡异,始终没有露面,父亲只能望着他的一幅作品聊以自慰;在广告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大女儿艾米的家庭气氛诡异,为了让老爸放心,极力掩饰着已分崩离析的婚姻;辗转来到丹佛看望指挥家儿子罗伯特,却在排练现场发觉儿子是个无足轻重的鼓手;最后一站拉斯维加斯,小女儿露茜的确是个出色的舞者,却已经未婚生子,还有着模糊的性取向。几个孩子并未对老爸的造访喜出望外,他们焦虑地彼此串供,顾此失彼地掩盖着七零八落的失意和不幸,以虚构的美好敷衍着父亲的盛情,似乎谁都没为这次相见做好准备。
弗兰克像一位不速之客,被至亲的孩子们哄着骗着走向了幻灭的归途,他洞悉了他们的焦头烂额却假装迟钝没有说破。这位半生为养家奔波的老父亲,忽然百感交集,他以为他的孩子都是幸运儿、佼佼者,却恍然大悟地发觉他们个个心烦意乱,吃力地应付着命运的起承转合,一肚子委屈还不敢跟他说。多年来从妻子口中了解的原来都是经过美化的艺术照,而他眼见为实的才是生活照的清晰面目。那一刻荧幕前的我们也感同身受,甚至会惊异地思忖,如同天下乌鸦一般黑,果然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原来美国的爸妈也动辄盼着自家孩子拯救地球,傻呵呵为他们规划洁白、圆满的一生。这部由意大利剧本改编的美国电影,竟然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么符合中国“常回家看看”的国情。几乎不需本土化,这外冷内热、强势武断、正襟危坐、严肃而苛求的父亲形象,熟悉得让人头皮发麻。弗兰克像身边每一位平凡的父亲,呕心沥血创造财富,苦心孤诣望子成龙,用人生最好的岁月为家庭奋斗,同时以一意孤行的爱将孩子束缚,将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梦想强加在子女身上。一生辛劳,换来的却是孩子的畏惧和疏远,理解却忍不住想逃脱。
惊喜之旅尴尬结束,弗兰克憔悴苍老了许多,干脆在忧心忡忡的归程中犯了心脏病。一场抢救过后,三个子女齐聚病榻,可是小儿子大卫却依然缺席。纸包不住的火瞬间突然来袭——大卫死了,死于吸毒过量。他依照父亲的意愿成了艺术家,却从未感知过真正的快乐……
电影当然不会就此结束,美国圣诞档的家庭片通常需要一个合家欢乐的尾声。于是丧子之痛必须尽快合理地疏解,弗兰克迅速自省并在梦中与大卫释然告别。他看到童年的儿子安然离去,一对不同时空的父子,达成了前所未有的迟到的默契。继而他站在了妻子的墓地,他像她活着的时候一样,也像孩子们一样,捡好听的话说,向逝去的亲人传递着温暖的消息。而后圣诞节,三个子女相继归来,给了老爸一个温情脉脉的小团圆。这个圣诞档的家庭片至此也交上了不需太高深,动人便是成功的答卷。
因为爱,所以骗
《爱情谎言》是个提纲挈领的名字,简直有些简单粗暴地揭示了电影的核心——爱情与欺骗。
酒吧服务生大卫钟情于女大学生玛丽,沉浸在单恋的痴情与焦虑里。而玛丽对此浑然不觉,压根儿没收到任何信息。偶然间,大卫在旧货市场淘来的桌子里发现了一部小说手稿,于是大卫灵光一闪谎称是自己的作品,拿去与玛丽交流。果不其然,哀婉的爱情故事让玛丽手不释卷。她泪水涟涟被情节感染,不仅对大卫刮目相看,还顺理成章芳心暗许,更是直接将书稿交给出版人,试图给大卫一个惊喜。迅雷不及掩耳,大卫一炮而红,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作家。
原只是投机取巧博美人一笑,却把自己推向了难以预料的窘境。美丽的小谎言变成失控的大骗局,大卫只能狼狈地配合着签售、朗诵会,应对着始料未及的鲜花与掌声。手稿的原作者也循迹而至,大卫焦头烂额地道歉、补偿,阻止他揭穿真相。他不惧身败名裂,亦不贪恋金钱与荣耀,只是害怕失去心爱的姑娘。可是玛丽却为他的古怪行为而困惑,厌倦了两人间的迷雾重重,选择了离开,剩下大卫自己苦苦挣扎在崩溃的边缘。绚丽的肥皂泡越漂越高,却当然无法恒久,终会骤然破碎。
大卫不是骗子,他只是一个殚精竭虑的单相思患者,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到,又差点被砸扁跌至万劫不复。好在,上苍眷顾,他没被谎言席卷,不仅心愿得偿,还顺道名利双收站在了人生之巅。
故事没有戛然而止,大卫也不是黯然回到原来的生活。纠缠的原作者意外死亡,临死前吐露了原作者早已去世,他也不过是李鬼的雷人真相。大卫竟奇迹般地化险为夷,并且在愧疚、自责中真的开始了文学创作,他把和玛丽故事写成了情真意切的小说,再一次被读者追捧。幸运至此,当然还需要与玛丽的破镜重圆,方可为电影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爱情让人慌乱,让人自惭形秽无法正视不完美的自己。我们希望自己美丽、体面、才华横溢,仿佛唯有囊括人间全部优点与美德方可迎接爱人的挑剔。于是,我们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粉饰成更美好的样子,真诚得近乎愚蠢,渴望着不切实际的今非昔比。如同机灵的大卫,只是想无伤大雅扮个文学爱好者拉近与心上人的距离,却莫名其妙成了欺世盗名的剽窃者。简直如同恶作剧般地踩了谁一脚,对方却口吐白沫昏迷倒地。若不是有如神助的峰回路转,恐怕他不仅要承受谎言对爱情的摧毁,还要独自吞咽名誉扫地的恶果。
我喜欢这吉人天相、皆大欢喜的温暖传奇,却也深知现实的世界里,谎言的雪球滚大了,收拾起来没那么容易。尤其之于爱情,以缥缈的谎言为根基,再炽烈的情感也难逃折磨、犹疑和最后的别离。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边
虽然充斥着巧合,涉及死亡,又是网恋,又是一见钟情,说的还是两兄弟爱上两姐妹的小概率事件,但《初三大四我爱你》的情节还是太简单了,甚至好像剔除掉一两个刻意的阴差阳错,故事便彻底消失了。不过面对蓝天、白云、洁净的海、痴情倔强的少年、美丽可爱的姑娘,以及他们最初的爱情,似乎也没必要吹毛求疵要求更多。这热血澎湃的青春爱情故事,是一部目标明确的商业片。它也顺利地完成了卖萌、养眼、催泪一干任务,交上了一张小清新的答卷。
兄弟俩生活在曼谷,姐妹俩居住在普吉,四人两两相对地年龄相仿,分别处在初三和大四的青春期关键时期。弟弟和妹妹通过MSN相恋,哥哥和姐姐在大街上一见钟情,原本毫无关系的四个年轻人在茫茫人海中遭遇了无巧不成书的缘分注定。于是兄弟俩动不动就飞普吉,姐妹俩动不动就误会了。四小无猜欢笑吵闹乐此不疲,沉浸在美滋滋又颤巍巍的情窦初开里。风光旖旎的普吉岛,两对面目清秀的璧人,从风景到人都那么的无忧无虑,一派懵懂纯真偏偏喜欢你。
喜感强烈的欢喜冤家被妹妹的车祸死亡拽进突如其来的悲剧。哥哥欣喜地赶去普吉,却遭逢姐姐抱着妹妹遗像的悲伤画面。而弟弟正愉悦地守着电脑,等着妹妹上线的声音。于是,瓢泼的雨中,哥哥怔怔地站立,姐姐却打开了妹妹的电脑代替她与弟弟交流。她无法接受自己毫发无损而妹妹无力回天的事实,用愧疚和悔恨把自己困在妹妹的身份里。屏幕那一端,姐姐短暂的欺骗延迟着弟弟的哀伤,弟弟笑容纯洁,正认真回复着爱人的语句,他不知道活泼开朗的妹妹已经浓缩成一张再也不能呼吸的遗像……
这泪奔的生离死别被几个青涩的少年演绎得缱绻而惆怅。虽然与严酷的现实相比,这电影显得那么单薄幼稚,简直透着掩耳盗铃的傻气,但结合着美女爱土豪,没房没车就没老婆的现实国情,这呆头呆脑的少年之爱,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笨拙,让我们心头一紧地怀想起“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过去的愿望。
你不是机长
阿布拉德是个约旦老头,他白天在机场当清洁工,晚上对着亡妻的遗照自言自语,两点一线机械地穿梭在机场和贫民窟之间,读书是他晦暗生活中唯一的消遣。有一天,他在机场垃圾桶里捡到一顶旧的机长帽。于是,这个从机场班车上走下、戴着机长帽的老头被一个小孩想当然地认为是机长。小朋友塔瑞不懂骑白马的不一定都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他以帽子为重要依据,坚信自己面对着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确定戴着机长帽的老头是个机长。于是奔走相告的孩子们集体出现在老头门前,在一双双大眼睛膜拜、好奇的注视下,老头半推半就戴着那顶神奇的帽子,应承了这个美丽的误会,变身为德高望重的风云人物阿布拉德机长。
孩子们期待着他的冒险故事,贫民窟里狭窄的童年因为隐藏着一个见多识广的机长,一下子宽阔起来。他们崇拜地盯着老阿布拉德,陶醉在他上天入地的离奇经历里。鳏居的老者也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他将书上的内容改头换面,靠读万卷书冒充行万里路,蓝领假装金领,越说越逼真,仿佛他真的整日在全世界闯荡。每个傍晚,疲惫的清洁工摇身一变成了精神矍铄的机长,一句一句不间断地描述着人间春色,一碗一碗不限量地提供着心灵鸡汤。天真的孩子,睿智的老者,童年和晚年在对飞翔的共同渴望中对接,成为彼此生命中亦真亦幻最迷人的时光。
唯有邻居家的小男孩穆拉德不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他警惕而审慎地观察着机长和他的粉丝,觉得这背后一定另有蹊跷。而他精准而辛酸的逻辑便是:机长怎么可能住在这么穷酸的地方?穆拉德在酒鬼父亲的打骂中长大,每天面对母亲的眼泪和伤痕,小小年纪,便对生活怀有心如死灰的不屑。他不信那一直比邻而居的老头是个货真价实的机长,并在小伙伴的痴迷中把他们领到了所谓机长工作的地方。眼见为实,孩子们看到他们的机长的确在勤勉地工作——他身着蓝色制服坚守着自己本来的岗位,跪在地上卖力地清除着污渍。
那些环游世界的动人经历竟然是一个瑰丽的谎,他和他们一样,从未坐过飞机,何止不是机长,连乘客的滋味都不曾体尝。孩子们错愕失望地看着他们的偶像,他正疲惫地抬起头,尴尬地迎接他们的目光。
荣耀在真相前破碎,老头阿布拉德被还原成平凡模样。他和妻子年轻时被诊断为无法生育,几年后却奇迹般有了一个儿子,然而儿子竟然在朋友的婚礼上坠楼而亡,再后来妻子也生病去世,留他一人在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寂寥人间。
是那个机长的肥皂泡让他忽然又感受到了生命的悠扬,那些也许一生也走不出贫民窟的孩子,让他陡然开始思索远方。面对来日方长的鲜嫩稚子,他生出事在人为的执拗念想,帮助这些前途惨淡的孩子,便是对这世界最后的表白。这个被揭穿的冒牌机长,不屈不挠地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爱你没商量。
他以德报怨把机长帽送给揭穿他的穆拉德,看见塔瑞辍学兜售饼干,果断整盒全部买下。然而他毕竟只是一个老迈的清洁工,他的贫困身份和他们一样。当夜晚降临穆拉德家传来家暴和哭泣的响动,当塔瑞的爸爸让他尝试卖两盒饼干,当穆拉德的父亲怂恿他练习偷窃,当塔瑞的爸爸以为他具备推销的天赋干脆交给他一车饼干的任务,阿布拉德只能无能为力地失眠和叹息,他用尽全力亦不过是杯水车薪、以卵击石。
约旦平民的生存状态以严酷的方式呈现,泾渭分明的贫富差异让年幼的孩子承受着厚实的绝望。比起未来和梦想,他们首先面临着艰难的日常。以后的日子似乎毫无悬念,无非苟延残喘,挣扎在穷街陋巷。阿布拉德大抵也是如此长大的,连滚带爬,庸庸碌碌,独自承受连续的不幸。
他一直住在这里,却忽然不能熟视无睹,不忍眼睁睁看着孩子们被推搡进父辈的人生轨迹。或许那顶机长的帽子果真有神力,一个老头就这么英雄附体。他挺身而出将穆拉德母子三人转移到富贵的朋友处,独自留下面对醉醺醺的恶棍,在一片殴打声中成为救赎的殉难者。
最后,镜头闪回机场,开篇时伫立在那儿的年轻飞行员竟然被称为穆拉德机长。他远眺窗外,回望童年,他一生的转折就是遇到了一个自称是机长的骗子老头,不然,他如今大抵会是一个酗酒的小偷。
《阿布拉德机长》是32岁的约旦裔美籍导演阿明·麦塔尔卡的长篇处女作,也是约旦首部出口的电影作品,获得了圣丹斯世界电影观众奖,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南非德班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约旦这样一片历经沧桑的土地,这个关于勇气和希望的故事,别有一番动人心魄的美。然而多少有些让人诟病的,是这个《故事会》风格的狗血结尾。阿布拉德的死,让故事跌进好人一定要死得其所的献身俗套,煽情的机长升级为敢死队长。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完全不必非要到舍生忘死的地步,送完玫瑰立马倒地而亡。一部作品的好坏也不必靠结尾的泪奔来衡量。还是让我们缓一缓,假设阿布拉德没有死吧,他依然淡定地更换着垃圾桶里的黑塑料袋,也依然是穆拉德心中最了不起的机长。
原载《美文》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