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历史追溯起来不会太长。起源恐怕是早期工业国家商业竞争进入成熟阶段以后的事情。超市所售出的商品是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吃和用的东西,若把吃、穿、住、行分成生活必需的四个部类,超市无疑是属于第一部类的。但是,商品生产发展到出现超市这样一个阶段,已然不是简单地堆积罐头、饼干盒上架自购这个层面的意义了,至少可以说并不仅仅是我们生活里一些地方开出一爿小店,放上几排架子,之后打出一面杏黄小旗自号为超市那样一种简单的事情。
超级市场能给生活带来些什么?
一次朋友和我谈论英国这样一个工业和商业发展极早的国家百姓生活时,谈及超市,无不觉得这种在那里极平常和无处不在的方式,确实给生活带来质量上的变化。超市首先是一种规模经济,不论它自身有多少个连锁店存在,一个名称下的超级市场一定是自成体系的商业巨子。它陈列给购物者选择的同一商品从生食到半成品到成品,从新鲜、冷藏到冷冻品呈系列存在。主食是其重要部分,然后是副食品,锅、碗、瓢、盆等工具和日用生活品。吸引人的是其多样化的陈列,比如说肉类,全部按重量分配包装,某一个部位的肉必须说明清楚,未切的、切块的、切丝的和馅状的分放在不同柜台里,再分新鲜和冷冻系列供人选择。蛋也是一样,按大小不同分盒包装,零号个头最大,五号个头最小,当然价钱也是越小越便宜。
说到价格,超市商品的便宜肯定是零售商品无法比拟的,那么零售店就必须靠延长服务时间等方式来弥补它的不足。超市的东西包装大小不同,单价也不同,买得越多单价就越便宜,买一听啤酒,比买一扎单价贵,一扎比一箱又要贵,一桶牛奶也是一样,大桶的肯定比小桶的便宜,这是从重量上体现的。买得越多越便宜,无形中就鼓励了消费,给消费者带来了一种批发心理,当然这种“批发”无须为讨价还价而伤透脑筋。
品牌的意识于是也就产生了,这个品牌不是拿去卖个高价,炒个火爆,而是在一个店名下,用同一个名称,成为其店酒、店饼、店面、店油以至于店洗发水、店手纸巾等等。这些同名商品一定是在超市所有东西中价格最便宜的,同时质量也是上乘的,因为商业绝不是靠望而生畏的“精品屋”去服务少数人,而是靠广种薄收来服务于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消费者,这样去赚才能赚得长久,赚得有道。而且所有的连锁店无论开在城市乡村、南方北方,它出售的商品价格一定是全部一样的,它不能随意更改和调整,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不论身在何处,只要想到消费某种商品的时候就会自然想到熟悉的品牌,事先就可以用经验盘算好口袋里的钞票如何支配,走进同一个店名的市场按习惯就可以找到想要的东西。习惯就成为了信赖。
当然信赖不仅仅来源于习惯,质量和服务是超市最基本的要求。涉及到食用的商品,时效肯定是商家要求最严格的东西,到期的牛奶当日一定会从货架上消失;今天出售的新鲜鸡肉,下班前就从鲜柜转入了冰柜,明天再出售就是冻鸡,价格也就下降了。不过经过加工的东西价格就不一样了,站在熟食柜前出售的现做现卖的东西肯定贵出许多,因为劳动是价格的前提。
服务是从细微之处开始的,超市里的手推车有多种,其中为带孩子的家庭主妇设计的推车可以把孩子放在推车专门的座椅上,方便了许多。所有的推车都是可以推出门外推到停车场里,东西买多了无法提,推到车旁去直接装载就方便多了,那里有人负责把空车推回来,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因为服务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商品不是有编码吗?算账时编码过机器既显示价格,又消除了安全磁,表明它可以出门了,同时又告诉计算机主机大厅里又售出了某一种商品,到了记录的警戒线工作人员就该上货了,仓库也被自动告知送货。这种服务不但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在英国读书时常在下课后购物,正是晚餐时候,一位朋友经常习惯先拿一罐可乐边选边喝,没有人干涉他,买完了东西当然连空罐子也拿去结账,售货员善意地笑笑,没什么,大家相互信赖嘛。
超市带给生活的不仅仅是方便,人们在享受新鲜、快捷、安全的同时,也受到了尊重。这无疑像信用卡的广泛使用、中心供暖系统的遍及一样,社会分工越细,生活质量越高。不过所有的商家都不应该忘记,千万别只盯着少数人的口袋去锦上添花,大多数、只有服务大多数才是最好的选择。