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章 难以攀登的美

  刘上洋

  在西藏的林芝境内,有一座著名的雪山,这就是南迦巴瓦峰。

  最初看到这座雪峰的姿容是在林芝地委的一个会议室里,那是一幅放大了的摄影作品,挂在正面墙上的中间,绚丽而又醒目。画面上,冰雪覆盖的南迦巴瓦峰巍峨高峻,犹如一个晶莹剔透的巨大白色笔架,横空摆放在蓝天白云之中,那中间突兀挺起的最高一架,便是它的主峰。在皑皑雪峰之下,是由高山冷杉等涂成的一片墨绿,再往下,是各种落叶不落叶的乔木及灌木杂草抹出的一片五彩缤纷,底部则是蜿蜒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看得出,这是南迦巴瓦峰秋天特有的景色。也只有这时,南迦巴瓦峰才显得最为美丽迷人。

  而我们去观看这座雪峰的时候,却是炎热多雨的盛夏。

  那天,我们从米林县城出发,沿着雅鲁藏布江岸的公路而行,一路风光奇丽。林芝不愧为西藏的江南,不像拉萨、日喀则等地的山都是光秃秃的,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淌着绿,流着翠,空气好像过了滤似的,清新得没有一点杂质。雅鲁藏布江在这里也显得分外平缓宽阔,因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大片滩涂上长着一棵棵的杨柳树,那婀娜多姿的神态,让人想起传说中的一位位雅江仙女。大概是无拘无束的浪漫性格使然,有时江水分成几股支流在滩涂间随意地缠绕,用优美的曲线勾勒出一幅幅怡人的图案,有时放任的支流又重新嬉戏在一起,再次汇成滚滚的巨流向前奔去。偶尔在江流中间浮着一个树木繁密的狭长小岛,那仿佛就是镶嵌在江中的一块巨大翡翠。更使人惊叹的是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的汇合处。因为雨季雅江的水是浑黄的,而从林芝方向流过来的尼洋河水是清澈的,所以汇流后呈现出一种一江两色、泾渭分明的奇观。这时你会从中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清浊。不过,这种现象十分短暂,由于雅江的水量大得多,很快就将尼洋河的清澈吞没了,江水重又变得浑黄一色。这时你又会深深地领悟到什么叫清不压浊、同流合污了。我们的祖先真是智慧极了,他们所创造的许多反映社会现象的词汇,原本都是自然界的体现,都可以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找到答案。

  大家被青藏高原这瑰特的画山秀水陶醉着,心里也格外美滋滋的。不知什么时候,雅鲁藏布江两边的山突然变得陡峻起来。宽阔的江面也猛然束身收紧变成了一条细长的哈达。车子喘着粗气爬着坡,在经过了一个叫派镇的村庄后在一块平地上停了下来。陪同的人员用手朝前指了指说,这里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起点,也是南迦巴瓦峰的最佳观赏点。顺眼望去,雅鲁藏布江果然在这里拐了一个直角形大弯,然后在深达近5000米的两山之间谷底向下咆哮奔腾了500公里,一条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最长最深的河流型大峡谷就这样镌刻在地球之巅。然而,无论我们怎么瞪大眼睛搜寻,就是不见南迦巴瓦峰的影子。说来也真是有些奇怪,别的地方都是太阳高照,晴空万里,唯独南迦巴瓦峰上空覆盖着厚厚的云层,硬是不让我们看到它的真面目。

  大家的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因为来之前,许多人都说南迦巴瓦峰是世界上最美的雪山,它虽然只是世界第十五高峰,海拔7782米,但却像一个巨大的感叹号垂天而立,使自西向东雄伟绵延了2400多公里的喜马拉雅山到此戛然而止。不仅如此,由于处在雅鲁藏布江这个印度洋向北输送水汽的通道上,因而南迦巴瓦峰又多了许多的灵气和斑斓。在别的雪峰,即使是珠穆朗玛这样的世界第一高峰,除了峰顶的冰雪晶莹玉洁银光闪耀外,其他部分都是乱石峥嵘一片荒凉,而南迦巴瓦峰却不是如此,它就像一位英俊漂亮的高贵王子,头上戴着白色的王冠,肩上披着绿色的大氅,身上穿着华丽的彩衣,脚下盘绕着长长的巨龙。另外,还有数不清的珍禽异兽陪伴左右,不用挪动一步,它就跨越地球的寒温热三极,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气候;不需任何描绘,它就尽揽地球的赤白绿黄青蓝紫,拥有世界上最瑰丽的色彩。是老天爷给了南迦巴瓦这样特别的宠爱,使他在无数雪山中脱颖而出,成了大自然的骄子。

  然而,没有想到这样一座美丽至极的雪山,还有一段不光彩甚至是丑恶的历史。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南迦巴瓦不是山峰,他和他的弟弟加拉白垒都是天宫的将领。有一天,天帝派他们兄弟俩下到凡间镇守青藏高原的东南方。弟弟加拉白垒由于勤奋好学,不仅武功日益高强,而且长得也越来越魁梧,这使哥哥南迦巴瓦十分嫉妒,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将弟弟杀害,并割下他的头颅丢在了雅鲁藏布江边。不久,加拉白垒的头颅便化作了一座高达7294米有着圆圆峰顶的雪山。天帝为了惩罚南迦巴瓦的罪过,也让他变成了一座雪山永远站立在雅鲁藏布江边,与弟弟加拉白垒遥遥相对,以使他时时地忏悔自己。这当然是一个神话,虽然神话不是现实,但却是现实的反映。倘若人类一旦像南迦巴瓦那样有了嫉妒心,就会邪恶丛生,刀枪相向,哪怕在亲人之间,也会拼个你死我活,杀个血流成河。给一座如此美好的山峰加上一个如此罪恶的故事,大概是要警醒人们改恶从善,不要去做那些害人害己的事情吧?

  由于来一场很不容易,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云层散去,等待着南迦巴瓦峰的出现。人们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是不容易看到的就越是希望看到。也许是天公有意,这时云层在缓缓地移动,渐渐地,南迦巴瓦峰露出了一角,大家不由得惊喜和骚动起来,匆忙拿起相机对准焦距,准备摄下这难忘的一瞬。然而,过了许久,那云层非但没有移开,反而又倒回来把南迦巴瓦峰重新遮住了。就这样像捉迷藏似的,南迦巴瓦峰时而掀开一点面纱,时而又把面纱盖上,反反复复,断断续续。我们心里也随之时而充满希望,又时而变得失望,世界上再没有比在希望即将出现时又迅速破灭更为失望的了。真没想到要看见南迦巴瓦峰有如此之难,怪不得当地人把它叫做羞女峰,原来在一年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它都躲在白云的后面,就像一个待在被窗帘遮得严严实实闺房里的大家闺秀羞于见人,使许许多多仰慕她的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殊不知,这羞涩的背后,也是一种不善解人意的无情表现。

  也不知是不是天气变化的缘故,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随着云层的扩大和增厚,南迦巴瓦峰干脆就再也不露面了。我们只好极不情愿地离开了。没有看到南迦巴瓦峰固然十分遗憾,但转念一想,留下了遗憾也就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留下了回头再来的愿望,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遗憾本来就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遗憾的人生绝不是完整和完美的人生。

  在世界上所有7000米以上的高峰中,南迦巴瓦峰是攀登难度最大的一座高峰。这不仅因为它十分陡峭险峻,而且因为全山的数十条冰川都属于海洋型冰川,运动很快,稳定性差,冰崩雪崩非常频繁,加上气候变化无常,这就使它比其他雪山增加了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也许就是由于南迦巴瓦极具挑战性,所以征服这座高峰一直是全世界登山者的共同目标和愿望。早在1960年11月,刚成立不久的我国西藏登山队就派出了十几个人的队伍开始了对南迦巴瓦峰的攀登,但没有取得成功。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日两国组织了联合登山队,再次向南迦巴瓦峰发起进攻。途中在被暴风雪等恶劣天气几次逼退的情形下,终于经过50多天的艰险攀登,好不容易把人类的脚印踏上了这座全球最高的处女峰。

  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登上南迦巴瓦峰。虽然此后也有许多的登山者试图登顶,但都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些人尽管屡登屡败,却屡败屡登,大有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登峰顶不罢休的倔强劲儿。人类的天性就是如此,对于高峰,总是一味地强调不断攀登和征服,今天攀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明天又开始去攀登另一座新的高峰;今天征服了一个新的高峰,明天又开始去征服另一座新的高峰。其实,我们应当明白,有些高峰是不能去攀登的,也是不需要去征服的。这不仅因为攀登和征服这些高峰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会作出一些无谓的牺牲,会破坏本来很好的原始生态环境,更因为人类对有些高峰应当永远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应当永远让这些高峰成为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境。倘若人类毫无节制,一意孤行,那所有的高峰征服之日,也就是人类的灭亡之时。

  南迦巴瓦,难以见到的美。

  南迦巴瓦,不可攀登的美。

  阿里红柳

  西藏的阿里地区,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

  这里,地处海拔4300多米,不仅空气稀薄,含氧量低,而且干旱少雨,气候恶劣,大风常年刮个不断,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到处一片冰天雪地,最低温度可达摄氏零下41度,一般的生命很难在这里存活。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片不毛之地上,却奇迹般地生长着一种树,这就是红柳。它们像一个个绿色的使者,挺立在河滩、地头、山脚和路旁,矮的两三米,高的则达四五米,有时一株独立,有时几株并肩,有时成片成林。它们为高原撑起了一片春色,为大地增添了蓬勃生机。如果再细心一点的话,你还会发现,在这些红柳中,有不少虽被狂风拦腰斩断,被严寒冻掉树头,但依然顽强地活着。在它们的断裂伤痕处,又生长出许多新的枝条,蔚成了一种百折不死、屡杀不绝、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的绿色生命奇观。

  同红柳一样牵动人眼球的,还有这里的特殊地貌和风景。在西藏乃至尼泊尔和印度的北部地区,阿里自古以来就被尊为宗教圣地。这不仅因为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在这里相汇而被称为“万山之祖”,而且因为这里是雅鲁藏布江、恒河和印度河的发源地而被称为“百川之源”。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地处这三山之中的雪山冈仁波齐被尊之为神山,由这三山雪水融汇的玛旁雍错被尊之为神湖。每年从春末到秋初,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佛教徒不辞辛苦,甚至一步一叩来到这里转山或转湖,以让心中的最高神灵洗尽自身的罪孽,求得超脱轮回。与神山神湖相映的是土林。过去,我们只知道有石林,有雅丹地貌,没想到土也能成林,而且是无比巨大的土林!走进其中,就像走进了一座没有边际的天然雕塑艺术馆。你看,那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巍峨宫殿,有的像碉楼古堡,有的像逶迤长城,有的像亭台塔柱,有的像巨轮航行,有的像长龙盘舞,有的像狮虎出山,有的像万马奔腾,有的像雄鹰展翅,有的像仙女出浴,有的像孩童嬉戏,有的像智者沉思,有的像夫妻相拥。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方圆几百平方公里,极尽万千气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是这样展现着无穷的魔力。更让人感叹的是,在这片土林深处,还隐藏着一个古老的王国,这就是吐蕃政权瓦解后由其王室后裔在公元10世纪时建立的古格王朝。也许是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也许是为了显示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古格王宫修建在一座陡峭的山头上,虽然漫长的历史和岁月风雨使它变为了一片废墟,只剩下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洞窟和山顶的几间殿宇以及里面的佛像和壁画,但从其自下而上、依山叠砌的布局中依稀可见当年直逼长空的恢弘气势。在高原阳光的逼射下,满山的断壁残垣和莽莽的土林颜色融为一体,使整个王宫遗址呈现出一种少有的残缺美和沧桑美。

  在土林的一角,有一个村庄,一栋栋藏式小楼整齐地排列着。这个村庄叫札布让,共36户186人。我们顺便来到了一个名叫次珠德吉的藏胞家里。一进庭院,大家的眼睛为之一亮,院内红柳繁茂,鲜花怒放,一片柳绿花红,真可谓不似花园胜似花园。房子里也是绚丽多彩,美轮美奂。墙上、屋顶上和厅堂的长条矮柜上,都绘满了五颜六色的美丽花纹,矮柜后面的长椅上面放着绣有彩色图案的垫毯,正面墙上中间挂着毛泽东等领袖画像。藏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情特别深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他们的翻身解放,就没有他们的幸福生活。所以毛主席也就成为他们心中最大的佛。看见我们来了,主人连忙迎了上来,热情地请大家落座,并为每人端上了一杯香喷喷的酥油茶。在闲聊中,我们得知次珠德吉今年43岁,夫妻俩一个小孩,现在的新房是2007年盖的,建筑面积550平方米,造价17万元。一个三口之家享用这么大的房子,我们一方面为他们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不免觉得有些奢侈和浪费。大概是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主人解释说,房子建得大一些主要是为了能多接待客人。原来,随着近些年来旅游的兴起,来西藏旅游观光的人逐年增多,去年就达到250多万人,其中徒步和自驾游的就有2万多人。神奇的土林和神秘的古格王朝宫殿自然也就变得热闹起来。于是,次珠德吉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商机,办起了家庭旅馆,34个床位,一年接待游客1700多人,收入10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札布让村有32户也开办了家庭旅馆,拥有床位500多张,总收入近80万元。一个昔日荒凉贫瘠的小村就这样依靠旅游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随后,次珠德吉领着我们参观了他的旅馆客房,一个房间四张床,白色的被子,花色的床单,既整齐又干净,连同那洗刷、淋浴和抽水马桶等设备一应俱全的卫生间,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万万没有想到在阿里这样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竟然有这样漂亮的家庭旅馆。旅游,让这里不再荒凉,不再孤寂。旅游,让这里变得现代,让这里与世界融在了一起。

  离开札布让村,我们又到了狮泉河镇。这里是阿里地委和行署的所在地。5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没有人烟的荒漠。也许是天公的有意安排,1965年,因原址交通不便,地委行署决定另觅新址。有关人员看见这里地势平坦,背靠高山,由新疆至拉萨的交通大动脉新藏公路又经过这里,而更为难得的是这里还有一条静静流淌的狮泉河。于是,便在这里安营扎寨,建设新城。那时可不像现在,一切都靠白手起家,一切都靠自力更生。就这样经过几年的顽强拼搏,一座新的城市在荒漠上拔地而起。如今的狮泉河镇,不仅街道整洁,楼房林立,而且车水马龙,人气很旺。特别是街边那些迎风摇曳的红柳,更使这座已有2万多常住人口的小城市显得春意盎然、婀娜多姿。在新兴城市的建设上,人们常常把赞美献给深圳,而不会把颂歌唱给狮泉河,这是因为比起深圳来,狮泉河镇太过遥远,太过陌生,区区几平方公里的规模也实在太小,太不起眼,太微不足道。殊不知,若是论其建设的艰巨程度,可以说深圳要逊色得多。深圳是用现代化设备、用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乃至用国外境外的资本建起来的,而狮泉河镇是阿里人民在高寒缺氧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恶劣环境下用肩扛手提建起来的。这是一场对人体极限的挑战,其中的艰难与困苦,其中的付出与牺牲,都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和承受的。

  在狮泉河镇的前面,还有一片2万多亩的人工红柳林。能在荒漠上用双手撑起偌大的郁郁葱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据说红柳的生命力极强。为了汲取水分,它的主根可深入地下10多米,而侧根最长可达30多米,其体量是地上的好几倍。正是这十分发达和庞大的地下根系,使得红柳不惧严寒和干旱而顽强地生长。由此我想到了阿里人,他们不就像这一株株的红柳么?记得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进藏的内地人员曾和藏族同胞一道,铸就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如果说,这种老西藏精神是阿里人的根的话,那么发生在阿里大地上的翻天覆地变化则是由这种精神生发出来的。可见强大的精神之根,永远都是枝繁叶茂大树的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

  红柳,阿里人的象征!

  红柳,阿里人的骄傲!

  没有一棵树的城市

  如果听说一个城市没有一棵树,人们一定会惊愕地瞪大不相信的眼睛。

  作为人类聚居的城市,怎么能离得开树呢?就是迪拜这样建在沙漠上的城市,还要不惜一切代价植树造林,让其变得绿意浓浓。

  树是人类的氧吧,是生命的象征。没有一棵树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在西藏自治区的那曲,全城就看不到一棵树。

  带着一种好奇和困惑,去年9月中旬,我们踏上了前往那曲的征程。

  天苍苍,野茫茫。火车沿着天路从拉萨向北风驰电掣般奔驰。在过了一条峡谷之后,进入了一片宽阔的草原。时值初秋,草原展现出耀眼的金黄,一直铺向巍峨的念青唐古拉山脚下,同山顶的皑皑白雪遥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壮观的雪山草原图。一群群的牦牛和绵羊在低头吃草,那专注的神情似乎忘记了周边的一切。间或有清澈的小河弯曲在草原上,看上去就像巨幅金黄绸缎上绣出的蓝色哈达。一些藏族村落或房屋稀疏地撒落在草原上,给这偌大的空旷平添了几分充实。原以为在列车的呼啸声中这片草原会很快被抛向身后,然而整整一个上午,极目之处,除了金黄还是金黄,而且越往前面,这金黄就越宽,越伸越远,直到两边的群山在天际线消失了为止。这时,金色的草原和湛蓝的天空融在了一起,让人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博大无穷,人类的任何伟大在这里都变得十分渺小。也就在这时,你也会不知不觉地感到自己在进行着一场无拘无束野性十足的心灵放牧。

  这草原,便是著名的藏北羌塘大草原。

  列车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不一会停在了一个不大但很精致的车站里。原来是到那曲了。

  这是一个约有2.5万人的小城市。若是在内地,只能算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县城,但在地广人稀的西藏,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城市了。它既是那曲地委和行署的所在地,又是那曲县的县城。果然是这样,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在机关宅院,我们都没有看到过一棵树,整座城市就像一片水泥森林孤零零地竖立在茫茫的草原上。

  真是好一座名副其实的裸城!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那曲连一棵树都不能生长呢?是因为这里海拔太高,还是因为这里气候太冷?也许是的。那曲不仅海拔高达4500米,而且冬天经常遭受暴风雪的袭击,气温有时降至摄氏零下40度,氧气也只有内地的50%,属于典型的高寒缺氧地区。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地方只能长草,连灌木都无法生长,更不用说是树了。但仔细想想也不完全是如此,因为在同那曲地理环境相似的西藏其他地方,只要有人居住,也可生长少许的树木。如果是一座人口相对集中设施相对较好的城镇,那树木就更加可观了。据说,为了让那曲有一片绿荫,当地的干部群众曾经多次试着在城里植树,尽管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最后无一成功。没想到栽活一棵树是如此的艰难,竟然成了那曲人永远实现不了的一种美好愿望。

  原来,那曲不能生长树木,根子是地下的冻土层在作怪。别看这里的地面青草茵茵,无边无际,但在距离地面1.5米至3米以下的地方,全是一片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任何树木一栽下去,起初枝繁叶茂,然而当主根一深入到冰雪层,马上就被冻死,这样整棵树也就枯萎了。据介绍,这隐藏在地下的冻土层,不仅是树木的无情杀手,也是地上建筑的无形陷阱。特别是一些负重很大的建筑,如果把基础打在了冻土层上,那无异于冰山上的楼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轰然一声坍塌,以至造成十分可怕的悲剧。正因为如此,前些年在修建青藏铁路的时候,有关部门就曾组织若干专家进行技术攻关,终于解决了冻土层这个隐患,使列车能够在这条世界屋脊的天路上安全顺利地飞驰。

  我们原以为,在这样一个连一棵树都长不了的地方,一定是缺乏生机的,一定是非常贫困落后的。但没想到的是,那曲人却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这片没有树的草原上,描绘了一幅蓬勃发展的动人图景。

  那曲城郊的欧玛亭嘎村就是这样一个缩影。这里的110多户人家,过去他们的祖祖辈辈过的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哪里有水草就把牛羊赶到哪里,他们的帐篷也就搭到哪里。一顶顶夏不遮雨、冬不避寒的破烂帐篷,就是他们的栖身之所。如今,由于党和政府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同以前相比,这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村里,我们同一个名叫索朗扎西的牧民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他今年28岁,全家4口人,夫妻俩带两个小孩。高原的阳光虽然把他晒得黑乎乎的,但目光中却透露着一股年轻人的朝气。他的新房面积115平方米,总计花了6万元,其中政府资助了1.5万元。房子里面布置得十分漂亮,不仅梁柱和四面墙上都绘满了五颜六色的吉祥图案,而且还摆放着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而更让索朗扎西自豪的,是他现在共养了33头牦牛,按目前市场行情,每头牦牛的价值至少在1万元以上,再加上每年还有近万元的奶制品收入,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因为在西藏有个传统,就是衡量一户人家富不富,不是像内地那样看有多少土地,而是看有多少牛羊。哪家的牛羊多就说明哪家富,也就越受到大家的敬重。所以过去在藏区有些地方,几个同胞兄弟共娶一个妻子,目的就是为了不分家而不减少牛羊的数量。我们边喝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酥油茶边聊着,都为索朗扎西家发生的崭新变化而感到十分的高兴。近些年来,在那曲县共有16000多户游牧民像他这样建房定居,过上了安定和美的生活。有些家庭还办起了小商店、小茶馆、小饭馆和小旅馆,使广袤的草原又汩汩流淌着现代商业气息。

  在那曲地区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基地,我们又亲眼目睹了那曲人在长不了树的草原上发展生态经济的生动实践。这个占地3450亩的基地,分为现代高效养殖示范场、高寒草地科技生态园和放牧实验示范地等三个区域,主要从事牦牛和绵羊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天然草地的保护、优质牧草的种植以及草地放牧的承载强度的科学研究。紧靠示范基地旁边,是西藏牧工贸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生产和销售牛羊奶产品的企业,年产酸奶2000多吨,这种酸奶外表看起来有点像内地的豆腐,又有点像国外的奶酪,如果加上一点白糖,吃起来香甜可口。这两家单位,就像两个龙头,一个为牧民培育输送良种牛羊并指导他们科学放牧,一个将牧民的牛羊鲜奶收购上来进行加工,这样既延长了产业链,又充分利用和保护了草原,还从上下两头解除了牧民的后顾之忧,为草原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大道。

  在回到那曲城里的时候,已是下午4点,然而由于时差关系,太阳还刚刚偏西不久。虽然阳光有些火辣,但街上依然人来人往。人们或戴着藏式毡帽,或戴着各式太阳帽,其中不少人还戴着墨镜,在街边尽情地逛着。特别是在一些摆满当地草原特色产品或佛教饰品的小店和小摊前就更为热闹,许多人都在精心地挑选和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也有一些年轻人在装修华丽的饮食店里悠闲地喝着咖啡和酥油茶。看得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外地来的。地区的同志告诉我们,自从通了铁路那曲被确定为西藏开放旅游区以后,来这里旅游观光的人与日俱增,尤其在一年一度的赛马节期间,每天的游客有近万人。旅游这门“无烟工业”正在成为那曲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新型产业。望着这一派繁荣兴旺的图景,大家又情不自禁地谈起了这次那曲之行的感受。谈着谈着,大家的心里忽然一亮:谁说那曲没有一棵树?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难道不就是在那曲这块大地上一棵棵蓬勃生长的树么?而且这是一棵棵可持续发展的树。只要不断地科学浇水和施肥,这些树最终会汇成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森林。

  原载《百花洲》2014年第6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